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故事之 通讯的变迁

水中鱼

如果有人问我,改革开放后带来最大的便利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交通和通讯。<div><br></div><div>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解决全部出行的问题,陆空的便捷交通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到生活在地球村。</div><div><br></div><div>本文就手头上的资料来梳理一下民航空管通讯的变化。这里的通讯不局限于语音和数据通讯,还外延到本行业设备以及人员的变化。</div> <h5><font color="#167efb">民航江西省局的电话站。</font></h5> 民航江西省局地处向塘镇的西面,总机号码是市话,221126。省局设有电话站,负责电话的转接。气象台预报组的分机号是310,观测组309,雷达站是275。从外面打电话要通过总机转接,内部打市话则需加拨0。<br><br>南昌固定电话号码在1994年由6位升至7位后,前面加6,就变成了6221126,电信局的说法是属于6分局。2011年升到8位的时候,民航机场已经搬迁了十多年了。当然,电话站的使命也早就完成了,接线员也得转行干别的工种了。 <h5><font color="#167efb">商务。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br></h5> 除了拨号的分机外,还保留了手摇电话机,打电话时要用摇把摇几圈,打完电话放下听筒还要回摇一下,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回摇一下。<br><br>当是还有一种叫农话的说法。比如打电话到向塘镇,不到5公里的距离,向塘镇是农话,得按农话计费,略低于长途的价格。 这部经典的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现在也进行了高清修复,正在电影院播放。电影中李霞的发报手法对民航人来说是多么的熟悉。 摩尔斯电码分长码和短码两种,记得当时有Q简语,有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标准电码本》,4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全国通用。<br><br>一次我到向塘镇的邮局给同学发一份电报,是按电报本译好的电文,4字一组的阿拉伯数字,邮局的工作人员一看我手上拿得报文,一脸惊诧,另外一个年长的工作人员走过来说了一声,翻译好的电报,照发就行。当时的心情特别的好,有一种优越感。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55型电传,使用卷筒纸,噪音特别大。该产品在1956年由邮电部供应局上海器材厂研制,是中国第一部电传打字电报机,为国内首创产品。 <h5><font color="#167efb">电台。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图中白色的是西门子电传机,针式打印,声音特别小,不像55型电传那样是击锤式的。西门子电传的右侧能装穿孔纸带,相当于一种存储的介质,能把输入的内容用穿孔纸带重新打印出来。 <h5><font color="#167efb">标准电码本,西门子电传,55型电传的内部结构。网上图片,侵删。</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维修组维修电子管设备。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测试小八一电台。</font></h5> 小八一电台,专业飞行(飞播造林,喷洒农药等)跟飞机通话,配有小型手摇发电机。<div><br></div><div>比如飞机到大余县飞播造林,用临时土跑道作为着陆场,派出运五飞行机组,加上飞机指挥、通讯、气象观测专业人员各一人同行。由当地的林业局接待,提供几名工作人员协助。</div><div><br></div><div>一般专业飞行要飞行许多架次,时间根据天气的情况而定,多则上个月,少则半来月。</div><div><br></div><div>返回向塘机场的时候,也会让飞机捎带杉木床板,或者大余的竹筒席。</div> <h5><font color="#167efb">2007年11月,中国民航完成对江西省飞播造林十周年纪念大会及荣誉证书。</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甚高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微波通讯。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向塘机场东芝二次雷达。</font></h5> 1988年4月5日,日元贷款项目的向塘机场东芝二次雷达安装调试,并于1990年4月正式开放使用。二次雷达的投入使用开启了管制可视化指挥的先河。<div><br></div><div>记得通讯选派了不少人员去日本培训。那时候出国培训是件大事,除了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外,国家有出国服装费,还有补贴。为了节省费用,省下外汇在外汇商店购置进口的冰箱和彩电,因而会携带了不少的方便面出国。</div> <h5><font color="#167efb">向塘机场二次雷达终端。</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电传风向风速仪,百叶箱,水银气压计。网上图片,侵删。</font></h5> 1981年入职气象台观测组,当时的设备非常简陋。由供航观测到13小时观测,到现在昌北机场的24小时观测,一路走来,变化很大。<div><br></div><div>百叶箱内的东西没有改变。这个要在观测场抄录,气压计有一间单独的房间,常年不开门,水银气压计就悬挂在进门右手边的角落。水银气压计由两种,动槽和定槽。动槽水银气压计读数要复杂一些,先要用记录的铅笔敲击气压计,再蹲下身子,调节底下的螺丝,压迫鹿皮包裹的水银面与象牙尖对齐,调整到位后就可以从气压计铜管开口处的玻璃管中读出数字,这种气压计的单位是毫巴。</div><div><br></div><div>后来来了一种定槽的气压计,读数就简单了许多,只需轻轻敲击铜管几下,读出数据即可。敲击铜管的目的是让水银不会附着在玻璃管壁处,让读数更准确。这种气压计的单位是毫米,因而气压计的长度要比毫巴的动槽短一些。</div><div><br></div><div>楼上的平台视野开阔,上去后要观测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再回到观测室观测风向风速。</div> <h5><font color="#167efb">湿度查算表。</font></h5> 温度气压要经过订正。主要是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测量的精度会发生变化,因而要经过国家认证的机构检测,测量其差值进行修正。