有趣的故宫故事

江河涛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虽然住在北京,但去故宫的次数实在是少的可怜。只是少时跟着父母去过两次,当时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是觉得枯燥乏味,除了累就是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乡、当兵,再回北京,也没再去过,算来应该有50年没进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疫情期间游人少,趁还走得动,赶紧进宫,看一下老祖宗能工巧匠留下的恢宏的建筑,同时也了解一下皇宫里的宫廷内斗、轶闻趣事,这就去了故宫。去之前做了点功课,听了马未都老先生讲故宫,感觉很新颖,很风趣,如同说书,循序渐进,不知不觉就把你带进了皇帝的那个大家庭。这里对故宫的介绍主要也是引用了马未都老先生的介绍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从故宫的中轴线说起,首先就要说说天安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安门是中国人民最熟知的建筑,当你走在金水桥上的时候,你会感觉它非常宏伟。它为什么会这么宏伟?因为它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建筑,叫基台石建筑。仔细看它的下半部分,既没有空间又没有窗户,看似无用,可正是这个设计,烘托起整个建筑,让每一个走到它跟前的人都感觉到威严。天安门是正南正北朝向,东西长66米,厚37米,基座占地相当于6个篮球场那么大,天安门历史上的高度是33.7米,它的建筑形式是重檐歇顶式,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九五之尊就是帝王之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对称,所以天安门对应的还有地安门。那么天安门是做什么用的呢?它的重要功能就是昭告天下,每当宫廷内有重大的事情,比如皇上登基,册封皇后等。仪式先在太和殿进行,诏书就由宣召官在天安门城楼上向跪伏在金水桥以南的百官们宣读,宣读完诏书不能从城门楼上扔下来呀,必须用一支木制的金凤凰衔着诏书,用绳子缓缓降下,象征天子诏令,广布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安门周边有很多重要的大型文物,一对无比硕大的石狮子,两对华表。华表一对在里面,一对在外面。华表上面有一个瑞兽叫“朝天吼”。里面那对儿朝里吼,叫“望君出”。外面这对儿朝外吼,叫“望君归”。望君出是在提醒皇帝体恤民情,不要沉迷于安乐。望君归提醒皇帝出门久了,赶快回来处理政务。皇上可真够闹心的,他唯一清静的地方就是天安门的门洞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穿过天安门的感觉与所有门都不同,它更像个隧道,在无形中产生压力。你走别的门都是一步跨过,唯独穿越此类门的时候,需要走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让你静下来。明清大臣们穿越此门时,都要低头垂手,不敢高声大气说话。而今天的人却可以大摇大摆、无忧无虑、兴高采烈的走过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天的天安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午门,原来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面对正南,正午的时候,建筑上的阴影都会消失,所以叫午门。午门采用的是凹字形结构,城门是少有的明三暗五。在他的拐角处有两个腋门,就是腋下之门。腋门采用凹字形结构,是为了安全起见,一旦受敌,敌人会陷入三面受敌的局面,很难攻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午门中间的大门,有谁能出入呢?显然是皇帝,那么还有谁能出入呢?严格的说谁也不能出入。皇后大婚的时候,也只有一次从中间这个门进入。另外,每次殿试的时候,前三甲如状元、榜眼、探花,特许从中间这个门走出,表明了皇家的态度,让他们服务于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明代的大臣们比大家想象的辛苦,夜里3点钟,就要在这里集合,准备早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再有,影视剧里常说的“推出午门斩首”,这纯粹是一句开的有点大的玩笑话,皇上是不可能在家门口杀人的。明朝的时候,午门外最多只实施廷杖,廷杖就是用棍棒打屁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午门的设计十足体现了皇家的威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凹形的午门正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赵潞喜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午门后面(北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午门后面(北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午门隧道似有三、四十米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进午门我们就看到了漂亮的内金水桥,天安门前的是外金水桥。这里有一个拍照的绝佳景点。马未都老先生年轻的时候总喜欢在这里拍照。拍照时一定要把金水河的曲线拍出来,画面才好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金水桥的桥面曲度并不大,尤其中间这座桥。为什么会做成这样呢?