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省作协培训班滨州学员研讨纪实(三)

沧海一粟(宋暖)

<p class="ql-block">博兴县王晓振</p><p class="ql-block"> 酸甜苦辣,是味蕾感觉到的纯正味道。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是文学的规范分类。如果将两者一一对应呢?或许就会“满纸荒唐言”了,但“谁解其中味”呢?</p><p class="ql-block">  戏剧大概都是喜剧,结尾都是“大团圆”。人们看戏,就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才子配上佳人,灰姑娘必定碰上帅王子。无论过程如何艰辛,最后,我们中状元了,我们发大财了,我们报仇了,我们高兴了。现实里没有的,戏剧里都梦想成真了。戏完了,梦还有。小说都是悲剧。它把有价值的,撕碎了给你。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小说不哭,只能说明小说不好。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爱情之花枯萎了,万贯家财随风散去了,活蹦乱跳的生命消亡了。读好小说没有不掉泪的,因为真实的人生是苦的。人生不苦,谁还读小说呢?</p><p class="ql-block">  散文是辣的,毕竟散文最真实。微辣的散文,是调剂品。巨辣的散文,是精品。读好的散文,不仅“辣”你眼睛,还“辣”你喉咙,“烧”你胃,最后让你心跳加速。做菜不放辣椒,菜就无滋无味。读散文语言思想不辣你一下,此文就没有太大价值。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喜怒哀乐,文学不朽。</p> <p class="ql-block">滨城区侯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作之我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坚守初心使命,呕心打造精品力作》培训课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高玉昆老师的讲座,被他对文学的挚爱和写作的态度所感动和鼓舞。高玉昆老师辗转几个工作岗位,甚至到了企业的领导层,但是他始终怀揣文学梦想,并为之砥砺前行,终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写作是初心,写出好的作品是使命。</p><p class="ql-block"> 今天,怀着对诗歌敬畏的态度看待诗歌,怀着对授课老师敬仰的态度看待这次集中培训。</p><p class="ql-block"> 一、我对诗歌的认识。可以说,我对诗歌的向往,由来已久。我父亲是老师,也是书法和诗歌爱好者。我受其感染,也跟自己经历有关,喜欢文学,尤其诗歌,更喜欢古诗词,但都是皮毛。中学时躺在床上找灵感,翻身在床单上写,把圆珠笔和练习本放到床头。中专时受余秋雨和汪国真的影响颇深。1997年上班,重拾笔杆子,当时在滨州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让“异想天开”者走开》、《下乡还是骑车好》、《土地调整之思考》等理论文章,也在《大平原》专栏发表诗歌《骆驼》(入选《渤海春潮》市文联编辑),诗歌《第一杯酒》、《黄河岸边的石头》、《划向远方的河(外一首)》。</p><h5> 后来我干了单位宣传干事,写新闻报道;干了办公室主任,迎来送往、应付检查等等,诗歌越来越远,再后来,干脆就不写了。</h5><p class="ql-block"> 2017年,我又重回组织。看到了久违的面孔,听到了震人心悬的声音。开发区作协的成立,让我看到了开发区文学爱好者的希望和春天。17年,开发区作协组织了诗歌朗诵会、读书会等活动。在“滨州诗群”、“大平原群”我有知音可共鸣,在“滨州作家协会会员群”我找到了一路前行的文学同路人。</p><p class="ql-block">这是灵魂的家园,这是栖息的圣地,我是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自由表达语言的幸运者,我找到了表达灵魂的风向标。</p><p class="ql-block"> 诗歌,诗神圣的。文学,是神圣的。在阅读的 “诱导下”,我订阅了《诗刊》、《扬子江诗刊》、《草堂》还有购买了《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中国好诗,我想哪怕是囫囵吞枣看一篇也是好的。真的,读第一遍和第二遍味道绝对是不一样的。我要坚持读下去,争取所有的文学刊物多读一遍。</p><p class="ql-block"> 二、写诗,我是认真的。我个人认为,诗歌这东西,是生命里偶尔闪光的精灵。他鬼得很,突然出现,稍纵即逝。</p><p class="ql-block">可以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来表达,灵感稍纵即逝,不会等你准备好了再出现,笔者第一时间铺捉到,必须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否则,你会错失自己灵魂的闪光点,你会懊悔的。读诗,必须把自己融入进去,读到诗人血脉喷张,读到畅快淋漓,才能和诗人感同身受,血脉相连; 同样写诗,必须把自己融入进去,写到手舞足蹈,写到泪痕点点,写到江河奔流,写到史书绵长。</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态度,源于诗歌。</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写诗没有捷径可走。</p><p class="ql-block"> 态度决定一切。</p> 邹平市耿海丽<br>  散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情感可以说是散文的灵魂。“散文创作要有感而发”,高老师这句朴素的提醒对散文写作者来说可谓震耳发聩,也切实地告诉我们,散文创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时常看到有些作者写的散文,没有自己的任何情感,只是为写而写,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在没有感想、没有感情的情况下,硬写出来的文章是不值一看的。