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行旅之梵蒂冈——艺术的光芒 张戬炜

岚炜言

<p class="ql-block">用我使用的方言来说,真是作孽嘚,一张餐巾纸大的地方,居然叫成个国家。这个国家,在任何一个角落里开一枪,立即可以成为国际事件一一因为子弹肯定飞到邻国去了。这个国土面积仅为0.44平方公里,大约就是一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常住人口约800人的国家,叫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在一个主权国家的首都境内,割这么小的一块土地,建一个在联合国有席位的国家,有点不可思议。可是,意大利人却不可思议地议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理解这种不可思议,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此事确有可思议的地方。梵蒂冈,全称叫“梵蒂冈城国”,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城内有块高地,是全城制高点。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在高地上建了一座“君士坦丁大教堂”。温润玉石装饰外表,稀世珍宝汇聚其中,每一块地板都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宏伟壮丽,一时无双。这块高地,从此被称为“梵蒂冈”,意思是“先知之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君士坦丁大帝</i></p> <p class="ql-block">其后的一千多年里,罗马,从一个疆土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到分崩离析、最后成为历史传说,其间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有趣的是,不管是今天你骑着马冲过来,还是明天我挥着刀杀过去,梵蒂冈,这块罗马城中的高地,始终是舞枪弄棒的家伙们心中的圣地。自此,文官出轿、武官下马,不敢造次。1506年,君士坦丁大帝造的教堂,成了危房。教皇朱利叶斯二世下令,再造一次。这一造,就造了130多年。名贵的大理石装饰外表,伟大的艺术品汇聚其中,每一块地板再次金光闪耀。梵蒂冈上,重现辉煌。</p> <p class="ql-block">公元15世纪,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欧洲启蒙运动,在目前被称为意大利的这块土地上兴起,文艺复兴的思想成果人文主义,在这块土地上闪耀光芒。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统一思想被提出,然后成为运动。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攻克罗马,完成意大利统一。国家统一容易,宗教信仰难办。作为欧洲信仰象征的梵蒂冈高地,总不能让意大利一家独占吧?所以,历史比意大利王国悠久得多的梵蒂冈,就成了联合国的一个成员国,主权不可侵犯。</p> <p class="ql-block">主权不可侵犯的具体体现,就是进入这个迷你国家时,必须出示护照,办理入境手续。进去后一看,中间一个广场,竖了个方尖碑。周围一圈房子,充当国境围墙。不像是个国家,更像是个大院子。我不是教徒,对教义也一无所知,到这个国家来,就是看看热闹的。不过,就我一生的学习历程而言,这个热闹倒有点非看不可的意思。譬如说,我想看看米开朗基罗。</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梵蒂冈全景</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意大利罗马的街道。墙内是梵蒂冈。</i></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读书,一本名叫《艺海拾贝》的散文集,是文艺青年的艺术路标,光芒万丈。当时的风气是,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不配谈文艺。此书一时洛阳纸贵,购买需要开后门,借阅需要排长队。作者秦牧,当时是文艺青年的导师,一如今日之明星网红,光芒四射。据说某日,秦先生偶染贵恙,到医院挂号就诊,医生惊呼你就是秦牧老师!然后小护士一大堆呼啦啦涌过去,秦老师立即享受了达官贵人的礼遇。</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艺海拾贝》里,秦老师告诉我,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教堂作画,连续多少天不下画架,等某天下来,靴子怎么也脱不了。千万不要按常理推断,说老米大师的脚肿了。事实上,脚肿了,靴子也是可以用力拉下来的。秦牧老师告诉我,由于米大师过于执著,他的脚后跟与靴子里的皮衬粘在一起,成为一体了。最后只好连脚跟皮一起扯下来,血肉模糊地叫医生。秦老师还告诉我,画教堂穹顶时,头颅只能仰着。画到后来,米大师高贵的头颅,再也回不过来,成为了半残疾人。</p> <p class="ql-block">这种传说中刻苦创作艺术作品的情景,对于一个初涉文艺领域、渴望有所收获、最好也能身带艺术光芒,报个名字就呼啦啦围上一堆小护士的文艺青年来说,是一种多么壮丽的鞭策!没有高清技术、无法随意放大作品局部的时代,我搜罗了当时所有能看到的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图片,竭尽全力去辨析其中的细节,体会大师作品中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艺术魅力,沐浴文艺复兴的光芒。直到能够亲眼看到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原作的时候,我才知道那些图片传递的艺术信息,是多么浅陋。</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冈的灵魂,也是梵蒂冈之所以成为梵蒂冈的理由。这座宏大的教堂,先后经历了4位伟大的设计师,其中拉斐尔是与米开朗基罗齐名的大师,但因为拉斐尔先生过于天才,因而导致天妒英才,37岁就被天庭召回,所以,说到大教堂的艺术,人们一般都只说米开朗基罗。换言之,如果只谈艺术的话,梵蒂冈,就是属于米开朗基罗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拉斐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梵蒂冈拉斐尔画室</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梵蒂冈壁画《雅典学院》 拉斐尔作</i></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留下4件传世作品,分别是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穹顶绘画《创世纪》、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圣殇》。教堂最重要的建筑符号是穹顶。这座蓝色的穹顶,外表没有明显的采光设计,走进去却发现,交织如诗的蓝色阳光,弥漫,是弥漫,不是简单粗暴刺眼的光束,是被艺术大师之手调整过、充满诗意的蓝色阳光,或者说是蓝色的艺术之光的弥漫,抚慰了整个中庭。</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米开朗基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穹顶</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穹顶的蓝光</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以上为穹顶绘画《创世纪》米开朗基罗作</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祭坛</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作</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雕塑《圣殇》 米开朗基罗作</i></p> <p class="ql-block">带着青年时代膜拜大师、且至今未变的敬意,我走进大教堂,来到大师的原作面前,准备身临其境,接受灿烂的艺术之光的洗礼。非常不幸的是,众多身穿宗教礼服的神职人员,正在进行一场我看不懂的活动,游客们被阻挡在祭坛之外,伟大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创世纪》只能远观而不能细察。</p> <p class="ql-block">雕塑《圣殇》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作品,陈列在教堂入口,不受活动影响。我伫立于此。天才之作,唯有仰望。尽管青年时代通过观赏图片,对这件作品已经非常熟悉,但站在原作面前,感受毕竟不同。这种不同,如果一定要表达一下,那就是无论看过多少张泰山日出的图片,与你站在泰山绝顶,亲眼观看云海翻腾中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心灵感受,绝然两判。</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这个米开朗基罗展示不世才华的国家,这片散发着迷人的艺术光芒的土地,这座众多文艺复兴大师挥洒天才的建筑,与之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区区、仅仅的两个小时,挥手作别时,心中感念,我还能再来吗?</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2016年8月作者(右)在梵蒂冈</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