因为皇帝出行时,是由轿夫抬着,轿夫上桥时,如果曲度过大,皇帝就会前仰后合,所以这桥设计的非常平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了内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的中心区域。这里实际上是紫禁城的一个门厅,足有26,000平方米,世界上没有比这儿更大的门厅了。向左走,经过西和门就到达了武英殿。往右走经过协和门就到达了文华殿。这一文一武在宫廷建筑中是有深意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马未都老先生拍的内金水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没找对拍摄角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边的西和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右边的协和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透过内金水桥可以看到太和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了午门和内金水桥,就进入太和门。太和门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它不同于天安门、午门、端门,这三个都是城门,而太和门是宫殿门。太和门是用作御门听政的,也就是上朝。大部分人以为上朝是在太和殿,实际上明朝时,上朝是在太和门,这是永乐皇帝定下的。御门听政制度贯穿了整个明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太和门前的铜狮子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铜狮子,体态壮硕,相貌凶猛,宗发卷曲,高度达到三米,姚明那么高都摸不到它的脑门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狮子代表中国的文化,但实际上中国从来没有狮子。2000多年前狮子从西域进贡,中国人很感兴趣,逐渐演变成自己的文化,如舞狮。狮子进入到中国最初是不分公母的。唐宋时期的雕塑,狮子没有公母之分。到了明清,狮子就分出公母了。怎么分别呢?爪子底下有一只小狮子的,那就是母狮子,爪子踩着绣球的,那就是公狮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站在内金水桥上看太和门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守护太和门的石狮子,西侧是母狮子,东侧是公狮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站在丹陛石前仰望太和门,气势庄严、宏伟,感受到皇宫的无比威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太和门前的丹陛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太和门后面更大的丹陛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太和门前凶猛壮硕的石狮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了太和门,就来到了太和殿广场。太和殿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内庭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它面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三大殿的基座呈现一个土字形,含义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么大的广场没有草木是什么原因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木破土,相克。另一种说法是防止刺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可以蹲下来仔细看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超平内庭广场,600年来没有任何塌陷。原因就是它底下铺的7横8竖15层砖石互相咬着,才使广场几百年来依然平整。站在太和殿广场上,右边是体仁阁,皇帝过去的绸缎库,乾隆54年之前,也曾在这里殿试。西边是弘义阁,是皇上自己的小金库,里面到存底放了多少银两,没人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朝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百官都根据自己的品级,跪在太和广场上,而皇帝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之上,其实他们之间互相是看不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拾级而上便来到太和殿跟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太和殿广场,更加开阔,越来越接近权力最高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太和殿,老百姓叫它金銮殿。它是干什么用的呢?他的用途太多了。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命令将领出征、万寿节、元旦、冬至的庆典都在太和殿里进行。太和的含义是有出处的。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祥和、和气、和为贵。太,就是推崇到极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太和殿要先看太和殿前面的丹陛石,千龙吐水。再看铜炉、铜鹤、铜龟、鎏(liū)金大铜缸,还有日晷(guǐ)和嘉量。