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11人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

CSH黑白居

<h3>在罗布泊湖心埋下唯一一块来自浙江的探险纪念碑</h3>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有一个很文艺腔的英文译名:《时间的灰烬》。罗布泊的沧海桑田也许是时间灰烬的极好注脚。很久以前,罗布泊是真的"泊",一片汪洋。楼兰古国在罗布泊的西北角,曾经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然而,这个西域古国在繁华了500多年后,突然销声匿迹,留下了一个神秘的难解之谜。<h3> 曾经的碧波万顷而今已是涸泽,漫漫黄沙湮没了一切文明与生命,历史只能在想象中复活。如今,从卫星图象上反映出来的罗布泊是一圈一圈的盐壳构成的荒漠。</h3><h3> 沧海桑田的变迁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和追问。而两个生命在罗布泊的消亡更为它增添了无比的神秘色彩。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科考时神秘失踪,离开营地前留下字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随身只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16年之后的1996年,孤胆英雄余纯顺在徒步穿越罗布泊的过程中,离奇地葬身沙漠。自然又一次向人类昭示了它不可知的威力。罗布泊啊,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谜?</h3><h3> 人们用"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给它冠名。然而,这些年来,探究和挑战罗布泊的脚步从未停止。穿越罗布泊也成为一条探险线路得到户外爱好者的追捧。2006年10月11日,"婺商西部万里行"的11名队员 历时5天时间,完成了穿越罗布泊的壮举。在罗布泊湖心,他们埋下了纪念碑,而这是湖心的40多块探险纪念碑中唯一一块来自浙江的。</h3><h3><br /></h3> <h3>我们从库尔热出发走218国道到若羌,路两旁的胡杨树。</h3> <h3>傍晚5点20分到达若羌县城</h3> <p class="ql-block">2006年10月12日,我们在若羌三十六团从南向北开始穿越罗布泊。</p> <p class="ql-block">离米兰古城不远的,一号车陷入了沙丘里动弹不得,还好有奔驰沙漠车把一号车拖出沙坑。</p> <h3>米兰古城废墟</h3> <p class="ql-block">  </p> <h3>当天在罗布泊小草房扎营</h3> <h3>荒无人烟的戈壁</h3> <h3>戈壁滩落日</h3> <h3>在罗布泊吃的第一顿晚餐</h3> <h3>不怕人的小鸟</h3> <h3>汽车穿行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h3> <h3>在湖心埋下"金华"两字</h3><h3> 次日的行程是去罗布泊湖心。</h3><h3> 所谓的湖心早已是一块干涸的盐碱地。根据卫星影像显示,罗布泊已成为广袤的干湖盆,在湖盆的边缘,各种结构的盐壳形成白色的环条纹,其形关颇似人的耳轮,故据此称之"大耳朵"。</h3><h3> 湖心里埋了全国各地探险者的纪念碑。队员们在库尔勒的时候就打造了一块花岗岩石碑,写上浙江金华罗布泊探险队的名单,然后,把它埋在湖心里。他们数了数,湖心里共有40多块纪念碑,但没有一块是浙江的,而他们是第一次把"浙江金华"的字样埋入罗布泊。</h3><h3> </h3><h3>41摄氏度的寒冷,不怕人的小鸟</h3><h3> 去罗布泊之前,他们在库尔勒找了向导,并带上沙漠给养车,拉了汽油和10多桶水。然而,大家在沙漠里还是尽量节约用水,每天早晚洗脸刷牙都是用湿纸巾解决。某人脚臭,用了湿纸巾无济于事,就自创了"沙子洗脚法",除臭效果还挺好。至于内急这回事,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广袤的"厕所"里解决了。