<div><br></div><div>水银气压计的鉴定,当时要送到长春去。而这种娇贵的仪器经不得长途的颠簸,因而可以坐飞机出差。不过我到现在还没有去过长春。</div><div><br></div><div>湿度要通过《湿度查算表》一书来查,根据百叶箱中的两支温度计的度数来查。一支叫干球温度计,一支叫湿球温度计。湿球就是在温度计的球部包裹浸有蒸馏水的纱布,由于水分的挥发,湿球的温度总是小于或者等于(大雾)干球温度。</div><div><br></div><div>气压计的订正就比较复杂,要得出本场气压,修正海压等数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也制作了一个表格,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div><div><br></div><div>做完这些后,就开始按照规定编辑报文。</div> <h5><font color="#167efb">电报格式和电报纸。</font></h5> 早期的电报纸是一种绿色印刷的小纸片,后来是上图中的格式,再后来印制像发票本一样的本子。所有的报文要用复写纸留底备查。写好后交到不远处的电台发报,一小时一次的工作就算结束。<div><br></div><div>按照观测规范,最早起飞飞机时间提前2.5小时观测员要到班。年轻的时候特别能睡,就用两个闹钟定闹。所住的雷达站在候机楼的最东边,值班室在候机楼的最西头,也不远,早上5点不到的时间,黑灯瞎火的往值班室走去,在观测场前会遇见站岗的士兵。士兵也许出于职责,也许寂寞,会仔细盘问一番。卡着点上班的我就会急得不行,怕耽误发报的时间。经过几次后,总结出了经验。上班的时候,看见站岗的士兵,就大方地走过去打招呼,问候一声“你值班?”士兵本能地会说“是呀,你也上班”,就擦身而过。</div><div><br></div><div>去观测场的路上,区调的房子前面有几个路灯,早班的时候,会摸黑打开开关。一天早上,按习惯抬手去拨,一股强大的电流从指尖流向全身,浑身颤栗,不好,有电。内心骂哪个缺德鬼把开关的面板拆了,想电死人了。等单位上班的人员来了以后,就跟领导抱怨的几句,也就没有下文了。<br><div><br></div><div>计算机普及后,就培训我们自己发报,在计算机上直接发出了,不要经过电台的这个中间环节。<br><div><br></div><div><br></div></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夏普MZ731计算机,长城0520计算机。网上图片,侵删。</font></h5> 在民航江西省局,气象台是最先装备计算机的单位,没有之一。<div><br></div><div>最早的计算机是夏普的MZ731,basic语音编程,磁带安装系统。没有显示屏,数据会打印在小圈的卷筒纸上,再抄录于观测本中。</div><div><br></div><div>别小看这台原始的计算机,它解决了大量查表和订正的问题,也就是说,把玻璃板下的表格,以及《湿度查算表》的工作交给了它运算,既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人工的失误。</div><div><br></div><div>长城0520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中文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微型计算机。DOS系统,10M硬盘、256K内存、8寸的显示器,带两个磁盘的驱动器供数据交换,一切的数据显示在显示器上。</div><div><br></div><div>有鉴于磁盘能进行数据交换,当时曾建议提交磁盘数据给上级主管部门,省的劳心费力地做数据的报表,不过这个建议的内容在10年后得以实现。</div> <h5><font color="#167efb">观测组的办公室,同预报组合署办公。磁盘驱动器,长城0520计算机。安装有观测软件,DOS操作系统。</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气象观测场,远景台楼上面是711气象雷达,中为笔者。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气象观测场,远景是向塘机场的运五机队,右一为笔者。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气象观测场,部分观测员,至少还缺2人,是气象观测人员最多的时期。</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塔台的二楼平台北面。远景是招待所,左侧建有一凉亭,不久久拆了。</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停机坪,金组长带领观测组的女将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毛台长与部分气象台的同事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人工填图。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入职后见到的填图,是用55型电传打印的报文。听说原来是戴耳机填图。就是听摩尔斯电码,电码转换气象符号填在天气图上。<div><br></div><div>据老一辈讲,招兵的时候,挑选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新兵在鹰潭集训。为了找出反应灵敏的士兵,就进行队列训练,不停地前后左右转,转错了就淘汰下来,留下的学填图,那时候叫报务。</div> <h5><font color="#167efb">人工填图。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有了纸质的报文,就可以在填图的时候聊聊天,走走神了。填图员都能写一笔好的阿拉伯数字,平时就看见他们练习,养成了习惯。除了练习阿拉伯数字外,周庆的汉字也写的很棒。<div><br></div><div>晚上2点要填头天20点的一套图纸。当信号不好,或者电报变码的时候,填图员为了保证出图,会到空军气象台去抄图。女填图员不敢走夜路,还得派人护送,还是蛮辛苦的。<br><div><br></div><div>有了计算机强大的功能,民航合肥气象台的人员,用basic语言编写了填图软件,并在华东局内推广。这种安装在针打印机上的天气图极大地降低了填图员的劳动强度,也预示着填图员的转行,就像电话站一样。后来的打印机换成的绘图仪,填图和分析一气呵成。</div><div><br></div><div>这个时期,气象台也从31人,预报,观测,雷达,传真,机务,填图六个组精简到预报,观测,雷达,电子站四个班组,人员慢慢萎缩。直至21世纪,恢复气象台建制的时候,人员才达到30多人。</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艾站长及雷达站的同事。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711型气象雷达,无锡生产。波长3.2厘米,又称为3公分雷达,探测距离为300公里。