日晷和嘉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文物,日晷是时间标志,嘉量是空间标志。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构成我们美妙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宫露天的大缸有三种,铁缸、铜缸、鎏金大铜缸。铁缸大部分都是明朝的,铜缸有明朝有清朝的,鎏金大铜缸都是清朝的。这308口缸是干什么用的呢?是救火用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消防设施。其实故宫里着过很多次大火,这缸其实都没用上。你想想啊,这太和殿着火了,你从大缸里拎一桶水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再摔一跟头,这哪儿来得及救火呀。这缸就是一个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么这鎏金大铜缸的金都哪儿去了?今天我们还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缸上的一些金线,那是八国联军当年打进北京的时候,被他们的士兵用刺刀刮了几遍了。那有人会问,就上边那点金能刮下多少啊?据说每口鎏金大铜缸要鎏金100两。那怎么能刮下来呢?要知道这黄金的延展性特别好,所谓延展性就是它特别黏,用刺刀往下刮的时候很快就形成一个疙瘩,用不了多一会儿就能刮下蚕豆粒儿那么大的金子,怎么也有个10克8克的。当时那么多士兵在紫禁城,所以这十八口鎏金大铜缸无一幸免,全部被刮得面目全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太和殿的地上铺的是金砖,金砖本身是一种文学描述,它不是真正含金的砖。它就是质量超级好,所以叫金砖。金砖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是在太湖流域、苏州地区造的这个砖。砖的制造周期特别长,长达一年。要反复的澄泥,把泥中的杂质全部去除。反复的锤炼,最终烧造。烧造后还要打磨,打磨后还要铜油浸泡,这块地砖才算制作出来,制作出来的金砖平如镜面。金砖的特点是越用越亮,所以太和殿的金砖在常年的使用和擦拭下,闪着一种幽暗的光泽。如果在没人的时候,你一个人站在大殿里被这种幽暗的光包围,那种感受无法言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太和殿正中的坐具,不叫椅子叫宝座,是皇帝的专属坐具。宝座看着华丽,但坐着特别难受。体量太大,皇上坐在上面跟坐在板凳上一样。左边够不着左扶手,右边够不着右扶手,后背还靠不上去,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所以只能做很多专用软垫。中国古家具的设计原则是尊严第一,舒适第二。当尊严和舒适碰撞的时候,舒适一定让位于尊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家具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宝座的正上方就是藻井。藻井中间有一个龙,嘴里叼着一个圆珠,圆珠叫轩辕镜。民间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当皇帝不是正统天绶的,在他登基之日,这个轩辕镜就会由空而落砸中皇帝。据说当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怕这个轩辕镜掉下来,他把这宝座往前挪了挪,可见他也心虚,心有余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殊形式。它主要出现在宫廷建筑中和寺院建筑中,主要呈现在大建筑的中央,形成一种井的形式。为什么叫藻井呢?是因为这上面所有纹饰都来自水中。比如水草,莲花等,这些纹饰统称为藻,所以叫藻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等级最高的建筑。怎么区别它的等级最高呢?有一个术语叫重檐庑殿。重檐就是有两层房檐,我们老百姓的房子都是一层房檐,凡是两层房檐的都比一层房檐的等级高。庑殿顶就是四面有坡。没有直立的山墙。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等级依次下降。中和殿是四椽顶,但它是单檐的。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所谓歇山顶,就是在屋顶的两侧有一块垂直地面的房屋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宫廷建筑的等级还体现在屋脊上,上面的瑞兽越多等级越高。太和殿上面有九个瑞兽,前面有一个骑凤的仙人,仙人指路。后面有一个雷公,防止遭雷劈。后面的中和殿、保和殿,大家可以自己去数一数,级别都不如太和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太和殿是皇权的核心,非常壮观的大殿及前面的丹陛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太和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围着太和殿还有很宽很大的层层叠叠的梯院,上下有三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太和殿重檐上的九个瑞兽,最前面的是仙人骑凤,意指仙人指路,最后面的是雷公,防遭雷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赵潞喜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各个殿前的铜龟体态各有不同。