结果,女同志回来后反而不习惯上厕所了,直想找个小土堆遮挡一下视线。</h3><h3> 在沙漠里扎营,到了半夜,大风鬼哭狼嚎的,仿佛随时要把帐篷掀起来。郭钢躺在帐篷里看到外面天空中有个又大又亮的圆物,一时迷惑,问身旁的沈阳:"快看快看,那是什么?"沈阳拉开帐篷一看,笑翻了:"是月亮!"可见罗布泊的月亮之大,大得都不像月亮了。</h3><h3> 深夜时分,"沙漠酒吧"开张。3个未眠人坐在沙漠里,对着如银盘大小的月亮喝酒,听着MP4里传出的音乐,伴着呜呜的风声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真是天人合一,不亦快哉。可是,"快哉"之后就得"痛哉"了,次日,有两个人拉肚子,还有一个人被风吹得面部神经麻痹。他们说,这就叫痛并快乐着。</h3><h3> 沙漠里还遇见了一件奇事。</h3><h3> 10月中旬是穿越罗布泊的好时节,因为此时温差比较小。但尽管如此,也有二三十度的温差,白日最高温度在34度左右。一天,三辆车子的温度表集体显示外部温度达到了41摄氏度,这可是一路来从没有过的。"大叔"黄玲震穿着短袖下车上厕所,心想这么热,就不用披外套了。哪想到,一下车就被风吹得打了个寒噤。天哪,这怎么可能是41度?奇怪的是,此后,车子行进一公里,温度就下降了一度,很快又恢复到30多度了。是什么原因呢?看来,这也是个谜。</h3><h3> 既然是"生命禁区",不要说看到人,就连看到小动物也是新奇的事。在小草房,他们还遇见一只一点不怕人的小鸟。也许是因为它从未见过人,不知道人为何物,所以无知无畏;也许是因为它没有东西吃,实在太饿了。把食物放在手上伸过去,它就欢快地在手上啄食。那么,它是怎么飞到荒漠里来的,又是以什么在荒漠里维生的呢?</h3><h3><br /></h3> <h3>每一个去罗布泊的人都会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凭吊余纯顺墓。这个以双脚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探险家,其勇气和精神始终令后人敬佩。余纯顺墓离罗布泊湖心约30公里,1997年5月,余纯顺墓被盗后,上海派人重新修葺,墓前立大理石墓碑,碑上镶有余纯顺的铜头像。在墓碑前,放置着许多凭吊者的祭品。11个队员按照金华的风俗在余纯顺墓燃放了鞭炮,并且给他敬了酒。</h3> <h3>我把金华日报带去罗布泊与英雄合影</h3> <h3>地上白色的是罗布泊盐碱滩</h3> <p class="ql-block">罗布泊雅丹地貌</p> <p class="ql-block">被风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地貌</p> <h3>原子弹试验废墟</h3> <h3>不屈的沙漠红柳</h3> 解救两只黄羊<h3>  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解救黄羊的事了。</h3><h3> 那是在从罗布泊返回的路上,前面突然出现了几只黄羊。黄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身体显著特征是毛呈黄褐色,屁股和尾巴为白色。据说因为肉质鲜嫩,它们一直是偷猎者下手的目标。</h3><h3> 两个向导见了,马上开着车子去追,说是要把它们抓来吃。黄羊惊慌而逃,但哪里跑得过汽车。金华的3辆车见状也追了上去,当然,他们的目的是去阻止两个向导。之前他们也不认识黄羊,是因为在新藏线上不时和这些小生灵偶遇培养了感情,况且它们还是保护动物。</h3><h3> 半个小时后,等追上时,向导的车已经把黄羊撞得流血了。2号车上去拦住向导的车,车上的王智黎和黄玲震下来和他们理论,要他们把黄羊放掉。向导不肯,说黄羊的肉很好吃。王智黎质问:"你们知不知道黄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玲震下车时拍了不少黄羊流血的照片,他就举着相机"威胁"向导:"你如果敢把它们带走,我就把这些照片曝光!"</h3><h3> 最后,两个向导只得把黄羊放掉了。然而,两只小动物流血的样子和惊慌的眼神却始终令队员们难忘。</h3><h3> 经过5天的艰苦跋涉,10月16日,队员们平安回到库尔勒。罗布泊,它留在每一个人心里,而它的"心"里,也留下了"金华"。 章果果/文 陈少华/摄</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