所以我要提醒自己,以后的写作一定要在“非写不可”的时候再去动笔写,要让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地流淌在笔端,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是好文章。<br>  除了情感之外,散文写作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践行“四力”,走出书斋,尽可能地投入更多精力,创造出佳作,也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生命。 <p class="ql-block">阳信县王玉丽</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聆听高玉昆老师的《坚守文学初心使命,呕心打造精品力作》为题讲座。授课中,高老师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历程和编辑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诸多感悟和体会。</p><p class="ql-block"> 反观自己走过的文学路,感同身受。每位写作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执着。我的文学梦,起源于童年的读书小故事。上小学时,读哥哥看“剩” 的小人书,晚上缠着母亲要听故事,那时不管有多累,都是有求必应。而父亲则称母亲的故事为“牛鬼蛇神”。在那没有手机和电视的年代里,我百听不厌。后来,伴随着母亲的故事,我慢慢长大,上了中学,开始了真正的“读书”。简直就是如饥似渴。印象最深的,就是借同学的,被裁成两截的《西游记》…….(当时我们老家都干鞭炮,把书从中间裁成两半,这就是当时的鞭纸)。下了晚自习,就急匆匆回到自己的小窝居,津津有味的走进书里,不顾父亲催睡觉的砸门声、更不知时间的飞逝,就是与书里面的孙悟空一起斩妖除魔、打的天翻地覆。翻看保留的92年9月6号的日记,这样记录当时的情景:“外面的雄鸡叫明了,大概5点了吧,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勤劳的母亲已起床打扫院子了。我却想要小眯(睡)一会儿,等会还要去上学啊!”那时读书常常是熬通宵的,我国的四大名著和很多书都是这样看完的。记得当时很流行汪国真的诗集,我就在读后模仿着写。</p><p class="ql-block"> 上了师范后,写了《七彩的梦》被《青年月刊》录用:“清风载着七彩的梦,飘过湛蓝的天幕,飞进晚霞里,为瑰丽的天衣添上一道绚烂的虹。</p><p class="ql-block"> 我裁下一脚彩虹,装入行囊,和着理想伴着青春,去寻觅、去跋涉、去远航。</p><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草地上,拥抱无限生机的绿意,聆听天籁的鸣响;高诵李白的诗篇,体味苏轼“乘风归去”的词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录了当时一个满怀写作梦想女孩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从初二开始,我就尝试把写的东西投出去,父母很支持,因为父亲也是一位爱读书的人。他希望我等他百年之后,能给他写一个传记,名字都起好了。父亲一生坎坷,爱读书,成绩拔尖,他上学时的语文课,常常是我爸爸代老师讲的,那时我爸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教材在比他高的年级传阅学习。后来因家里生活困难,就无奈的回家了,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所以,无论家里生活有多困难,父母总支持我们三兄妹上学。后来父亲成家了,娶了当时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的母亲,在母亲的鼓动下,父亲又去当了兵,任劳任怨的母亲就一人直撑着这个家,后来到父亲退伍,我们家才真正开始了脱贫的路。父亲做起了买卖书的生意,非常辛苦。但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有了自己的书,只要是我想看的,就统统挑出来,先看后卖;最喜欢的,就收藏了。</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读各类书籍,但是对一位作者的作品,我会连续读最少三部,我觉得只有连续读他的作品,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内心,才能感受他的感受,才能领悟作者语言的真正魅力和表达方式。我还喜欢诗词古韵:从苏东坡的“把酒问青天”到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辛弃疾的“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到雨果的“我满满的斟下了,我饮的生命之杯,你的翅膀触到它,也一点儿不会溢出,我灵魂里的烈火,超过你一切死灰,我心里的爱情,任何东西都无法淹没!读着他们的诗,我走进了诗人,成了他们沸腾热血中的一分子。</p><p class="ql-block"> 后来就有了《放飞自己》</p><p class="ql-block"> “ 她悄悄起床,怕吵醒梦中的同学,然后轻轻的关上门,朝着欲曙的东方,轻轻的跑了起来…… </p><p class="ql-block">她,有着远远超过年龄的思想和智慧,也许是因为她是个爱读书的女孩吧。终日忙忙碌碌,生活过得紧张而又充实。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汗水换来了金灿灿的荣誉。然而,却忽然间,往日熟悉的面孔变得冷漠起来,笃心苦读成了离群索居,发表文章成了好出风头…… 她心里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原来人是这般的复杂!</p><p class="ql-block"> 痛苦,矛盾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矛盾,痛苦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这首散文诗记录了我,上师范时一种迷茫,一种矛盾后的重生。