用来探测大气中的暴雨、雷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雷达。<div><br></div><div>按照预报员的要求,雷达开机后,发现强回波,就用一张印好同心圆的雷达回波专用纸,贴在圆形的显示屏上,用红蓝铅笔描画回波的廓线,强回波用红色,弱回波用蓝线。拿着画好的图纸交给预报员。</div><div><br></div><div>住在雷达站的缘故,看多了雷达操纵员的工作,耳闻目染之下也就学会了开机和描图,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替补。经常替班也得不到那三角钱的夜餐费,当然,他们也不敢告诉领导自己翘班。</div><div><br></div><div>这种不直观的示意回波图也只能仅供参考。为此,专门安装了一台雷达图的传输仪,距离预报组的办公室不远。据我了解,这台传输仪也没有使用过几次。</div><div><br></div><div>711雷达报废后,引进了成都的714雷达。搬迁到昌北机场后,又对该雷达进行了多普勒改造,由预报员远程操控,监控灾害性天气就显得直观且及时。</div><div><br></div> <h5><font color="#167efb">气象台各班组办公室。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气象台各班组办公室。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气象台预报组办公室。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font color="#333333">1994年5月,参加北京日贷项目卫星云图接收设备的培训,并投入使用。该产品是北京巴特公司生产,接收日本的地球静止卫星云图。不久又引进气象数据库,实现了网络化。</font> <h5><font color="#167efb">《野鹅敢死队》片段。</font></h5> 当是看到这个电影,对影片中的送话器会心一笑,因为我们自己用的产品也是这个方向,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h5><font color="#167efb">航行科副科长陈清文在向塘机场塔台指挥飞机。照片由陈清文提供,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这个指挥桌是自己加工的,表面粗糙,菱形的孔洞还有毛刺。台子上是连接气象的电传风向风速仪。还有用红绸包裹的话筒,一切显得古老而真实。 <h5><font color="#167efb">航行科副科长陈清文在向塘机场塔台指挥飞机。照片由陈清文提供,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上海产的扩音器摆放在塔台的显要位置。在向塘机场还没有全封闭的年代,对横过跑道的行人进行警示和驱离,也是塔台管制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时高音呐叭叫不动的时候,也会发射红色信号弹提供警示。 <h5><font color="#167efb">照片由陈清文提供,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航行情报室是一间长方形大房子,中间有一排长条形桌子,有机玻璃板下面,有航拍拼接的机场周边地形地物高清黑白照片。有飞行任务的机组成员会提前一小时来到情报室了解起降场、备降场和降落场的航行情报,计算航线上的侧风等数据。用一种专用的计算尺,据说这种计算尺是象牙制造的,准确度高,不知是不是真的。 <h5><font color="#167efb">向塘机场塔台。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当有空军活动的时候,维修组会开出那辆红白相间涂装的通讯车去跑道头,载着调度员和观测员到空军的指挥塔“联合办公”。<div><br></div><div>那时候的空军也是程序指挥,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个标图员,在航图上标注飞机的飞行轨迹。</div> <h5><font color="#167efb">航行科刘科长在站调。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向塘机场站调。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区调,东芝二次雷达。</font></h5> 有了二次雷达以后,管制员就能在屏幕上看见飞机的动态,高度、航线、速度等等,一目了然。这也为以后的雷达管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h5><font color="#167efb">区调,东芝二次雷达。</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向塘机场塔台,包括调度,情报,通讯和气象专业人员在此办公,是现在民航空管江西分局的前身。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昌北机场区调。</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昌北机场区调。摄影:周小华,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注:未署名的照片,由以下同志提供:肖红,蔡松柏,陈建勇,赵春生,黄帆,陈峰,王鸿燕,邓敏娟,刘刚,潘青(排名不分先后),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如果侵权,私信我删掉。 地空对话录音,侵删。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gjoi5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航线实习</a><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uv7zka?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训练飞行</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vbbumoj?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民航制服</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voy8j8b?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食堂</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w712cm2?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只能养四只鸡”</a><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