太和殿前的铜龟,张着大嘴,向上高高的昂起脖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日晷(gu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日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鎏金大铜缸,还能看出刮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赵潞喜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和殿夹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它的体量比较小,是唯一一个皇帝可以独处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皇帝做大典时的休息厅,皇帝也可以在这里冥想。有一年康熙皇帝在中和殿反思,这一年正好赶上大地震,康熙帝就觉得是自己管束百官不利,上苍给了自己一个警告,所以他就在这里诚心诚意的发布了罪己诏。中和殿为最高权力的皇帝提供了一个独处自省的地方。中,为天下之本,和,为天下之道。中和也就成了皇帝追求的行为准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和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了太和殿、中和殿,就到了保和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保和殿在明清两朝的用途是不一样的。明朝的时候,皇帝在大典前在此更衣,在册立皇后、太子前,接受大臣们的朝贺。到了清初,顺治和康熙皇帝在这里居住。康熙皇帝搬走之后,这里就成了皇帝大宴群臣之地,主要宴请外番、皇宫里的一、二品大员,能在这里吃饭的官员等级都非常的高。后来保和殿又成为了殿试之地,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能站在这间屋子里的要么是学霸,要么是大官儿。中国的科举制从隋朝建立、实行了1300年,殿试是最后一关,之前要经过乡试、会试,才能到殿试。能进入殿试之人,都是国家栋梁之材。据说,殿试考试时,考生都站着答卷。考试那天,皇帝亲临现场,亲自出题,两个时辰以后收卷,答卷由皇帝评判高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保和殿后面有一块巨大的丹陛石,这块丹陛石甚至比前面太和殿的丹陛石还要大,长度有16.57米,重量达250吨。这种石头产自北京房山的大石窝,运输它必须是冬天,因为冬天可以结冰,当时每走一里路都要打一口井,泼水结冰。大石头底下铺上滚木,用两万人工,一千匹骡马同时拉,这样每天大概能走五里路,大约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块大石头运到了紫禁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保和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的前面是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保和殿后面的超大丹陛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穿过保和殿,后面就是横街了,横街在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紫禁城分两个部分,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后宫。在前朝与后宫交界的地方,有这么一块空场地叫横街,也叫天街。虽然看着不起眼儿,但这是国与家的界限。后宫里很多嫔妃终身都没有跨过这条界线。皇后也只是大婚的时候,到前朝看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横街西面是军机处。军机处为何设置在这里呢?这是因为军机处设立之初,离养心殿也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只有50米。雍正皇帝是个非常勤勉的皇帝,日批奏折10件以上,他要求今日事,今日毕。所有重臣就都在军机处候着,一旦听到皇上的口谕,马上迅速成文,再呈报给皇上,效率非常之高。古代的信息没有如今发达,最快的传递信息就是在皇宫内的军机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种快递叫廷寄,三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乃至八百里加急。这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最快的信息传递速度,日夜兼程,不可怠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乾清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清门也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过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横街,就是乾清门,严格说乾清门就是家国的分界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明清两代,御门听政有所不同。明代是在太和门听政,清代就在家门口的乾清门听政。为什么清朝的皇帝选择在乾清门听政?是为了提高效率。乾清门与养心殿距离很近,走路也就几分钟,这样就大幅度提高了皇帝办公的效率。为什么清朝皇帝也选择露天听政呢?和明朝差不多,让天地知道,君子坦荡荡,做人做事一定要恭谨、坦诚。乾清门御门听政时,皇帝坐在门殿中央的宝座上。官员则列队东、西台阶之上,奏事的官员在东侧台阶上依次跪奏。遇上大事,皇帝就让大臣升阶跪议,所谓升阶跪议就是进入门殿跪在皇上跟前,近距离讨论,别人是听不到的。一旦有决策,立即成旨遵办,十分高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紫禁城的两部分,前朝后宫,大部分人都对后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后宫复杂。