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研修并进——宜兴市2018级小学数学乡村定向师范生“千课万人”网络听课活动

今天早睡早起了吗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为期4天的“千课万人”网络听课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导师吴文娟的关怀引领下,宜兴市2018级小学数学乡村定向师范生有了与最新教学理念共“研”的机会,聆听了一节节名师大家的优秀课例。</p> <p class="ql-block">唐彩斌老师的《借助尺规再探三角形》,强震球老师的《认识体积单位》,邵汉民老师的《田忌赛马》,<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乐平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span>我们看到了名师们对课堂的深刻理解、对教材超越文本的解读。</p><p class="ql-block">对初出茅庐的我们而言,名师的课堂或许还学不来,但这一节节课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课堂还能有这般模样。</p> 听课记录 <p class="ql-block">师范生们一边聆听一边认真记录,并及时写下见解感受和思考领悟,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反思中提升对课堂和教材的把握。</p> 评课活动 <p class="ql-block">“千课万人”网络听课活动结束后,在导师吴文娟老师的组织下,宜兴市2018级小学数学乡村定向师范生们开展了线上评课活动。一份份的听课体会,写下的是教学过程,收获的是教学理念,反思的是不断成长。</p> <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黄龄熠</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关于本次“千人万课”听课活动,我主要想谈谈对强震球老师《认识体积单位》一课的体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导入部分,强老师通过要求学生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使学生自然地结合以前比较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到可以用相同的小正方体填一填,进而想到可以把长方体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接着,强老师抛出“为什么选择小正方体这个工具呢?”,带领学生回顾了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将旧知与新知结合,强调了用小正方体测量长方体体积这一方法,明确这些小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新授部分,强老师用“你们觉得只用这样的小正方体够测量吗?”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用这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测量xxx吗?在生活经验中发现只用一种体积单位测量是有困难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想、说、找、记”的小组探究活动,建立了体积单位的概念并感受了常见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整体而言,强老师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返璞归真,课堂上的一个个环节看似日常,实则处处巧妙,过渡非常自然。这是一节新授课,但是时时处处都在结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巩固了旧知。课堂上老师没有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用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而学生也在思考和交流中将真正地掌握了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芝晴</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彩斌老师的《借助尺规再探三角形》一课,通过创设微信“三角形讨论群”引入课堂,实际上是让学生来判断对错,每一句话,都有其背后的意义,包含了三角形角、边、顶点各方面的知识疑难点,并且通过聊天的形式,前后知识相衔接,过渡自然,学生也在这样新鲜的形式中,提高了课堂参与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将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后,也为接下来的尺规作图探索三角形做铺垫。唐老师首先出示了四组线段数据,让学生判断每组中的三条线段长度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从直接画—用直尺一段段标出数据来画—用圆规画,一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生问题,在问题中探索方法,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得出结论后,唐老师又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抽盲盒围三角形”活动。有三种盲盒,分别是三条线段长度已知、两条线段长度已知以及一条线段长度已知,学生根据抽到的盲盒,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线段未知的情况,也增加了多种不同的结果,学生在这有趣的抽盲盒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终,唐老师通过说事实讲道理的环节,证明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的科学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彩斌老师的《借助尺规再探三角形》一课,创设的微信“三角形讨论群”,“抽盲盒围三角形”等情境,既贴近生活,又富含数学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环节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在判断、比较、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尺规作图技能,能根据条件做出三角形,并体会到对问题的说明要有理有据。</span></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学慧</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听的几节课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俞正强老师的《线的认识》,整节课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总结,氛围融洽并且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俞老师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认为的线是什么样的,再引导他们找出线的固有特征,通过推翻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加深学生对于正确知识的掌握。在课堂上,俞老师很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从纷繁复杂的概念里抽丝剥茧出知识的本质。这节课与普通的课堂不同的是,俞老师并没有将具体概念和名称的在刚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理解知识以后才告知的。像“端点”这个名称,俞老师在前半部分的教学中都根据它的特点称它为“线头”,同样线段、射线和直线也是在学生能够分辨三种线以后才给出的概念。标准的概念和名称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真正含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俞老师的课堂听起来让人觉得他是随着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授课的,没有浮夸的语气,也不死板地按照固定的流程上课。他的语言简洁精炼,每个问题都是精准的、有意义的,新知识都是学生嘴里回答出来的,老师只是起到了总结的作用,也就是通过俞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了新知识。俞老师用最朴实的方法展现了最清晰的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孙嘉玲</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关于所听唐彩斌老师的《借助尺规再探三角形》一课,我有以下感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首先,教学一共分为五个内容,每个内容都有分别考核或者传授的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从作图中明白三角形的形成条件,又在习题中应用,从而加深对于三角形形成条件的应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外,唐教师还运用"两个端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一基本事实,让学生理解推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传授了数学的理性美和逻辑美,之后更是将数学知识和保护环境标语的应用联系在了一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了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融入生活很有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后的小结部分,令我感到很别出心裁。唐老师在授课主题内容结束之后,在最后一页PPT上呈现自己授课总共的5个部分内容,并说一说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复习到了知识,又明白了老师安排不同教学内容的目的。如此还有一个好处,学生可能给老师提供教学的灵感与意见,更好实现教学为学生服务,体现教学相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唐老师逻辑严密的数学理性一面,也看到了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数学教学教育理念。