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听刘湘溶教授学校管理者的人文素养讲座有感

独立寒秋

常德芷兰嘉树学校 余秋寒 <h1> <font color="#ed2308"><i> 枫叶红岳麓,大咖耀三湘</i></font></h1> 12月3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湘溶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题为《学校管理者的人文素养》的讲座。刘教授底蕴深厚、学养极高,其语言风趣幽默,风格沉稳大气。整个讲座脱稿,信手拈来,且讲座过程不喝一口水,其敬业精神与人品令人敬佩。三个小时的讲座,沐浴着大师的风采,流淌着思想的甘霖,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刘教授的思想博大精深,虽感悟良多,收获满满,但不敢妄评其内涵,故这篇心得直接以纪实的方式来体现。 <h1>学术领航、道德高标,是为泰斗</h1> 刘教授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是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能力,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div> 一、树立一种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br> 理念有执政的理念、管理的理念、做人的理念,刘教授重点讲做人的理念。<div> (一)理念对人的重要性<br> 刘教授阐述理念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任何正常的成年人做任何事都有理念支撑,社会生活的任何变革都以理念的变革为先导。刘教授举例说明,比如健康的理念:按群众一般认识的大小排列,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要善于排解,身态与心态的关系,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境遇,但可选择生活的态度;二是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起居有时、有度。要长期自觉践行:吃饭七成饱,穿衣三分寒,睡觉自然醒,不渴也喝水。三是适当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排在第三位。按照这种理念修养身心,人会活得更健康更精彩。生活日常都是理念先行,宏观大事更是如此。刘教授列举了党的三次理念大讨论、学习,一是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三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大学习。论证了社会大变革之前,都是理念先行。可见理念对人对社会是何等重要。<br></div></div> <h1><i>轻松一刻</i></h1> (二)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理念<br> 刘教授阐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有三个强调:强调理解人、强调关心人、强调尊重人。<br> 首先是理解人。<br> 理解万岁揭示了人与人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困难的复杂性。要想理解人,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克服三个方面:一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二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三是“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应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工作生活中,我们不妨常常做一个自我设问,我们自身是否也经常犯这三个毛病呢。<br> 要想理解人,刘教授还强调,不能将两个东西混为一谈。一是人的需要本身。马克思说人有生存、享乐、发展的需要;马斯洛需要五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本身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予以满足的,这与道德无关。二是表达需要的方式和满足需要的手段。这一点就要要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我们不能反对人有需要的本身,管理者要引导以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去满足需求。我们面对问题学生,就不要轻易下结论,给他贴上道德的标签,不能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问题混在一起。学生的问题也许更多是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疏导,甚至治疗。<br> 其次是关心人。<br> 刘教授强调,学校管理者不但要关心人的生活,更要关心人的进步,不但要关心人的物质生活,还要关心人的文化生活。刘教授更强调,对人的关心重在雪中送炭、排忧解难。但刘教授也不排斥锦上添花、成人之美。但必须建立在能经常雪中送炭、排忧解难的基础之上,不然,锦上添花就是一场作秀。这一点刘教授虽略讲,但观点清晰,直指心灵。<br> 第三是尊重人。<br> 刘教授重点阐述了这一点。<br> 一是把握内涵。尊重人的内涵要把握辩证统一的两点:第一点是学会无差异的尊重人。管理者要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人的人格不可侮辱,权利必须保障,一碗水要端平;第二点是要学会尊重人的差异。要善于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切忌简单化。管理者要善于把握以下几个差异,即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差异、思想观念差异。比如性别差异,成功学认为,人的成功几率按性别依次排位为独身女子、已婚男子、已婚女子、独身男子。