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夏晨 感恩节后,和紫苏同学去了西港。 进入十月,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的花草树木,就渐渐的色彩斑斓起来了。去家旁的小径散步,脚下五颜六色的落叶一天天厚了,在沙沙作响的脚步声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渥太华的晚秋。<br> 晚秋的脚步,最早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响起。一天接着一天,天南海北的秋景,无数的美图美文,呼啸着扑面而来,各种远处的、近处的赏秋攻略,搅动着躁动不安的心。经历了一年半新冠疫情中的反复封锁和各种限制,谁不想在漫长的冬天敲门之前,在暴风雪一波又一波的袭击之前,出去走走呢? “我们出去逛逛吧。”过完感恩节,紫苏同学说: “两天前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贴了许多在Foley自然保护区徒步的照片,美不胜收,就在西港边上呢。”<br> 趁着天气晴好,说走就走。沿着十号乡村公路一路向着西南,驱车穿过多彩的原野。晚秋的暖阳高高地挂在南边的天空,在飘忽不定的云朵间忽隐忽现。一片又一片待收的玉米黄豆从车窗旁掠过,一簇又一簇红的黄的绿的树丛,装点着晚秋的大地。一个小时候后,我们来到西港。 走进西港,西港犹如蓝天下碧水上一叶白帆,在晚秋的艳阳下,熠熠生辉,夺目耀眼,透着和其它小镇不一样的惊艳。 西港坐落在上丽都湖的西端。穿过一座连接上丽都湖和西港沙湖之间的公路桥,就到了西港,迎接访客的,是西港码头一个小巧秀丽的湖岛公园。一座水泥拱桥,把一个小小的湖岛和西港小村连接在一起。走上小岛,修剪平整的绿茵地上,散落着许多供游人野餐的桌椅,有人野餐,有人品着咖啡和朋友聊天,有人在晚秋的阳光下享受着阅读的快乐,也有人专心致志地敲击着电脑的键盘,在湖风中享受工作的乐趣。选一把临湖的红色木椅坐下,翘望湖岸层林尽染的远山,红的,黄的,绿的,万紫千红的山影,倒映在静静的湖面上,和蓝天白云争相辉映。一对年轻的男女,登上停泊在码头上的游艇,马达声响起,游艇欢快地驶向远方,一袭涟漪跳跃着,追着远去的快艇,不离不弃。晚秋的湖风轻轻地拂过,心中一片安宁。西港,温和,安详。 和渥太华周边那些去过多次的小镇相比,西港实在太小了。按照区域面积,西港是安大略省最小的行政区划,只有不到两平方公里。向一位行人询问,知道这里只有大约五百多居民,常驻人口约三百多人。今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还没有公布,但2016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年西港有六百二十八人。西港虽小,但小的精致。一条短短的主街,沿着上丽都湖岸的方向朝南延伸,和相邻的两三条横竖交叉的短街,构成了村子的主体。在这几条短街上漫步,你会走过村政府、邮政局、游客中心,也会遇见医疗中心、牙医诊所、银行、酒庄、咖啡厅、各式饭馆、大小旅店、时装铺、殡仪馆,还有律师事务所和保险经纪行以及地产代理所。当然,百货食品和冰淇淋小店是一定有的。 西港透着文化的馨香。陶艺、瓷艺、雕塑、创意花园、舞厅,在这个只有三百多常住人口的小村落里,是耀眼的存在。从沙湖边上的小街走过,两幢房子之间有一个小小的街头公园。一个凉棚下,一把长椅,一个书柜,默默地守候在这个袖珍版的公园口上,书柜里摆放着十几本书籍。这是一个自助借阅的袖珍图书馆,看到什么喜欢的书,就拿去读,读完了再放回去。说到读书馆,西港还真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正规读书馆。专程去参观,可惜因为疫情闭馆而未能如愿。从读书馆的网站上可知,这个颇具规模的读书馆为村民提供免费读书借阅,还有许多当地作者的书。而档案馆部分则保存了村庄有史以来许多珍贵的历史文件和资料,例如土地契约和村庄的历史照片等。 除了读书馆,西港还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博物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逛博物馆。西港村百德福特大街二十九号的丽都区博物馆,当然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去处。