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改变命运,一一谨以此文悼念我的父亲,母亲

刘万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五八年秋,一群山东人坐着火车随着移民的大潮来到东北讨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黑龙江省林甸县的一个叫做“13号新村”的小村子。十几栋干打垒盖起来的房子,住了四五十户人家。一间屋南北炕安排两家,还住不下,就在外屋地堆放柴火的地方也安排一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那一年我五岁,我家七口人,父亲、母亲带着我们五个孩子。我们来的晚,就住在了人家的外屋地。那个时候是真穷啊,全家七口人只有一床被子,住在人家的柴火堆上,就这样凑合着过去了冬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个时候,能住上火炕,下有褥子铺,上有被子盖,就算是很享福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个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到东北后,我父母亲又给我增添了四个弟弟妹妹。在所有兄弟姐妹中,我排行第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九年的时候大家都吃食堂,个人家不开伙,都是到集体食堂打饭吃,大人孩子各有各的定量。虽然能吃上粮食,比在山东成天吃地瓜干好一些,但还是不够吃。那个时候我母亲曾在食堂做饭,记得我去找她,在一起做饭的阿姨会偷偷地拿一个玉米面的窝头给我吃。当时的感觉,这金黄色的窝头吃的是真香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子里没有幼儿园,白天大人们下地干活,孩子们自己玩。我常常会自己跑到村子边上的草地里,躺在绿茸茸的草地上,看天上大大的太阳,蓝蓝的天,棉花般的白云,听着鸟儿在空中一边盘旋飞舞,一边啾啾哒哒的歌唱,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等大人们来找时才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大的困难来了,国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大家一起饿肚子。每人每天只供应三两粮食,根本不够吃。为了解决饥荒,生产队的大人们,就把玉米桔、豆秸,用磨和碾子磨成粉,并给它们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淀粉”,掺在仅有的一点粮食里,来填饱肚子。那个年代,饿死、病死了很多人。能活下来的,很不容易。我也曾经摸过阎王爷的鼻子,得了一种地方性的心脏病,叫做“克山病”,昏死过去,经两个大夫抢救才活过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冬天似乎特别的冷。脸上、手上常常被冻出冻疮。手的手背上全是小口子,一沾水特别的疼。最怕冷的部位还是脚,脚趾头冻伤了,慢慢的变成死皮,可以扒下去,可过不多久,又出来一层死皮。就这样扒来扒去,连小脚趾盖都扒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家在这个村子里,差不多是最穷的一家。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父母亲没有给我买过新衣服,我穿的都是拣的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归农场后,父亲是农工,每月开36.5元钱,母亲在家属队干活,养活全家。穷的原因,主要是孩子多,干活挣钱的人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什么呢?主要是源于父母亲的一个想法:干方百计供孩子们念书,孩子只有读书了将来才会有出息。就这样,我们几个大的孩子,都十几、二十几岁了,还没有下来赚钱,还在花钱,所以就穷。当时,我家在村子里被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是没有“正事”,甚至被瞧不起,当做笑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是,等我们陆续长大以后,一个一个上班以后。我们家渐渐地有了起色。生活上有了好转。再后来,我们家成了令全村人最羨慕的一家。能上大学、上中专的,有五个孩子当上了“国家干部”(当时能当上干部还是挺让人羨慕的);上技校、上高中的,也都进了城,当上了正式工人。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不是说种地就不好,大家都是苦出身,我也是。只是,我父母亲供我上学,使我后来成了“高级农艺师”,更会种地。我也不忌讳言,我母亲在我父亲去世后,曾经靠拾破烂赚钱供我几个还小的弟弟妹妹读书。我摊上了这样的父亲母亲,是我的最大的福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父亲、母亲的观念,一个“孩子只有念书,将来才会有出息”的想法,并千方百计,含辛茹苦,义无反顾的执行,才使我们的命运得以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观念改变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享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登上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登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送孙女上清华</p> <p class="ql-block">清华园里的闻一多雕像</p> <p class="ql-block">楼前观景</p> <p class="ql-block">湖边小憩</p> <p class="ql-block">老人的八个子女</p> <p class="ql-block">那时,上林源是放假孩子的最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