后宫的嫔妃制度在康熙朝就订立了,后妃定为八等。皇后一位,配宫女10人。皇贵妃一位,配宫女8人。贵妃两位,各配宫女8人。妃,四位,各配宫女6人。嫔,六位,各配宫女六人。贵人,人数不限,各配宫女4人。常在,人数不限,各配宫女3人。答应,人数也不限,各配宫女2人。宫女最多的时候有500多人,认都认不过来。从名称上看,贵妃、妃、嫔等级都比较高。贵人、常在、答应,等级就偏低。尤其这个常在,你什么时候都得在;这答应呢,谁叫都得答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皇帝的祖母叫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皇后坐镇中宫,就是坤宁宫,主持后宫事务。皇贵妃、贵妃、妃、嫔分住在东西六宫,都有自己的住房。贵人以下就不同了,只能住在一块儿,加上太监,这后宫住的就相当拥挤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了乾清门就到了乾清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清宫是内廷后三宫之首,是皇帝的正寝,皇帝在这睡觉。明朝的皇帝都在这儿休息睡觉,清朝的顺治、康熙也都住在这里。这里的面积有多大呢?也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相当于45间房的面积,有1400平方米,高有20米。如果让你睡在里面,半夜一睁眼就感觉自己在仓库里值班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清宫的暖阁在后面,一共有两层9间房,上下共安排了27张床。皇上每天不固定睡哪张床,就连贴身太监也不知道皇上当天要睡哪张床。为什么安保要设计得如此缜密呢?是因为明朝宫闱的事情非常的复杂。比如嘉靖年间就发生了杨金英策划的壬寅宫变,十几个宫女一拥而上,想把皇上勒死,手忙脚乱中打了个死扣,把皇上勒晕过去,没有勒死,所有的宫女立刻全部被杀。从此嘉靖皇帝不敢再住在乾清宫,移居西院。到了万历年间又发生了红丸案和移宫案,明朝的四大悬案有三宗都发生在乾清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康熙皇帝一生有55个孩子,35个儿子,20个女儿。立储是皇位继承的头等大事,康熙皇帝为此耗尽了心力,一旦立储,兄弟反目,明争暗斗。尽管最后立储是雍正,雍正有太多的感触了,所以他痛定思痛,建立了秘密建储制。所谓秘密建储,就是皇位的继承人一旦选定。不再公开讨论,而由皇帝自己将秘密选定的人名书写两份。一份随身携带,一份封入匣子,放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皇帝驾崩,取出匣子两份对照,拥戴新皇继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的皇帝大部分都短寿,可康熙长寿。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69岁了。他为了预祝自己70岁的生日,创办了千叟宴。来赴宴的人,大臣必须是69岁以上,百姓必须是70岁以上。千叟宴就在乾清宫举行。到了乾隆五十年,乾隆75岁,效仿他祖父也举行了千叟宴。那时候参加宴会的已经多达3000多人。最远的从海南赶来,路上走半年,吃完这顿饭,回去又走半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3000多人在乾清宫里显然就坐不下了,所以有一大半人在院子里。在院子里吃饭怎么保证饭菜不凉呢?很简单,吃火锅。参加千叟宴的人最大年龄可达百岁,乾隆时期的千叟宴还多了一份礼物,就是养老银牌。正面写着“御赐养老”,有10两的,15两的,20两的,30两的。以75岁为界,每增加5年增加一个等级。今天,这养老银牌在故宫博物院里一块都没有。为什么?都发给这些老头本人了。首都博物馆有一块是容嬷嬷出土的,马未都老先生手里有两块,一块是10两的,一块是15两的。呵呵,他手里尽是宝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乾清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乾清宫后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乾清宫前的铜龟感觉很凶,脖子伸的很直很长,像一只爱斗的公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清宫后面紧挨着交泰殿,交泰殿后面又紧挨着坤宁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交泰殿的名字取自易经,天地交合,康泰美满,说白了就是夫妻同房的地方。在乾隆年间还烧制过交泰瓶,上下两部分是活动的,但是绝对打不开。拿在手里一晃哗啦哗啦响,但是无论你怎么转动就是打不开。这个交泰瓶估计就是放在交泰殿里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内宫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太监,另一部分就是家眷。清顺治皇帝鉴于明朝有三大太监干政的教训,明初的王振,明中的刘瑾,明末的魏忠贤。顺治皇帝在此立规矩,不许后宫干政。立了规矩,清朝的太监无一干政。但家眷干政比太监就容易了,因为能吹枕旁风啊。家眷的干政界限不清,孝庄皇后算干政吗?慈禧太后算干政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交泰殿还有一个功能,是清朝存放25方玉玺的地方。自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起。历朝历代的皇家正统都是以玉玺为凭证,为什么不使用黄金呢?黄金制成的玺印可以融了再做。而玉玺一旦雕成不可以改变。所以中国人以玉为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交泰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右侧是乾清宫(皇上住的地方),中间是交泰宫(夫妻同房的地方),左侧是坤宁宫(皇后住的地方)。