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我校开展了高中阶段选修课课程,音乐与美术选修课受到了大批学生的喜爱。一直以来,我校从学生学情出发,教师申报和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相结合,确定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h3> <h3> 音乐选修课开始啦!首先,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发声训练,让同学们认真思考,寻找正确的声音位置。为了使学生在歌唱前不紧张,身体不僵硬,让学生得到放松。</h3> <h3>练声结束后,丁霖老师和刘达老师分别带领大家开始学习歌曲的演唱</h3> <h3>老师就歌曲对同学们的演唱进行了逐句指导,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认识五线谱。</h3> <h3>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展示!</h3> <h3>美术选修课堂开课啦!</h3> <h3> 为期六节课的美术花鸟工笔选修课于这周落下帷幕,虽然只有短短六节课的时间,但是同学们和我都收获良多,教与学果然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刘校长在开课之初给予了宏观的建议,提出了传统应与创新相结合的核心理念,在她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们的能力和自身兴趣,我们将超轻黏土融入到了作画中去,力图实现推陈出新的用意。曹主任也在时间很紧急的情况下为我们准备了绘画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为选修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上课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流程都是组内张老师和郭老师共同研讨的结果,所以选修课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h3> <h3> 第一部分 课程讲解</h3> <h3> 先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进程及历史渊源,进一步展开对于工笔花鸟画的介绍。</h3> <h3> 中国花鸟画不是为描绘花鸟画而描绘花鸟,而是在描绘花鸟之同时,紧紧抓住花鸟与人的生活际遇,人的思想情感的某种契合与联系,而赋予其拟人寓意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描绘自然物象表达画家的丰富情感和精神追求,通过欣赏花鸟画人们可以寄兴托意、陶冶情操和达到物我相融、物我相通、物我相交、物我相化、“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精神共鸣。</h3> <h3> 宋徽宗皇帝赵佶选择并继承发展了黄派花鸟画艺术,亲自主持皇家画院艺事,出题考试选拔花鸟画人才,编撰《宣和画谱》,对花鸟画的描绘,立意构思,审美评判以及花鸟画创作和欣赏花鸟画。</h3> <h3>比较中西方绘画的异同</h3> <h3>比较同时代艺术风格的不同特点</h3> <h3> 有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之后,带大家了解花鸟工笔画的作画流程</h3> <h3>颜色的基本运用和如何调出满意的颜色</h3> <h3>第二部分:动手实践</h3> <h3>先从最基本的白描开始</h3> <h3>再开始染色</h3> <h3>使用具有创新效果的超轻黏土进行再次创作</h3> <h3>同学遇到什么困难就帮忙辅导一下</h3> <h3>第三部分 优秀成果展示及收获心得</h3> <h3>学生感悟</h3> <h3>李婉青:对于工笔花鸟画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学会了平心静气地做事情。<br>赵菲玥:体会到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拉近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br>张亿楠: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创新相融合的乐趣,以及工笔画带给我触手可及的快乐。<br>杨筱萱:让我了解到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耐心和细心。<br>郝琪:仿佛与宋朝文人进行了一番高雅的对话,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优雅与恬静。<br>赵羿涵: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了国画以及国画背后的技法,感受到了细节的重要性。<br>李诗雨:通过创新和传统艺术的结合,对国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何染色、分染,在欢笑中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br>刘袈楼:我知道了一张国画不是6节课就能画完的。<br>王天逸:画得过程非常艰难,一共画了三次,因为材料总是出现种种问题,锻炼了我的意志力。<br>高畅:体会到了传统的乐趣,感受到了传统之美,中华之美。<br>宋玖媛:课堂氛围特别好,自己平时很少有机会像这样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br>曹悦:我本来要选的是生物选修课,但是因为是住校生自己带材料很不方便,所以没有选择,而且我本人也对美术工笔画很感兴趣。第一节理论课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工笔花鸟会很难,反而是被很多很细节的作品所震撼,倾心于那种不可言说的美丽。开始画得时候就觉得特别难,觉得自己不会画,控制不好笔墨,我当时还说这不是我想象的美术课,我其实当时是对自己失望而不是对美术课失望。但是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有了新的毛笔之后,我才渐渐感受到了工笔画的乐趣。</h3> <h3> 选修课课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大家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索艺术新知的路,我们一直在努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