后来被收入市文联编著的《渤海春潮》中。</p><p class="ql-block">  我感恩于父母对我的用心呵护。从我小学五年级日记开始,到我自己的小练笔,到变成铅字的第一篇文稿(大约有二十多本,还有十几本读书摘记);从我在学校《惠风》文学社发的小散文,到我发表到《大众日报》上的小说,到《诗刊》和《散文》…… 二老都细心的给我保存着,这成了我后来写作很重要的资料和素材。这不仅仅是“细心”,更多的是父母对女儿深深的爱。那份期盼,那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都蕴含其中。</p><p class="ql-block">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一直激励我学无止境,无论生活怎么对待我,我都回馈生活以微笑,继续我文学梦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p> 沾化区李建玉<br> 整整三个小时,高老师分享了他的“文学”之路和创作经验,听罢讲座,有这样几点感触:<br>一、文学有时候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把钥匙。高老师应该是这样的典型(但那块没听太清楚)。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通过科举入仕这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唯一的进身之阶。<br>  从这一点上我也有点类似。2005年在中学教书,写了一则通讯报导(发在《滨州日报》上),一个老校长的故事。当时的镇上正缺搞材料的,镇长看见了,说这家伙文笔不错嘛,考察考察,调镇上来。几天后我便告别了我的孩子们,去镇上上班了,从此也告别了教学一线。<br>  另外高老师写老教授的报告文学一定意义上说奠定了高老师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这不也正如王勃写《滕王阁序》吗?!<br>  二、文章合为时而作。<br>  高老师写老教授,便是极好的例子,这报名文学可以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李保国教授一心为民、奔走在扶贫一线,这是时代楷模,所以高老师报告文学自然成时代之强音。在2000年左右吧,咱们这儿民师开始转正,我们这儿有个民师眼看快转正去世了,邻近乡镇一个转正也就一个月吧,心梗死在被窝里,两件事促使我写下了反映民师转正的小小说《老进》,滨州日报很快刊用。<br>三、为文当心底灵感(或激情)折腾得你坐卧不安时,写吧,好文章出来了。2005年左右,我晨练常往一个古渡口跑步,早已废弃,荒草离离,但一条破船让我惊心动魄:一条失火烧毁的破船。那时买了一个佳能小相机,围着船照了上百张照片,心底里关于古渡口的灵感让我心潮难平。半夜起来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叩问古渡》应运而生,第二天跟赶牛车一样敲进电脑,投了《山东教育》,一个半月后,见稿了。 沾化区郭新坡<br>  生活经历和感情注入是写作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经历是一笔财富,用心去感受当下的生活,去爱身边的人,去爱生活中的人,或许有那么一天,这一切都会成为你写作的灵感和源泉。当然文学艺术应为谁服务的大方向不能错。 惠民县王华英<br>  今天,高老师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多年散文创作的感悟和经验。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高老师所说的“不到非写不可的时候不要动笔”。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点触动到我们,有了一点点想法,不要轻易动笔,“要反刍,要咀嚼”,直到咀嚼出不一样的滋味,咀嚼出不一样的感受,激发出丰沛的情感,才会有感而发,文思泉涌,洋洋洒洒,一泻千里。这样写出的文字才会有滋有味,引人入胜。<br>  再者就是异彩纷呈的生活中有通感,但是不要写通感,要写出“非常之态”。要出新,发人之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独具慧眼,通感之外找到自己独到的视角。<br>  冷眼旁观、推敲雕琢、契合时代,多读书,多行路,多体察生活,多接受名人点悟,扎实生活,诚实写作。 滨城区王鸣凤<br>  很遗憾,由于今天的工作安排无法抽身,没有完整的听完高老师的讲座,但是翻看群内各位老师的感言,以及对照晓振老师,小红老师的笔记,我有些感触,分享给大家!<br>  写作是有感而发!我的感受特别深,2018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后,对我的打击几乎致命!我曾一度怨命运不公,无法走出这片阴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做出拾起笔和孩子一起写作的决定,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我用笔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用散文记述我和我的父亲的点滴,我学习写作诗歌,用最真的情感,最质朴的文字诉说哀思,我发现这是我的出口,我的寄托!我握紧手中的笔,心里特别安定!那种没有着落的感觉好很多!高老师说,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是的,文字是我的情感支撑,是我的发泄出口,是我远在300公里以外的有海的故乡,文字是我为父亲为母亲,为孩子准备的最珍贵的礼物!<br>我会坚定地走下去,为爱我的所有的人。 无棣县王树梅<br> 今天是第三堂课,由《散文百家》杂志主编高玉昆老师,为我们授课,由于特殊原因,没听全面,有几点对我触动很深。<br>  一方向明确:对准主旋律,弘扬正气。这是一个写作者必须遵循遵守的。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做人当光明磊落,文字也应该充满正能量,以积极向上为准则,主导方向不能偏离。<br>  二感情饱满:不能强写,不能无病呻吟。