去年三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除了购买食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一年半的时间里没有走进过任何其它公共场所的门。但是望着西港博物馆那古朴的大木屋,我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拉开一扇厚重的木门进入前厅,玻璃防护罩后面的写字台前,一位在电脑前忙活着的年轻女士停下手头的工作,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给我们介绍这座老房子的故事。这座透着沧桑的两层木屋,建成于1859年,是西港村许多现存古老建筑之一,最初是一个制作小船、家具、和棺木的木匠铺。1860年代初成了铁匠铺。一百年后的1961年6月,这座古旧老屋成为了现在的丽都区博物馆。一百六十多年了,这座饱经沧桑的老屋像一位矍铄的老者,依然昂首挺立着。慢慢地走在那古旧而敦实的木质地板上,观赏那一件件古旧的物件,好像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百多年前的岁月,先民们的人间烟火,活现在眼前。一辆一百八十多年前建造丽都运河时运土的木制推车,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要留住那个不平凡的年代。一尊制作于1844年的 “正义女神莎莉格蘭特” 雕像,竖立在一楼的出口处,是这个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这座十一英尺高的雕像,曾经是一百多年间布洛克维尔县法厅屋顶的骄傲,1961年落户在这个新成立的博物馆里。<br> 踩着晚秋的阳光,流连于西港的街巷。疫情期间,街上的行人不多,显得有点冷清,但冷清掩藏不住西港的古朴和典雅。许多一百多年的古老建筑,散落在大街小巷,像一粒粒珍珠,闪闪发光,美丽的西港,透着浓郁的十九世纪欧洲风情。早在1810年代,英伦拓荒者就来到了西港。1829年,一座锯木厂的建立开启了西港的商业时代,随后的年月里,更多的工商业设施建成。1841年,这个村落有了一个正式名称西港并沿用至今。丽都运河的建成,使西港成为连接渥太华和金斯顿水路运输通道中的一环,而1888年通车的西港至布洛克维尔的铁路,更是把西港和圣劳伦斯河的运输线连通。散落在西港的许多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古老建筑,就是这个繁盛时期的见证。 从教堂街走过,一位女士在一座古色古香的教堂前修剪草坪。在简单的交谈中得知,这座浸信会教堂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仍有约七十位会友,而在西港,像这样古老而依然活跃的教堂还有五座。估算起来,这个只有五六百人的小村落,每个周日应该有几百人会走进这六间教会参加主日崇拜了。西港人对传统和信仰的持守,令人肃然起敬。<br> 怀着一份敬畏的心情,和紫苏同学一间一间地去寻访这六座教堂。每座教堂上建造时间的浮雕,显示着这些建筑的悠久历史。橄榄树浸信会,成立于1830年代初,现在的教堂建成于1885年;卫斯理卫理公会教堂,建于1850年;自由卫理公会,原来的教堂不知建于何年,现在成为民居,新的教堂建于1990年,是西港最年轻的教堂建筑;联合教会的教堂,前身是建于1889年的卫理公会教堂;圣保罗圣公会教堂,建于1890年;圣爱德华天主教堂,建于1859年;诺克斯长老会教堂,建于1859年,1896年火灾后重建。这些风格各异,样式不同的教堂建筑,见证了先民们带着他们的信仰来到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的不凡历史。<br>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进都市,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和瞬息万变的喧嚣中挣扎沉浮的时候,西港,上丽都湖畔这个小小的村落,依然保持着她的美丽、古朴、典雅、持守、和勃勃生机,在青山绿水的祥和中,享受着造物主所厚赐的宁静和一切丰盛。<br> 再见西港!愿春暖花开再和你相遇时,能够对你的美丽和厚重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