同时也记下了唐老师上尺规作图探究三角形课的流程,和教学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外我在导入部分,发现了自己概念理解上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导入部分的"三角讨论群"其实是设置了生活场景的纠错题,内容是描述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概念),涉及了几个数学的名词概念,使用也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是当时我就糊涂了:三角形上,位于线段连接处的三个点,ppt既有用端点也有用顶点描述的,应该只有一个才是准确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是我搜索资料,了解到端点是伴随射线、线段概念到来,而平面几何里的顶点是伴随角的概念到来,用于描述两条边的公共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此,规范的表述并非"端点"(相对于线段),而是"顶点"(相对于三角形)。分析了数学语言运用的概念背后逻辑问题,对我数学语言的规范运用很有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总之,这是一堂给了我很多收获的公开课🌹</span></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慧</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两天的听课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唐彩斌老师的《借助尺规再探三角形》。在导入部分,唐老师运用了 “三角微信讨论群”这个生活情境。在这个情景中,他设置了对错判断的环节,以此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三角形顶点、角、边的概念认识。随后他出示了四组数据,让学生画出对应的三角形。在画图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改善。从漫无目的地直接画图到用圆规进行画图。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的构成所蕴含的规律。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在发现中总结经验。在总结完规律后,唐老师又为他们量身定制了新颖环节:“抽盲盒围三角形”。让学生根据露出盒子的小棒部分来判断他们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也将这些定理运用到了实践之中。真正的做到了“从做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师帅</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邵汉民《田忌赛马》一课,教学设计新颖,流程清晰明确。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堂开始后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回忆田忌与齐王赛马的过程,并讨论不同情况下的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先提问“打了几轮”明确了轮数这一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回忆孙膑在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的处理情况,条理清晰地展现出了几胜几负这样的一轮赛马结果。随后,老师继续让学生自己提问:为什么田忌可以反败为胜?为什么会有这种应对方法?以及有没有其他应对方法?又让学生一步一步尝试其他的应对结果,通过列表,发现“与上面的没有重复”就是一种新的结果。这样有条不紊地列出所有结果后,学生感受到了赛马的对策,也通过轻松的氛围体验到了策略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让学生自己说、自己问,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一点值得我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周隽</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邵汉民老师的田忌赛马一课,首先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整个比赛过程一共有几轮,田忌赛马的过程中一共有几种马,田忌是怎样安排这些马进行比赛的,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来引导同学们回顾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这样的导入方式能使学生们对数学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主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接着,邵老师提出根据这个故事你能想到哪些问题?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发展了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同学们提出了为什么田忌在第二轮里会赢过齐王?怎么会想到通过这样的安排田忌一定会赢?还有没有其他的应对方法?通过列举的方法,将所有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发现每一种情况之间都能做到不重复并且不能再有其他情况出现就把所有可能的对策都找到了,在六种对策中只有一种对策是可以赢过齐王的,这就是解决对策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活动内容扎实有效。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师生、生生的信息交流过程中,老师通过提问不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整节课都是在田忌赛马的背景下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阚桢</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年级的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课堂用一个问题“20个苹果,每4个装一盘,能装几盘”来引入。学生选择多重方法来解答,教师采取了学生用的加法和减法的方法,用除法是减法的升级的思想来引出除法。在这堂课上,这位老师对除法的核心概念是“除法就是什么里有几个几”。后半节课又重点讲授了问题“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个”。针对这个问题,老师把这个平均分的问题转化成了我,没人每次分1个,能分多少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位老师没有采用书本上的“平均分用除法表示”,对“除法就是平均分吗”这个问题提出质疑。这位老师实际上对除法的概念有了一个很全面的资料的查询,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字典等,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才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另外这名老师还提出一个观点: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升级,那么除法能不能是减法的升级,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该老师依据这个思路,设计了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已有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帮助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是因为,除法的算出需要靠乘法口诀。该老师在解决除法的平均分问题的时候是采取了把苹果人每次分一个,能分多少次这个问题,把一个平均分的问题,也转化成了12里有几个4这样的问题,有几个4就是分几次,分几次就是没人分到几个。我个人认为,虽然这样转化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归为几个几的问题,这样的思路学生确实是可以理解,但是,在12÷4=3这个算式里,应该如何区别他的单位呢?我推断有很多学生都会写单位次,因为最直接的,他可以分3次,学生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次,而不是个。虽然老师对这个进行了解释,但我觉得在学生的最直接的理解来看,还是会有很多同学都会写次(这是个人想法和推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位老师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能够广泛全面地查询资料,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充分融合,可以发现学生老师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落在学生的真实反馈之上,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而最值得钦佩的应该是该老师提出了与教材不同的想法,并且在课堂上做出实践的尝试。不同的优秀的教师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不能仅仅只关注于课堂的教学,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过人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遥涵</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导师点评</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家的评课很有针对性,抓住细节来点评,感悟也比较深刻。听课最主要就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家的交流让我也深受启发,你们也可以互相看看,互相学习。大家也可以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入手点评,现在“好课堂”的评比重点已从教师转向学生。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好课堂。</span></p> 结语 <p class="ql-block">每一次学习培训都是师范生们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机会,教学相长,研修并进,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师范生们对如何分析、解读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对怎样上好一节课有了新的体会。</p>

学生

老师

三角形

课堂

知识

除法

教学

尺规

线段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