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與《桃花扇》

原始部落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兩個王朝更替的大動蕩的時代。明朝末年因政治腐敗,經濟凋蔽,民怨沸騰。内有農民起義之憂,外逢满族崛起欲入主中原之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清朝統治者入關後,採取殘酷鎮壓和收買懷柔兼用政策。既鎮壓了初期的激烈反抗,摧毁了南明小朝廷,同時又籠絡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和前朝故臣。至康熙中期政權相對穩定,經濟亦有所發展,文化事業也趨於繁榮。此時,在清初文壇升起兩顆耀眼的雙子星,即有”南洪北孔”之譽的洪昇和孔尚任。兩人的代表作《長生殿》和《桃花扇》則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劇的最高成就。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奇葩。</p> <p class="ql-block"> 孔尚任像</p><p class="ql-block"> 孔尚任(1648.11.1—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劇家。孔尚任繼承儒家學術思想体系。自幼即留意禮、樂等學問,並考証樂律,為其以後的戲劇創作打下音樂基礎。康熙南下謁孔時,由其陪同為帝講經,受康熙帝賞識,由秀才授為國子監博士。期間在江蘇泰州創作《桃花扇》。之後三易其稿,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刻初版。前後歷時20多年。</p> <p class="ql-block">  當代齊鲁書社出版的《孔尚任全集》收錄了孔尚任創作的戲劇、詩詞和文章。</p> <p class="ql-block"> 孔尚任書法(自書詩)</p> <p class="ql-block">  孔尚任在江蘇泰州舊居。正是在這裏孔尚任創作出不朽的劇作巜桃花扇》。</p> <p class="ql-block">  《桃花扇》故事發生在明来清初社會大動蕩時期的南京。</p><p class="ql-block"> 劇作以明末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為主綫,展現明朝末期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揭露了南明弘光政權〈清兵入關占领北京和長江以北地區建立清朝政權後,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偏安政權)因政治腐敗,以馬士英、阮大铖為首的奸佞權臣把持朝綱,排擠東林黨人和復社清流,内部勾心斗角黨争不斷。生活上貪圖享樂、聚歛財富、荒淫腐化,導致政權衰亡。同時歌頌了對國家堅貞不渝的史可法以及像蘇昆生、柳敬亭这様處於社會底層的民間兿人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p> <p class="ql-block">  明思宗崇禎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赴南京科考,落第未歸寓居莫愁湖。經朋友引见,結識李香君,兩情缱绻遂訂百年之好。侯以詩扇作為信物贈予香君。時隱居南京的魏忠賢餘黨阮大铖,為復社清流所不齒。欲借此機會,重金置辦妝奩托楊龍友送去,以籠絡侯方域,缓和與復社的關係。李香君識破阮之用心,義形於色,退還妝奩。阮為此懷恨於心。</p><p class="ql-block"> 李自成攻占北京,馬士英、阮大成在南京擁立福王,改年號為弘光。馬、阮擅權亂政,排擠東林、復社。時寧南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進逼南京。阮誣侯與左相通。侯逃至揚州投奔史可法,為史之謀士。</p><p class="ql-block"> 阮大铖威逼李香香嫁田仰,李不從以死相抗,血濺詩扇。香君托楊龍友把扇送给侯方域,楊依血跡畵桃花後送给侯。侯回南京探望香君被阮大铖逮捕入獄。</p><p class="ql-block"> 史可法兵敗揚州失守,清兵大軍壓境,弘光小朝廷君臣逃亡。侯出狱避難栖霞山。後侯方域参加順治朝科考降清,易服入仕。李香君撕扇與侯决絶而去。香君失望遁入空门。</p>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每逢王朝更迭都會引起社會的大動蕩、大分化,而明清之際尤烈。《桃花扇》展現了这个歷史節點上不同階層人們的悲歡離合、心靈傷痛以及不同的歷史選擇。故事取自當時的真人真事,没有臆造和演繹,在情節上進行了藝術加工。文字優美,情節跌宕起伏,無論正、反人物,形象鲜活生動。核心人物李香君雖為風塵女子,却深明大義,氣節堅貞,性格剛烈,不向黑暗勢力低頭,不惜以死相拼。表達作者深切同情。而對復社清流侯方域在歷史緊要關頭,言行矛盾、軟弱動摇也有一定的批判。此外,如對上層人物馬士英、阮大铖丑惡靈魂的鞭撻,對正直的底層藝人蘇昆生、柳敬亭的贊揚,都表現出者的鲜明立塲。所以刊行之後立即轟動文壇,廣為傳誦。</p> <p class="ql-block">  數百年來《桃花扇》故事廣為流傳,並被改编成昆曲、京劇、越剧、黄梅戲、話劇等不同劇種的舞臺演出。還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p> <p class="ql-block"> 昆曲《桃花扇》劇照</p> <p class="ql-block">  京剧表演藝術家,梅派大青衣杜近芳在京劇《桃花扇》中飾李香君。</p> <p class="ql-block"> 越劇《桃花扇》劇照</p> <p class="ql-block"> 黄梅戲《桃花扇》</p> <p class="ql-block"> 新編話劇《桃花扇》</p> <p class="ql-block"> 電影《桃花扇》海報</p> <p class="ql-block">  《桃花扇》電視連續劇。</p> <p class="ql-block">  著名連環畵家趙宏本繪《桃花扇》。畵面简潔,採用綫描手法,人物造型准確傳神。是連環畵中精品。</p> <p class="ql-block">  趙宏本繪老版《桃花扇》</p> <p class="ql-block">  任率英繪工筆重彩《桃花扇》連環畵。</p> <p class="ql-block">  《桃花扇》一部膾炙人口的傳奇;一種緾綿凄美的爱情;一段王朝興衰的痛史……</p> <p class="ql-block">  【附錄】</p><p class="ql-block"> 復社:明末繼“東林黨”後,在蘇州尹山成立的以江南士大夫為核心的政治、文學同團體。有“小東林”或”嗣東林”之稱。主張改良政治,相互切磋學問、砥礪品行。</p><p class="ql-block"> 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明来清初散文家。復社重要成員。與冒辟疆、陳貞慧、方以智合稱“明末四公子”。明亡後因参加清朝科考,晚節有虧而為時人所譏。侯中年對此亦有悔意。改書齋名為”壯悔堂”,有《壯悔堂文集》存世。</p><p class="ql-block"> 阮大铖(1586—1646)字集之,號圓海。明末大臣、戲曲作家。其先依“東林”,而後依魏忠賢“閹黨”,為時人所不齒。明亡後擁立福王在南京成立南明弘光小朝廷,官至兵部问書。“對東林”、復社成員大加排擠報復。後降清病死於隨清軍南征途中。</p><p class="ql-block"> 馬士英〈1591—1646)字瑶草。明亡後與阮大铖共同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南明弘光政權,主张抗清。但為人貪鄙謀私。南明覆滅後為清軍誅殺。</p><p class="ql-block"> 李香君〈1624—1654)又名李香,號“香扇墜”。明末南京“秦淮八艷”之一。因家道中落淪為風塵歌妓。絲弦琵琶、音律詩詞無一不通。更為人稱道的是其堅貞不二的氣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