一定要把真实的感情注入进去,连自己都不能打动,怎么去感动别人?无论哪种文学形式,都是以情传情,引起读者共鸣,让人受教受益。<br>  三保持激情:文字是个“苦”差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放任自流。创作的动力与欲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是最令人开心的,如果没有那么多机遇和幸运,也能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喜欢文字的人有个通病,“死不悔改”,只要动了爱心,就会用一生去爱,从一而终,不会背叛不会抛弃,正是这份痴迷让“爬格子”,从苦里“挤出”了甜。<br>  对于自身来说,生命里不能没有诗,更不能没有文字。很欣赏文友的一句话:“以前我是快乐的,从认识了诗,我更忧郁,可心灵很丰满,因为以前的快乐是浅薄的”。 无棣县王燕<br> 今天高老师的课,我想到了很多:<br>  首先是,写作要有痴迷的态度,这个痴迷有什么呢?它包括对读书的痴迷,多读多看,看到废寝忘食,看到忘我的境界。也包括对写作的痴迷,不到你想写不动笔,让文字不由自主的从内心迸发出来。<br>  其次是灵感,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所思所想,立刻马上动笔,用最真挚的感情,写出最真实的东西。这也印证了古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br>再次,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选材。高老师说,我们可以选择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如,高老师发过的一篇文章,就是写了家里的孩子模仿大人并把“爸爸好”“妈妈好”改成了“奶奶好”,把奶奶感动哭了。<br>  最后,我觉得高老师还提到了和“大师”交流,就像他在讲课中多次提到的他密切联系的一位写作高手一样,向名家学习也可以提高自己。<br>  总之,一篇散文可以是美景,也可以是人事,更可以是家长里短,只要把抓住灵感,用上真情,写出最真实的文字,如果有专家指点就更锦上添花了。 滨城区王永彪<br>  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来源于生活。体味生活,感悟时代,努力创作出贴近生活、歌颂时代的好作品。对于文本,切忌平铺直叙,对诗歌尤其重要。自认为:跳跃,动感,温度,和曲折,是诗歌的基本要素。如此,写好诗歌就容易的多,写出顺应时代潮流,人民喜闻乐见的好诗歌就不会太难。 阳信县肖玉莉<br> 今天认真学习聆听了高玉昆老师的讲座。他雌性的声音,他娓娓道来的叙述,以及他深沉的情调,给人一种触动灵魂的感觉。<br> 他对《雷雨》中周朴园的表演深入灵魂。<br>  他对李保国老师的报道艰辛执着。<br>  他对文学的初心矢志不渝,坚守使命。<br>  通过他讲述自己的写作历程和写作经验,在写作方面我受益匪浅:<br>1.我们的创作要有灵感。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生活。所以,我们要扎实生活,体验生活,用心写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用好“眼力”,发现写作的目标。2.创作要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当自己的情感受到触动,到了非写不可的时候,动笔书写更好。非凡的情感之下,才有可能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文字。3.其余时间,要广泛阅读,积累文字词汇。唯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br>  总之,文学之路既像梦一样美丽,也充满着无尽的坎坷。只要心怀文学梦,坚守文学心,即使摘不到星星,也能仰望美丽的星空。 沾化区苑小红<br>  今天有幸聆听了高玉昆老师的创作谈,受益良多。高老师从自己亲身创作经历谈起,娓娓道来,详实生动。其中他谈到写李保国教授的报告文学和写自己的高中老师的散文的创作经历,让人着实感动:作家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发掘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特殊人物,要有脚力、有眼力、有脑力、有笔力,及时地把握住时机,写出来,才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要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写出高雅正能量的好文章。作家要勤奋,深入生活,扎实创作,做到眼高手也高,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作品。<br>  致敬高玉昆老师! 博兴县张东梅<br>  《散文百家》主编高玉昆老师为我们呈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精神盛宴,尤其是最后那些内容,都是满满的“干货”,非常受益,非常感谢高主编。高主编爱好文学,痴迷文学,为此耽误了参加高考,可见其痴迷的程度。相比较而言,我没有如此痴迷,悟性也不高,所以也就没有像样的作品示人,深感惭愧。然而听了高主编的报告,似乎又给心里注入了强心针剂,我心里蠢蠢欲动起来。文学创作的确是件苦差事,但是也像高主编一样能苦中作乐,况且高老师高主编还说作家往往是思想家,我成不了思想家,但是我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作家郭文斌曾经写道: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取向诞生的过程,它本身是在发出一种信号,是在召唤和它有缘的人。他还说,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从“真”那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这就是高主编讲的文章要有感而发,不做无病呻吟之意吧?我这样理解并以此为箴言。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