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我们在路上

yb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聚焦课堂提升效能,“双减”落实才有“底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木市教学研究中心 姚宝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全面落实“双减”的大背景下,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能,让学习回归学校、回归课堂才是助推“双减”落地的关键之举。“双减”减掉是无效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增加的是高效率的课堂学习、高质量的作业训练、高品质的课后服务。因此,学校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重在优化教学设计和提升课堂质量上狠下功夫,着力抓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教学设计要进一步增强目标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标意识是促使教师自觉思考课程实施的前提性问题,因此,要引导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教学目标在整节课中的地位,增强课时学科素养和“三维”教学目标针对性、有效性问题的思考,因为它决定着教学往哪里走,甚至决定怎么走。人常说,目的决定行为,同理课时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理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手段,切不可草率从事。教师要在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明确、具体、可检测的有效的教学目标。目标确立后,用目标引领教案编写,安排教学过程时,要自始至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课堂教学要有效,课时目标必须有效。首先,制定目标时不能让行为主体错位。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不能用教师教的行为代替学生学的行为。比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等等,一定要把教师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其次,目标设定一定要明确具体,忌大而空,忌用培养目标、课程总目标、学科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等代替课时目标,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等;再次,课时目标一定是可观测、可检测的,也就是清楚地描述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所呈现出的水平或状态,比如“能背诵、能计算、会解释、能画出”等,这样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抽查、学生展示就能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目标的达成情况。只要课时目标是有效的,那围绕目标展开的课堂学习一定是有效的。要让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项目和教学工作的常态。目标达成率低或者没有达成,那一定是目标设定有问题或者课堂学习方式、活动设计不科学、当堂训练不到位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教学过程要精心预设、优化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围绕目标达成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因此,必须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也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到怎样的程度;教师引导、启发在什么时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那些板块?时长多少?这些都需在备课中精心预设。切忌满堂讲解、满堂分析、满堂引导、满堂提问,这样看起来教师很卖力,实际上学生已被完全控制和牵制。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三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能力从来都不可能从听讲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四是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和依赖性。要认真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甘做智慧型的“懒老师”,精讲多练是毋容置疑的真理。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点而定,比如游戏、竞赛、辩论、探究等。要注重提问问题的精心预设,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提问的对象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提问的方式是集体还是个体,提问覆盖面应该是多大等,这都是要在备课中精心准备。凡不利于目标达成的环节都是无效环节,必须删减。教学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精心预设,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3.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要进一步利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课堂生成是课堂预设的生长、形成,是预设的丰富、拓展和对预设的批判、改变。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没有对话就不成其为课堂。课堂的生成资源正是课堂中出现的来自不同学生知道的、说出的,通过讨论、辩论碰撞出的不同的观点、见解等。因此,课堂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教师预先设定的传授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讨论、辩论、展示、分享等。为实现生成资源最大化,教师提问的面要大,范围要广,而且要把这些生成的资源经过教师的正确评价后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的“再生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一潭活水,更加丰满,学生才能实现学足学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4.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要进一步落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面向全体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不仅要喊在口头,铭记心中,更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只关注少数优秀生、举手生和“中心地带”学生,在提问、交流、指导上常常忽略学困生和边缘地带、角角落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视而不见,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抛锚,甚至于昏昏欲睡,导致越来越差。这既是学困转差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科成绩整体不高的重要原因。衡量教师学科教学成绩肯定是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而不是少数优秀生的数量。不注重学情、不关注状态、不基于学会,只能导致学困生比例与日俱增。教师再怎么卖力,提高学科整体成绩也会难上加难。面向全体既是实施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整体提高学科整体成绩不容忽视的问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双减”减得是不必要重复的负担,增的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减负和提质必须相辅相成。因此,学校要找准“双减”的着力点,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减负的重要抓手,让课堂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应学尽学,学足学好,这才是 “双减”落地的的根本保障。</span></p>

课堂

学生

目标

教师

教学

双减

课时

提问

课堂教学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