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花的清雅

董建善

<p class="ql-block">越剧宗师陆锦花和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毕春芳一起并列为“五大小生”,陆锦花首创的流派就是“陆派”。</p><p class="ql-block">在我这个越剧爱好者看来,陆锦花的唱功与演技是属于一流的,尤其是她那流光溢彩的眼神和扣人心弦的“清板(我不懂戏曲乐理,不知我说的清板是否就是越剧唱腔中真正意义上的清板)”,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是“陆派”的鲜明特色。</p><p class="ql-block">越剧中我比较喜欢女小生,我觉得有一种比男子更可爱的风流倜傥和英俊潇洒,尤其是女小生的唱和演,更是柔中带刚,就像是一杯绍兴老酒,让人陶醉、留恋,感慨“世间还有这等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认识陆锦花是看了越剧电影《情探》以后,这部电影是1958年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片,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剧本是由中国著名剧作家、中国戏曲奠基人田汉和他的夫人安娥一起执笔,其文字功底和艺术内涵自然是首屈一指的,特别是“行路”和“情探”这两场戏中敫桂英和王魁的唱词,前者行天观地、大气磅礴,后者浓香美艳、精致典雅,堪与《西厢》媲美。</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越剧拍摄过许多电影,最早的是1948年的《祥林嫂》,后来有《梁祝》、《红楼梦》、《追鱼》、《柳毅传书》、《碧玉簪》、《三看御妹》等,给后人留下了欣赏与瞻仰的机会。《情探》也是如此,是陆锦花留下的唯一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以傅全香饰演的敫桂英为主,陆锦花的王魁是第二主角,她的唱腔也不是很多,给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田汉与安娥编剧较之最早的“桂英与王魁”的剧本(最早的王魁由范瑞娟扮演)对王魁的人物刻画有了人性上的极大升华。王魁并不是单纯的见异思迁、忘恩负义,他有着被环境改变人性的重要原因。王魁从一介穷书生经名妓敫桂英资助成婚,通过“黄卷青灯两年以上,比得过苏季子刺骨悬梁”的努力考中状元得官,张行简几次威逼劝婚,把王魁逼上了在发妻和仕途上两选一的绝路,虽然王魁心中对发妻的感情并未泯灭,但也舍不得寒窗苦读得来的功名,于是天平倾斜选择了易妻而顺仕途。陆锦花在这方面的把握是全靠眼神、表情、身段和唱腔来演绎的,那种纠纠结结、迟迟疑疑、欲做又止、欲行却步的心态真是淋漓尽致。&nbsp;</p><p class="ql-block">在《情探》的电影中,我第一次被陆锦花的眼神震撼。戏曲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眼随手走、眼达心意。电影是镜头的艺术,而眼神则是镜头的精髓,一双灵动的眼睛能让镜头充满千言万语。陆锦花在电影中充分展示了她那双灵动的眼神,真是顾盼左右、珠旋玉转,把王魁落魄时的无助、得救时的感激、盟誓时的坚毅、高中时的得意、劝婚时的游移、休妻时的无奈、被捉时的恐惧演绎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陆锦花和其他所有的越剧宗师不同,并不是道地的浙江人,她祖籍福建,寄籍余姚,出生在上海,1940年进越剧四季班学艺,改用母姓为陆,拜男班演员张福奎为师,1941年四季班解散后,到上海金门大戏院唱三肩小生。1942年,进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唱二肩小生,第一部戏为《古庙冤魂》。1947年她与王文娟合作,成立了少壮越剧团并亲任团长,这以后,她独辟蹊径,演了许多时装戏,“陆派”唱腔由此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就小生演员的身材与扮相来说,陆锦花并不是很出挑的,所以她的戏路以“童生(比如《庵堂认母》中的徐元宰)”、“儒巾生”(比如《双珠凤》的文必正、《劈山救母》中的刘彦昌、《盘夫索夫》里的曾荣)和“穷生”为主。而“穷生”我以为陆锦花演的最成功,比如《情探》里的王魁、《珍珠塔》里的方卿、《彩楼记》里吕蒙正,大都都是先落魄后成名的,陆锦花以她的本色恰到好处的把这些角色都演活了。</p><p class="ql-block">陆锦花功力的精髓所在我觉得除了她那顾盼传神的眼睛之外,那就是她独具韵味的唱腔了。</p><p class="ql-block">越剧小生宗师的唱腔各有特色,比如尹桂芳的缠绵、徐玉兰的高亢、范瑞娟的厚实、毕春芳的灵动,而陆锦花我觉得就是清雅。这主要体现在她别具一格、独有神韵的“清板”和“念白”上。</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仔细去听陆锦花各个时期的演唱,就会发现她每个唱段中都有或长或短的“清板”。 “清板”是最考验戏曲演员功夫的一种板式,在完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只靠一副鼓板,演员要完成大段的唱腔,在这方面,陆锦花真是翘楚。</p><p class="ql-block">在越剧中,鼓板是乐队的指挥乐器,一般由皮鼓和檀板两种乐器组成,敲击出“滴滴笃、滴滴笃”的声音,越剧形成初期俗称“滴笃板”就是由此而来的,在100多年越剧发展史中,鼓板始终是灵魂,掌握着演出的节奏、控制着演唱的速度、衬托着演员功力。</p><p class="ql-block">在如今留下的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的1948年陆锦花和王文娟联袂演出的《礼拜六》音响资料中,“陆派”的“清板”就开始展露头角,在那段“思今日,想从前”的唱段中,24句唱词全部是用“清板”来演唱的,由此奠定了“陆派“唱腔清雅亮丽、字字送听的特色。在此后38年的艺术生涯中,陆锦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风格。比如《盘夫索夫》中的“不住钱塘住南京”、“今日严府寿诞期”,《庵堂认母》中的“天宽地阔路绵长”,《劈山救母》中的“哭殿送子”、“宿庙题诗”,《送花楼会》中“此处客地是异乡”等唱段,还有许多都是脍炙人口的“清板”,这在其它流派的演唱中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陆锦花在1983年退休后就去了美国,息影舞台了,所以我看过她真身演出的戏很少,大概只有一次是看她和周宝奎演的折子戏《前见姑》。《前见姑》是《珍珠塔》中的一折,陆锦花演的是功名未成尚在落魄时的方卿,向势利姑娘借考本。这场戏能成为流传至今的越剧经典,就是因为陆锦花传神的演绎了方卿“威武不屈、贫困不移”的操守,戏中陆锦花有长短不一的14段唱腔,在90句的唱词中,清板达一半以上的50多句,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段“我只道骨肉总有骨肉情”,这段唱一共有26句唱词,清板就有17句之多,那时整个剧场里观众摒神静息,聆听着舞台上传来的声音,在“滴滴笃、滴滴笃”的鼓板声中,陆锦花唱的字正腔圆、清澈纯净,声音丝丝入耳,直抵观众心中。那时不像现在,有无线麦克风,就是靠台前的三、四个竖立话筒传声的,而我呢因票贵买了后排的座,但仍听的清清楚楚,我想,这声音若是没扩音器也一定是能传到每个观众耳中的,这就是陆锦花的功力。</p><p class="ql-block">陆锦花唱腔的鲜明特色和魅力所在还有她的“念白”,戏曲中的“念白”较之演唱更有难度更见功力,作为戏曲“唱、念、做、打”四功之一,“念白”素有“千斤念、四两唱”的说法,就是强调了“念功”之难。而陆锦花的“念白”和她的“清板”一起,比翼共飞、珠联璧合、相映成辉,成为陆锦花有别与其它流派的重要特色。</p><p class="ql-block">在陆锦花主演的《劈山救母》中,有一段著名的“宿庙题诗”唱段,时间长达9分多钟,有大段的唱腔和大段的念白,这段唱是陆锦花扮演的书生刘彦昌在上京赴试途中路过华山圣母庙时表达的对圣母的一片仰慕之意,因是书生的角色,所以陆锦花的念白用的是“韵白”,大段念白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吐字清晰、咬字有劲,充分表现了一介文人的稳重与精雅。越剧念白有口诀云“念白出字重千金,清楚有力在口劲”,在陆锦花的口中,它所体现的节奏感更强,韵律美更鲜明。</p> <p class="ql-block">想比于古装戏,陆锦花演的时装戏中她的扮相更有魅力,在她留下的剧照中,有一张她主演的时装戏《礼拜六》的照片,三七开的头势,左手叉腰、右手执烟斗,唇红齿白、顾盼有神,极尽风流倜傥,真是“羡煞人也”!</p><p class="ql-block">说起《礼拜六》,不免又想起了不久前刚仙逝的王文娟,陆、王两位曾经一起创建了少壮越剧团,《礼拜六》就是这两位宗师联袂演出的。网上有一段2003年陆锦花回国探亲时和老姐妹王文娟、傅全香、毕春芳等聚会的视频,那时她虽是满头银发,却还是精神矍铄,而王文娟也是笑语连篇,她说“我和小陆(陆锦花)是老搭档,解放前就搭档了,我们一起演《礼拜六》,明天就是礼拜六(满座大笑)”,这时毕春芳回忆和陆锦花的友谊,王文娟又打趣说“毕春芳我们叫她‘阿毕’,就是‘压瘪’的意思”,引的又是满堂欢笑。如今看这段视频,其中的宗师都已离我们而去,真是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陆派在海内外的弟子和传人不少,但我觉得真能学到和继承她精髓的几乎没有,也许就是陆锦花攀登过的艺术高峰太精彩、太精妙了,让后人难以企及。</p><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10日陆锦花仙逝于美国洛杉矶,享年91岁。在越剧界,陆锦花大概是唯一一位去世后安葬在国外的宗师,这很让包括我在内的喜爱她的越剧观众抱憾,尽管生死无常,尽管灵魂不羁,但我们总希望爱的人就在回眸即能看到的“灯火阑珊处”,即便她已经逝去。</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