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镇远,首先想起的一定是大清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镇远号、虎门镇远炮台和金庸笔下的镇远镖局,而贵州镇远古镇又是怎样一番光景?</p> <p class="ql-block"> 晚八点左右才到镇远古镇,入住后就迫不及待地在街上游荡了,可惜只找到一张当晚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镇远古镇位处贵州东部,有黔东重镇、苗乡古城之称。古镇的母亲河 — 舞阳河呈S形穿城而过,将古镇一分为二,有“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之称。俯瞰古镇,形似八卦图,因此镇远古镇也被称为“太极古城”。</p> <p class="ql-block"> 舞阳河将古镇分成南北两城,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一文一武,一阴一阳,取“日月乾坤,阴阳相照”之意。</p> <p class="ql-block"> 镇远古镇历史悠久,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设沅阳县,此后历代分别改置为镇远州、镇远府、镇远道,现为镇远县。</p> <p class="ql-block"> 镇远之名的来历,据《贵州通志》记载:“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诏: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吕逢年晋一秩”,镇远之名便始于此。</p><p class="ql-block"> 关于镇远来历,还有几则民间传说,且当饭后茶余之笑谈调侃。一则说,在东邻湖南接壤之地,湘西区域像凸出似一个楔子,插入贵州东部的凹处,而镇远则刚好处于这个凹凸结合的地方。因此,古人以“镇远”之名威震远方、并表坚守“湘黔门户”之决心。另一则说,古代有地方官员进京述职,经历千山万水,觐见天子时尽显疲态,天子见状,问其何来,答曰:“陛下,那地方真远啊”,天子误听,应到:“喔,镇远。”,故,天子御赐地名 - 镇远。</p> <p class="ql-block"> 镇远自古就是水路要冲,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明朝朱元璋兴师入黔,奢香夫人便在此献粮迎侯王师。</p> <p class="ql-block"> 在洋务运动期间,镇远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办了贵州最大近代企业 ---- 青溪铁厂。</p> <p class="ql-block"> 1956年设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镇远古城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旅游时还不是5A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下榻的宾馆,一早起来就开始我们的游览,看看这个2000多年的古镇留下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 沿街的建筑似乎属于徽派建筑风格,基本上都是整齐划一的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街道路面是由青石板铺成,据说这些建筑绝大部分是明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 城东的中河山麓有景点青龙洞,<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精美别致,</span>宛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型贴崖</span>浮雕,是黔东地区蔚为大观的古迹胜地,素称“黔东第一洞天”。</p> <p class="ql-block"> 青龙洞为古代时期东南亚晋京使臣拜佛传教和僧人道家云游憩息之处,融佛、儒、道三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 青龙洞由祝圣桥、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青龙洞、香炉岩六部分组成,共有大小建筑36座。</p> <p class="ql-block"> 适逢青龙洞修缮,无奈只能观其表面。</p> <p class="ql-block"> 祝圣桥,原名舞溪桥,俗称老大桥,为一座横跨舞水的东西向七孔大石桥,桥长135米,拱顶高12米,历史上曾为湘黔滇古驿道上的咽喉要道。</p> <p class="ql-block"> 祝圣桥始建于六百年前的明洪武初年,因洪水濒发,后经各代续建,直到万历三十七(1609年)建成,前后历经约二百五十年时间,后屡塌屡修。清雍正元年(1723年)最后一次修复,其中一次修复竣工时,正值康熙皇帝圣诞,为向圣上祝寿,舞溪桥更名为祝圣桥。</p> <p class="ql-block"> 祝圣桥上的魁星阁,也叫状元楼。该楼阁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为十七米高三层三檐八角尖顶的楼阁。时任镇远知府汪炳敖在楼阁上题有三副楹联,其一幅是:“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搓撑头出;劈天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横副是:“河山柱石”。楼阁坐东面北楹联是:“人上翠微梯,蓬岛春聆天尺五;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横幅是:“云汉天章”。</p> <p class="ql-block"> 传说贵州没出过状元,人们问风水先生:哪里能出状元?风水先生称镇远能出贵州第一个状元,但需建座桥。于是人们造了祝圣石桥。桥建成后连续两年仍未出状元,人们又去问风水先生为何还没出状元。风水先生说需在桥中央建造“魁星楼”,建造后的第一年,贵州就出了个状元,于是“魁星楼”也称“状元楼”。</p> <p class="ql-block"> 四方井巷是因巷道内有一口叫“四方井”的水井而得名,而四方井的名字则是因水井是四四方方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口乾隆时期的古名井,据说至今井水从未干枯过,在丰水季节井水还会溢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巷内居民生活的饮用水源。</span></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镇远府志.山川》记载:“四方井,在府治西,源出石屏山”。</p> <p class="ql-block"> 继续沿巷道向上,有一酒坊“合盛酒坊”,由李氏家族创建于咸丰年间,此酒坊在镇远已过百年。</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闻一多先生带领其学生撤离至昆明路过此地时曾在此停留过几日,受到老板的款待。</p> <p class="ql-block"> 旧府城后的古民居建筑群,无疑是镇远古镇最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这些老宅大多数都建于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 这些古宅,风格不一,依山而建,深墙围合,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和私秘性,体现了宅主的经济实力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镇远古民居建筑风格极为独特,它将中原和江南庭院风格与当地的山形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形成独特风格的原因是习俗和文化的融合。镇远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自古以来就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屯兵2.8万人。而屯兵后便是纷至沓来的军属,她们分别来自于中原与江浙等地,随之带来的生活习惯、建筑风格和文化信仰,并于当地的习俗与文化有效融合,镇远就逐步形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座座深宅大院,围在高大的风火墙中,有富丽的门楼,门楣上悬挂匾额,匾额的题字体现了古宅旧主或祖宗的姓氏、籍贯、身份或文化追求。</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不与巷道平行,也不正对堂屋,十足的“歪门邪道”和“旁门左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里曾是众多商家居住的地方,商人讲究风水,“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学的要求:“以南为尊”呈富贵之相,歪门使外人窥视不到堂屋且应“财不露白”之说。</p> <p class="ql-block"> 这一座座古宅建筑通过一条条又深又长的古巷道串联起来,古巷道的巷头开口于旧府城街道,巷尾通达石屏山脚,巷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或直或曲,或高或低,俨然一条条内部交通网络。</p> <p class="ql-block"> 镇远博物馆,一座装着镇远古镇历史的四合院,在古镇的中心地带。</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集中展示镇远的历史沿革、军事重镇、文物状况、风土民情、自然风光……等等。</p> <p class="ql-block"> 镇远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是文物,博物馆原是纪念清军精捷营将领邹泗钟修建的专祠,属于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石屏山,位于镇远县舞阳镇舞阳河东侧,因山形如屏,得名“石屏山。</p> <p class="ql-block"> 石屏山并不高,但能远望,能将镇远之美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石屏山观景亭,自己也是景。</p> <p class="ql-block"> 舞阳河下游,蜿蜒远去。</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上,山顶上烽火台处是镇远城垣。</p> <p class="ql-block"> 石屏山上的镇远城垣,建于明代初期,人 称:“屏山为城,水为池,金汤之固,其无逾于斯乎”。专家考证后誉“南国苗疆的塞外长城”。</p> <p class="ql-block"> 大半天的时间,也是跑马观花般在景点之间一通匆忙的穿梭,总觉得好像有啥遗憾似的,离开后才醒悟,没有品尝当地的美食 - 酸汤系列,媳妇不喜欢美食,旅游总是缺一点让人踏实的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