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川藏线穿越之旅(2)

学仁

<p class="ql-block">11月29日晚,投宿在储家滩清溪民宿。11月30日早晨,在民宿旁观赏清秀的乡村景观。</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前往名声远杨红杉林景区游览。</p> <p class="ql-block">“皖南川藏线”既有原始森林,还有草原、湖泊、湿地等等,而“红杉林景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网红景点之一。红杉林在宁国市的方塘乡,是青龙湖上游库区,主要由六片红杉林组成,占地3000多亩。每年的深秋时节,整个景区内的红杉林就开始逐渐变红,开始进入最佳观赏时期,简直美得如同天堂。</p> <p class="ql-block">离开红杉林,不久旅行车到了桃林公路闻名的六道弯,即号称“怒江七十二拐”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桃岭公路是皖南川藏线精华路段,这是“江南天路”最惊险的路段了。远远望去,这十八弯的山路好比怒江72道拐一样,惊险万分,险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月亮湾村。住宿的酒店不远处便是一条弯弯的清河。这应该是村名月亮湾的来历吧。</p> <p class="ql-block">12月1日,观赏有名的泾县油布伞。泾县油布伞生产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即有制伞记载,明清时期伞业已十分鼎盛,是皖南的伞业中心。有诗句描绘:“糊边削骨墨油浓,纤手争穿五色绒。制得去葩千百柄,连樯装卖趁江风。</p> <p class="ql-block">盛产毛竹的孤峰镇多出制伞世家。我们参观的油布伞厂的主人郑国民家六代制伞,当他1986年初中毕业,勉为其难地从父亲手中接过油布伞厂时,油布伞已不复当初盛景,处于勉力存活的边缘。改革开放后,使得坚固耐用的油布伞有了喘息之机。郑国民开始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油布伞的运用场景。实用雨具、影视道具伞、高档礼品伞、收藏级工艺伞……各类伞都有。现在国民油布伞厂每年有10万把伞飞往全国以及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制伞是个细活,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伞骨越多,越是精细。下刀前,伞骨的长宽高和弧度,须计算得分厘不差。芦盘的直径、间距同样精密,运刀更是不容闪失。只有如此,伞骨才能严丝合缝地嵌入芦盘,雨伞也才能收放自如。这得重复百千万次,才能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油布伞要在伞面刷上桐油。熬桐油熬是制伞的关键。油熬嫩了,伞晒不干;油熬老了,容易糊锅报废。熬到200度时,就要转为细火慢炖,观察桐油变化,直到油温升到260℃,可以拉出细细的白丝,才算成功,这极其考验耐心。</p> <p class="ql-block">上油也是马虎不得。上油得把伞布油透、无有遗漏,还得油得均匀,如此伞面颜色才能显出光泽。</p><p class="ql-block">晒伞是最吸引镜头的环节之一。翠竹亭亭的孤峰脚下,一座老旧的两层砖房院落,满地棕黄色的油布伞,阳光将老匠人的影子打在伞布上,古朴又悠远。这几年,郑国民的伞厂迎来送往,一拨又一拨摄影家、观光客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离开油布伞厂,前往有“画家之村”名誉的查济古村游览。</p> <p class="ql-block">查济古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p> <p class="ql-block">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查济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百姓最根本的信仰,是对于祖先神灵力量的信仰。祖先崇拜是一种古典而又悠久的“民间祭祀”。旧时查济祠堂众多,因查姓人群非常庞大,据说在极盛的明末清初号称有十万人口之巨,查姓人从1300余年前开始繁衍生息,一旦某一支系发达了,后人就建祠堂以祭祀先人,光宗耀祖、鞭策后人。据统计,明清两朝,查济七品以上的官宦就达一百二十九人。但目前查济尚存的只有二甲祠、宝公祠、洪公祠等几座了,而且保护状况不容乐观,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亟待修缮。</p> <p class="ql-block">查济离桃花潭不足二十公里。显然,大诗人李白不会错失与这样美丽风景邂逅的机会。也许别了汪伦之后,李白受查济人查师模(官至中书郎、校书郎)之邀,来到查济的石门碧山游历栖息,一连数日因流连而忘返。直到校书郎携茶带酒来款待他,他才如梦方醒,随即挥毫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p> <p class="ql-block">在查济,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三雕就是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在查济的民居、祠堂、牌坊、桥梁、墓室等建筑上,处处散落着三雕的身影,或优雅,或雄浑,或繁复,姿态各异,美轮美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生活物件的讲究,建造时的敬业精神,一种对于美的不懈的追逐。</p> <p class="ql-block">查济仿佛是一块珍藏于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洁白、典雅;四座群山像巨掌护拥着它,而它就是巨掌中的千年珍宝。查济又象是一位隐世的老者,恬淡隐忍,虚怀若谷,不与世争,独守家园。</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桃花潭古镇。桃花潭镇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截取青弋江一段,潭面水光潋艳,峭岩上云雾缭绕。因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见天色渐暗,即去游览古镇。</p> <p class="ql-block">首先抓紧在祠堂关闭前,赶往镇东北有“中华第一祠”之称的翟氏大宗祠。</p> <p class="ql-block">有“中华第一祠”美誉的泾县翟氏宗祠已经历了400余年风雨。长期以来,损毁严重使它门前冷落,明珠蒙尘。继泾县相关部门2003年对宗祠地面部分的维修完成之后,2005年进行了二期维修,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主要维修了地面部分、排水系统和边房。</p> <p class="ql-block">翟氏宗祠由翟氏族人兴建。传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位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万历皇帝封为镇抚大将军平叛云南,凯旋后被奸臣害死。为表彰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轰动江南。宗祠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兴建,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规模之大,江南无二。祠堂大门上高悬“江南名族”的横匾,享堂中有万历皇帝赐的“忠孝堂”红底金字木匾,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并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匆匆观赏完祠堂,即赶往附近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清嘉庆至民国间先后三次重修。阁为三层八角砖木结构,画檐飞角,似塔非塔,造型别致,气宇轩昂,颇为壮观。每层有题刻门额,底层谓“盛世文明”,二层曰“文光射斗”,三层曰:“共登云梯”。昔三匾均遗失。阁内尚有其它石刻多方。</p><p class="ql-block">文昌阁建成已230余年,历经百年沧桑,风韵犹存。到此游览,既可观清新秀丽的皖南田园风光,又可赏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接着游览桃花潭古镇老街巷。</p> <p class="ql-block">桃花潭老街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色彩淡雅、古朴雅致。踏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地面,走过幢幢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的房屋,才真切地体味到老街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已晚,只能在住处附近的南阳老街游览。</p><p class="ql-block">南阳老街尽头是一座跨街的临江二层老楼。楼下的拱门外即是青弋江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走出古楼拱门,青弋江横卧眼前。晚霞辉映下的青弋江上,倒映着黝黑的青山与绚烂的晚霞,千年江水静静地流淌,历史仿佛凝结于此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江畔漫步到另一座跨路古楼,已临近入住的酒店。天将黑,虽游兴未尽,只能作罢。</p> <p class="ql-block">12月2日起了大早,在雾散前赶到青弋江边,观赏云笼雾罩中的缥缈江景,幻如置身云霄仙境。</p> <p class="ql-block">晨雾在水面、江滩久久飘浮不散,游客们仍沉迷雾中。因早餐时间要到,我们只能不舍地返回住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