女人关心过程,男人更关心结果。再如年龄差异。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自然辩证法。还有民族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思想观念的差异,面对差异我们要做到:坚持原则、善于变通。有两条原则最重要,要自觉践行,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有教育的大爱之心,就要无差异的尊重人;因材施教,尊即重人的差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话是对的,但还不全面。黑格尔说真理是最全面的。故还补一句:己所欲也勿施于人,这才是真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也要补充一句:“即使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可能是一名好士兵”。比如雷锋,他就当一辈的士兵,但他的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世界生活服务届有三大品牌,其中菲律宾女佣就是专门教育培养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党为什么要提出“工匠精神”的理念的原因——倡导一个人一辈子干一件事,干好干到极致。教育理念要将“成龙成凤”转变为“成人成才”。<br> 二是以礼相待。体现对人的尊重要以礼相待,在应当讲礼仪的时候讲礼仪是有修养的表现。讲礼仪是对人起码的尊重。比如接电话礼仪,接到电话首先要问好并自报家门,不然就是失礼。有五个方面的礼仪要注意:服饰礼仪、迎来送往的礼仪、会见会议会谈礼仪、宴请礼仪、舞会礼仪。比如迎送礼仪,首先是规格要对等、对口;二是要守时,邀请方至少要提前10分钟先到,握手3~5秒为佳,并注视对方眼睛。男女握手应以女方主动为礼,男方太主动显失礼。 <h1> <font color="#b06fbb">刘教授与我在一起</font></h1><div><br></div><div> 二、提升一种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br> 刘教授阐述管理学有三大命题: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作为一个领导者要能自知,自知者明,知人者智。管理学有三大杠杆(管理就是做三件事):协调、联络、沟通,即利益的协调、情感的联络、信息的沟通,对象都是人。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三者关系:一是利益的协调是情感联络的前提。人是一种利益动物,人又不是纯粹的利益动物,人有情感生活的需求,管理应该是有温度的管理。二是信息沟通是一项更带有基础性的工作。因此要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br> 刘教授接下来为我们重点阐述了关于信息沟通的理论与技法。刘教授指导我们,信息沟通有两种渠道不可偏废。一是利用人际传播的渠道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二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现阶段,人们在重视利用大众传媒、新传媒手段沟通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人际传播的方式。刘教授还阐述,信息沟通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性和及时性原则。沟通不能失真,要及时。二是送达性原则。信息沟通要确保送达到位,沟通信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刘教授重点强调,在信息沟通中要重点提升语言驾驭能力。信息沟通的唯一手段是语言,除了重视文字语言外,更要重视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br> 关于口头语言。刘教授作了非常深刻的解读。一是对口头语言重要性的认识要到位。他还给我们讲了一段经典语录:一个人能写是本事,一个人能说也是本事,一个人如既能写又能说是更大的本事,既能写又能说还能干事是天大的本事。(也没感到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啊)。二是口头语言两大方式要提升:会话式的口头语言表达、独白式的口头语言表达,两方面能力提升同等重要。三是口头语言的使用要克服两个毛病。毛病一:言不达意、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毛病二:啰嗦。包括常态性啰嗦,比如口头禅;还有典型啰嗦。但啰嗦的人不以为自己啰嗦,还讨厌别人啰嗦,因此,我们要经常进行自我审视。四是有两个要求:第一是基本要求要做到,说话一定要恰当。特别是几个环境更要注意恰当,如称呼语言的使用,寒暄语言的使用,地方语言的使用,俚语的使用,媒体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等。较高要求要力争做到。说话要讲策略,比如直言法、委婉法、含蓄法、自言自语法、暗示法、沉默法、反语法、幽默法、模糊法(这是最高境界,善于设置语言圈套,更要善于识别语言圈套)。</div><div> 刘教授还为我们解读了动作语言的特点。<br> 什么叫动作语言。即服饰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行为空间语言、人体密码语言(这是最高深的。包含脸相、手相、骨相,不要一概论为迷信,这里面包含统计学知识)。动作语言非常重要,可增强口头语言的效果,在信息搜集捕捉上有不可替代性。动作语言是下意识层面的,不可隐藏,我们要善于捕捉。信息反馈结果有三种途径:文字语言、口头语言、动作语言,只有动作语言最便捷。<br> 在讲座的最后,刘教授还非常轻松幽默地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学习心理学的定律,即40%定律——一场交流或一场讲座,如能达到40%的参与、关注率,那就说明对这场交流或讲座感兴趣。如超过了40%,那就是表示非常感兴趣。<br> 刘教授的讲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上午三个小时,我觉得时间太短,意犹未尽。至于我的关注度,当然远远大于40%了。<br> 向刘教授致敬!<br>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