从西侧这个角度拍摄,三个宫的关系就看得很清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坤宁宫在明朝的时候是皇后的寝宫。到了清朝就成了皇帝和皇后大婚时的洞房,皇上要在这里住三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朝有4个皇帝是少帝继位。可惜顺帝继位的时候,坤宁宫烧了,所以没住成。后面有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在此结婚。东暖阁今天仍然是光绪大婚时的布置。光绪大婚历时104天,是有记载的最盛大的婚礼。紫禁城布置的非常喜庆,最尊贵的中轴线,全部装饰一新。新皇后通过紫禁城的前后三大殿。从午门沿中轴线直达内廷的坤宁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坤宁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坤宁宫前的铜龟就显得比较温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坤宁宫西侧的小走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养心殿在乾清宫的西侧,明朝初期这个建筑并不很重要,是太监首领的值班房,嘉靖皇帝在此炼过丹。清朝的记载并不太详尽,有记载顺治皇帝在这里去世。到了康熙年间,康熙把最重要的造办处设于此,大名鼎鼎的珐琅彩就是康熙年间创造的。康熙皇帝当时特别喜欢西方的艺术,西方的传教士把西方的珐琅彩运到中国,献给了皇上。皇上一看这东西是在铜胎上画的,就跟我们自己的工匠说,我们能不能把它移到瓷胎上,工匠说可以试试,后来就在造办处烧制成功,再后来又烧制了玻璃胎的珐琅彩。今天,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任何一件珐琅彩都价值连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就成了皇帝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一直持续了200年。晚清时,这里也是垂帘听政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也是晚清最高权力的中枢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养心殿分东西暖阁,东暖阁历史上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1861年,慈禧勾结恭亲王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政权,自此开始了48年实际统治中国的历史。西暖阁是皇帝单独召见军机大臣,密商军机大事的地方。为了保密,他们在暖阁外设了三道幕墙,主要起隔音的作用,防止机密外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仁宫位于东六院的一个院落,它因这样两个人而有名,第一个是康熙皇帝诞生在这里,康熙皇帝8岁登基,执政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期最长的皇帝。第二个是珍妃,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宠妃,但她的结局非常悲惨,她有很多传奇,珍妃天生丽质,喜欢穿男装,穿上就是美少年。刚入宫时,很得慈禧太后的喜欢,能够住在养心殿的西北房里,服侍光绪皇帝。光绪15年至20年的5年中,是珍妃在紫禁城的黄金岁月,这段时光是珍妃最快乐的时光。在这里学画画、学摄影,她和光绪皇帝都喜欢音乐。据太监回忆,珍妃娘娘爱唱,万岁爷踏着风琴随着,看着就非常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延禧宫与延禧攻略没有实质的关系,只是借名而已。它是东六宫之一,建于永乐18年,初名叫长寿宫。延禧宫风水不好,历史上至少被烧过5次。最惨的时候烧的只剩下一个大门。到了民国初年,1917年。张勋策动傅仪复辟,延禧宫还被飞机炸毁了。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在延禧宫的旧址上修建了三层西洋式的建筑叫林昭轩,俗称水晶宫。该殿所有的架构都是铁柱的,当时的国库实在空虚,拿不出钱来。直到宣统三年尚未完工,清朝就灭了。因而它就成了故宫里面唯一的一座烂尾楼。到了1931年,故宫又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文物库房。为了让库房与故宫的其他建筑相协调。又在库房顶上加了一层黄色的琉璃瓦。但是今天进到这个院子,还是觉得这个建筑怪怪的,与故宫的所有建筑十分不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延禧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宁寿宫区,在紫禁城的东北角有很大的一块区域就是宁寿宫区。宁寿宫区完全按照故宫的建筑格局建造,简单的说它像一个缩小版的故宫。它也有中轴线,最前面的是九龙壁,进入里面依次是皇极门、皇极殿、宁寿门、宁寿宫。它分别按照紫禁城中路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门、保和殿设计。宁寿宫也分为中路和东西两路。东路有畅音阁、乐寿堂、景福宫、繁华楼、佛日楼。畅音阁为清宫内亭演戏的地方,全称为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西路是俗称的乾隆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块地方是紫禁城内非常私密的地方。它起什么作用呢?它是乾隆皇帝准备退位以后在这里颐养天年的地方。这一区域里面西北角有一个建筑,叫福旺阁。乾隆25岁登基的时候,在这里默默的许下一个愿望,他希望上苍保佑自己像祖父康熙帝一样在位60年,完成一个甲子的轮回。然后他就会让出皇位。乾隆皇帝每年都会到福旺阁默默祈福,结果真的灵验了。乾隆皇帝在位60年,85岁退位的时候又当了四年的太上皇。