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历程

一叶知秋

<p class="ql-block">  央视《考古公开课》栏目用连续用“考古学的开端、文明肇始、玉见文明、何以中国、商邑翼翼、风雅颂歌、帝国崛起、九天阊阖、风云际会、四海一家、大哉乾元、天工开物”为专题的十二集讲述百年考古大发现故事。节目主持人陈志峰每场开场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切磋琢磨,考古论今。考古学的时光机带领着我们向大地深处去寻找,向历史的最远处眺望,考古学书写了一个民族的秘史。它是研究历史的,就是对历史的解读。一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二是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国考古起步于二十世纪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所长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仰韶村遗址的发觉是我国第一次以考古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开始了对中国史前文化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从1921年发现仰韶村遗址开始,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本来是来中国找古生物化石的,1921年4月18日,他从渑池县城北行到达仰韶村,在黄土断崖剖面的灰土层中发现石器和彩陶片共存,初步确认这是一处大规模古代居址。</p> 在距离渑池县城9公里的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文化博物馆,展柜里放着1914年安特生的聘任证书。李新伟在《仰韶遗址发掘和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一文中说得很清楚,这是得到中国政府许可、以探索中国史前文化为目标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虽然安特生是瑞典学者,经费也来自瑞典,但他的身份为中国农商部雇员,也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成员。<br>因仰韶遗址发掘而命名的仰韶文化,引发了两个“第一”——第一个依靠现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确立的中国史前文化,开启了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的历程,引发了第一代中国考古学家主持的一系列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掘。比如我们熟悉的1926年李济在西阴村的发掘,1928年殷墟的发掘,还有1945年,温州人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填土中发现”仰韶式的彩陶”,打破了中国史前文化西来说。<p class="ql-block"> 考古历经百年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的考古成就。无数遗址重见天日,有些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补齐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缺环,有力打破“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因此逐渐条理清晰、脉络分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河南渑池县城北仰韶村遗址</font></b></h1> <p class="ql-block">1.仰韶村遗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进化论传入国内,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大众所接受。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带来了思想的震动。1921年10月,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报经中国政府批准,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札、陈德广等人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及发掘,并获得了大量的文物资料,从而证实该处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按考古惯例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开创了我国近代意义上考古学滥觞。揭开了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也使仰部村古文化遗址举世瞩目,驰名中外,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占学界向往的古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为代表的彩陶制品,如:小口尖底瓶、曲腹盆等构图元素是一种弧线三角加圆点组成的一个一个的二方连续的图案。飞鸟形、鱼嘴形。</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遗址</font></b></div>2.西阴村遗址------西阴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前10000年-前2000年)遗址 。<br>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西阴村遗址被李济和袁复礼调查发现;同年10月15日-12月初,由中国考古家李济、袁复礼主持对西阴村遗址进行第一次有中国人自己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发掘出半个人工割裂的蚕茧标本 ,并发掘陶片60多箱,总数为18728块,其中彩陶片有1356块 。<br>1994年10月12日-11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西阴村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 。</h1> <h1><br>3<b>.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遗址</b>(至今8000-7000年左右)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千米丘陵西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前10000-前7000)先民聚落遗址,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 。兴隆洼遗址聚落内的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园型壕沟,是较完整的原始村落。兴隆洼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 。</h1> <br>4.安徽双墩遗址距今7000多年、猪形刻画符号。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年,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br>双墩遗址是一个台地遗址,遗址保存范围为南北长180米左右,东西宽140米左右,约25200平方米。 双墩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br>1985年,双墩遗址于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6年,蚌埠博物馆对双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试掘。1991年、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对其进行发掘。三次发掘共15个探方。<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安徽蚌埠双墩遗址</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刻画符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b></h1> <br>5.周口店遗址<br>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公里处,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遗址时间范围500万年至距今一万年前的直立人(北京人)、早期智人(新洞人)、晚期智人(距今3.85万至4.2万年前的"田园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化石 。自1927年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以来,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石器,近200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1987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