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多伦路上的片言只语。

老人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午夜梦回,起身翻书。那是一本写上海旧时望族的闲书。有一套海派文化丛书,是专写旧上海的。我们没有赶上那个已经蒙上灰尘的时代。但走在上海的多伦路上,还是能体味几分繁杂又有点诗意的生活,留下几片像樱花一样随风而去的感概的。</p><p class="ql-block"> 多伦路,是上海一条半圆形走向的不太长的老街。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它似乎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其实,在上海,要寻找旧时的梦呓,山阴路,甜爱路,溧阳路,都有很多的老房子。多伦路也许更加集中。集中在那里的是旧时中国文坛上许多活跃分子都住过,留下的那个平台。鲁迅不住在多伦路,他在山阴路住,但山阴路离多伦路也不过是一步之遥。</p><p class="ql-block"> 我到多伦路也是一时兴起,就想看看,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青睐这块弹丸之地?现在这个大都市里,现代建筑下的喧嚣使人多少有点烦躁。多伦路也应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富有韵味的所在了。它几乎深藏在四川北路的闹市之中,如果不是那两个招牌式的门楼,写着【上海名人街】,你也许就会檫肩而过,再也不会回头看它一眼。</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这条街,修缮得不错。别墅和平房散落交错。中式建筑和西洋小楼交相辉映。绿树在阳光下枝叶飘曳,点缀的花草涂抹出五彩缤纷。中午时分,这里游人稀少,特别的宁静。散落在街头的人像雕塑,告诉人们二十世纪文坛上的名人,很多都曾经在这里生活过。那位坦诚的多余写出【多余的话】的瞿秋白,十字街头瞭望的丁玲,站在屋前,面对着阳光戴着眼镜的郭沫若,还有巍然直立的柔石们,躬着腰的内山完造,都使我回到了那个已经久远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特意走进弄堂,去看了左联的那幢小楼。灰色的水泥建筑有几分苍老,门也锁着,也不会有多少人去光顾了。那个需要火把的时代,这一群古道热肠的文人,曾经在这里轰轰烈烈地讨伐过旧时代。我想,他们的那个时候,这里的朝朝暮暮都游动着智慧的潮流,淡月孤灯之下,也许更有些许诗意吧?</p><p class="ql-block"> 丁玲和胡也频是在这里写出他们的恋爱故事吗?柔石和那些年轻的版画家是在这里聆听鲁迅的讲话吗?任何时代都需要精神的先导,这里,就是曾经摧毁旧时代的火药桶。虽然绿树丛掩映着小楼,樱花枝头小鸟在歌唱,但这里的确是一处跌宕着时代旋律的火山!我在一处正在修缮的小楼前停下,一块斑驳的铭牌使我赫然。那是过去的【汤司令】的公馆,就在这里的解放前夕,希望策反的国民党将领陈仪在这里被蒋介石逮捕,然后在台湾被杀。思想的交锋更为残酷,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交织着血与火的拼搏,我们思维库的存盘有限,无法知道更多的故事,让过去随风而去吧!</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多伦路已经被欢乐和平静所代替。那座据说在全中国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的教堂里,虔诚的信徒在唱赞美诗,绿树丛中,老上海咖啡店的矮墙上一对幸福的年轻男女,正摆着幸福的姿态,请摄影师为他们留下美好的瞬间。一位老婆婆从雕像前走过,没有我们的惊奇,只有从容。也许,她就曾经和那些我们曾经仰望过的文人谈过家常,叙过艰辛。岁月荏苒,光影婆娑,现在的多伦路正在谱写和谐的乐章。我们需要的是轻轻的风,淡淡的月,和煦的阳光,美妙的钢琴曲。需要樱花和海棠,需要碧螺春和咖啡。</p><p class="ql-block"> 我在多伦路上倘佯,上海还有多少这样的街头没有去过呢?上海是一首写不完的诗,翻不完的书。四川的郭沫若,绍兴的周树人,湖南的丁玲,乌镇的茅盾,苏州的叶圣陶,还有冯雪峰,沈尹默,等等,都不远百里千里到这条只有550米的小街上翻书,吟诗,写作。</p><p class="ql-block"> 你也想来吗?等待你的回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