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以89岁的高龄成为中国最长寿的皇帝。但乾隆皇帝85岁退位,并没有住进宁寿宫,他不认为自己退休,所以还在养心殿继续主政。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在这里住过一天。那么谁享了这里的福呢?是慈禧太后。宁寿宫自乾隆之后的100多年没人敢居住,因为这里是为太上皇准备的。一百多年过去了,到了光绪15年。慈禧太后本应移居慈宁宫养老,但这位不可一世的太后,却搬进了宁寿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皇极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透过皇极门看皇极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狮子(铜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母狮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和母狮子嬉戏的小狮子,制作的活龙活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九龙壁在故宫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建筑,它是一个单面的琉璃影壁,建于乾隆37年,为改建宁寿宫所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九龙壁有9条高浮雕的龙,最高的部分高出壁面20公分,有很强的立体感。中间的一条黄龙居中,前爪做环抱状,威风凛凛,左右两侧共有8条龙。所以有人说中间这条黄龙就是皇上,周圈的8条龙就是八旗子弟。非常有意思的是,你在九龙壁上去找,东边数第3条白龙下腹部有一个地方比较暗。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制作龙的琉璃需要提前烧制,在镶制九龙壁的时候,工匠不小心将这块琉璃砖摔碎了,工期临近,重新烧制根本就来不及。为了避免杀身之祸,有一精通木雕的工匠说,我可以用木头雕刻,先补上去,刷上白漆,远处看一模一样。完工后乾隆皇帝居然没有看出来,这样工匠就免除了一场灾难。现在200多年过去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这块木料的白漆已经脱落,露出了原来的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待到我们去看时,连那块木雕也不复存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要问中国有几座九龙壁,一共有三座。另外两座,一个在北京的北海,一个在山西的大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赵潞喜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受损的白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间的黄龙面露狰狞,双爪环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珍妃井,原来并不叫珍妃井,这个井没有名字。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出逃之前不知道慈禧太后怎么想的,她将幽禁在景琪阁的珍妃召致颐和轩,命令太监崔玉贵将她推入井中。这个井后来就叫珍妃井了。通常有游客围着这口井议论,这么小的口怎么推进去的?因为珍妃已经被关了很长时间,人已极度消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珍妃是光绪皇帝宠爱的妃子,从小见多识广,性格开朗,拉着皇帝满世界跑,让太监给他们拍照。这点就刺痛了慈禧,某种意义上讲,慈禧老太太也是吃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永乐皇帝下召起,紫禁城有六百多年了。六百多年来,有无数故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珍妃井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篇章,但正是因为这个小小的篇章,真实的反映了宫廷的残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珍妃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珍宝馆也设在长寿宫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珍宝管里的部分藏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故宫里的其他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角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透过楼阁,可以看到北海的白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外,挂有故宫博物院牌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神武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角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角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紫禁城实在是太大了,走了一天也没走全,已经是累得腰酸背疼。有机会还会再来,不断补充有趣的故宫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