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大学》

susan

大学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摘录:言言</p> <p class="ql-block">第12课:其所厚者</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fǒu]矣。其所厚者薄[bó],而其所薄[bó]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正心是修身的核心,如何做到正心?就是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大我之心,从工作的点滴中要能吃的苦更要能受的了委屈,只有不断在心上下功夫,才能够开发心中的大我之心,任何工作都不容易,越是困难越要迎任而上,我们要学习毛竹的精神,深深的扎根和沉淀自己,只有越艰难才越能够磨练我们的心智向下扎根向上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难点处,熬过去</p><p class="ql-block">📍难点处,三个锦囊:</p><p class="ql-block">第一:全力以赴,真干挡不住。你真想干一件事情,谁又能阻拦你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做任何事,都不容易。做任何事,都会出现偏差,不要有感性的烦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难点处,熬过去。忍辱负重前行,从容坚定自信!</p> <p class="ql-block">第13课:其所薄者</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fǒu]矣。其所厚者薄[bó],而其所薄[bó]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p><p class="ql-block">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职场主题:10分钟的机会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准备好一个好问题,把它做成卡片,放在手机壳的背面,随时准备好向专家提问!</p> <p class="ql-block">第14课:此谓之本</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fǒu]矣。其所厚者薄[bó],而其所薄[bó]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人心的奇妙是都有认知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因为这道理还没有被完全揭示,所以人的知识才会有局限。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一秒钟的本事</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一分钟时间,练习观照的本事。</p> <p class="ql-block">第16课:诚其意者,毋自欺也</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fǒu]矣。其所厚者薄[bó],而其所薄[bó]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颜。这样才能说自己心安理得。</p><p class="ql-block">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独处的时必须谨慎地对待,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什么坏事都会做。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摆出自己的美德。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是看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这样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诚信在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到外表了。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独处的时候必须谨慎地对待。</p><p class="ql-block">曾参说:“一个人若被许多双眼睛注视,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的嘛!”财富能美化房屋,道德修养能提升人格,心胸宽广则身体就安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意念诚实。 本周关键词:诚意。 📍周一学习大学中的诚意 📍周二借助中庸的视角进一步体会诚意。 📍周三从阳明心学的高度体会诚意的精髓。 📍周四学习诚意的五个层面价值,洞察人心体会人与人的不同。 📍周五来练习如何提升自己诚意的层面。 📍职场主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沟通的本质是,心存善念,建立信任。</p> <p class="ql-block">第15课:知之至也</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fǒu]矣。其所厚者薄[bó],而其所薄[bó]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你想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具备深厚的德行。你自己有德行,所感召的人才是好的人才,才是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才,不是争名夺利,为了名利而来的。这样他才是和你一样有德的人,没有德的人在你这儿也待不了,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人此有土。”你自己有德行,感召来的人也是和你一样有德行的人。这些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就会有土。土,在农业社会就是资源的意思,增长财富的资源。在我们现代社会,包括我们的市场营销能力,包括我们的人力资源、各种技术等等。人多了,人才多了,他们就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能力。那么大家众志成城,把自己的能力都发挥出来了,各种资源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自然会创造财富。这叫有土此有财。</p><p class="ql-block">这个财富创造完之后,用在哪里至关重要?一定要用在“德日进,过日少”上,就是使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使自己的过失不断减少这方面。</p><p class="ql-block">所以,你要回馈员工,让员工的付出得到肯定,让他觉得在这样一个企业工作,非常荣耀,非常有前途、有发展。还要回馈消费者,让消费者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好的服务,最有质量的产品,他才会做你的回头客。</p><p class="ql-block">还要回馈社会,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要向国家纳税,要搞慈善事业等等。这样的话,这个企业的社会荣誉感,社会地位就会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员工在这样的企业工作,都感觉到“与有荣焉”。这样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企业就会逐渐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这叫“有财此有用”。这个财用在何处,的确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领导表扬十次,不如客户批评一次。 📍实践作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做一个皮实的人,做一个有更大本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第17课:君子必慎其独</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4】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揜[yǎn]其不善而著[zhù]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yán]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君子必慎其独也”充分表达了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周关键词:诚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一学习大学中的诚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二借助中庸的视角进一步体会诚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三从阳明心学的高度体会诚意的精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四学习诚意的五个层面价值,洞察人心体会人与人的不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五来练习如何提升自己诚意的层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高效沟通的策略——等待机会窗口</p> <p class="ql-block">第18课:诚于中,形于外</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4】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揜[yǎn]其不善而著[zhù]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yán]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p><p class="ql-block">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周关键词:诚意。 </p><p class="ql-block">📍周一学习大学中的诚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二借助中庸的视角进一步体会诚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三从阳明心学的高度体会诚意的精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四学习诚意的五个层面价值,洞察人心体会人与人的不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五来练习如何提升自己诚意的层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如何听懂领导的话?</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在自己笔记本或者手机记事本上,记录下领导说的话,观照自己理解这件事的起心动念,再思考领导的起心动念,在对比中,引导自己产生更高层面的起心动念!</p> <p class="ql-block">第19课:心广体胖</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4】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揜[yǎn]其不善而著[zhù]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yán]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诚意意味着高度的自觉,几分诚意就对应着几分的功夫。所以这个功夫就在诚意上,他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要反思这个是不是我的真实想法,还是到底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来确认和发现自己的真实内心,这是诚意。诚意的过程就是心性独立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本周关键词:诚意。 </p><p class="ql-block">📍周一学习大学中的诚意 </p><p class="ql-block">📍周二借助中庸的视角进一步体会诚意。 </p><p class="ql-block">📍周三从阳明心学的高度体会诚意的精髓。 </p><p class="ql-block">📍周四学习诚意的五个层面价值,洞察人心体会人与人的不同。 </p><p class="ql-block">📍周五来练习如何提升自己诚意的层面。 </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如何让同事,接纳你的观点?</p><p class="ql-block">尊重 价值 真诚</p><p class="ql-block">超越近则卑,尊重老同事;</p><p class="ql-block">不只为自己,价值共同体;</p><p class="ql-block">拒绝工具人,真诚对他好!</p> <p class="ql-block">第20课: 君子必诚其意</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4】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揜[yǎn]其不善而著[zhù]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yán]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如何加深自己诚意的层面</p><p class="ql-block">心:身之主宰便是心,修身首先在于修心,心越正,诚就越深。心体现在各种知见上。</p><p class="ql-block">知:良知即道,良知越清澈,诚就越深,良知决定了我们对身边人事物的看法。</p><p class="ql-block">意:想法越纯粹,诚就越深。</p><p class="ql-block">物:有怎样的诚意,就一定会发生出相应的言谈举止。</p><p class="ql-block">十二字真言:正心唤醒良知</p><p class="ql-block"> 良知加深诚意</p><p class="ql-block"> 诚意铸就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周关键词:诚意。 </p><p class="ql-block">📍周一学习大学中的诚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二借助中庸的视角进一步体会诚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三从阳明心学的高度体会诚意的精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四学习诚意的五个层面价值,洞察人心体会人与人的不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五来练习如何提升自己诚意的层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学习一门经典,与客户高处相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一门经典,开发无尽美德;</p><p class="ql-block">提升无形价值,与他高处相见!</p> <p class="ql-block">第21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5】《诗》云:“瞻彼淇[qí]澳[yù],菉[lǜ]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xuān](光明闪耀)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通谖[xuān],忘记)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xún]栗[lì]也。赫兮喧[xuān]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ào]》曰“克明德”,《大[tài]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诗经·卫风·淇澳》赞美卫武公的德行说道:“你看你看,那淇水的岸边,青翠的绿竹长得多么的茂盛!文质彬彬的君子,对自己的修养,像治骨角、治玉石一样,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严密而刚毅,光明而盛大;有品德的君子,真教人难忘啊!”像治骨角般的切磋,说明他求学的工夫;像治玉般的琢磨,说明他自修敦品的工夫;严密而刚毅,是他戒慎恐惧的态度;光明而盛大,是他正直不阿的仪表。有品德的君子,真教人难忘,是说明他高尚的品德,达到至善的境地,人民不可能忘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减少浪费,积蓄生命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从今天开始,每天减少10分钟摸鱼时间,每天为自己点赞并打卡,坚持21天,生命的能量就积蓄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第22课:前王不忘</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5】《诗》云:“瞻彼淇[qí]澳[yù],菉[lǜ]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xuān](光明闪耀)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通谖[xuān],忘记)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xún]栗[lì]也。赫兮喧[xuān]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ào]》曰“克明德”,《大[tài]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诗经》上说,“伟大的先王啊!后世的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德。”后世的贤人君子,尊敬他该尊敬的贤人,爱护他所当爱护的人,老百姓也就乐他们所乐的。伟大的先王能够精诚其意,垂于后世,所以君子和平民都能够永远不忘他们的功德。《康诰》上周公告诫康叔说:“要能够显明自己的明德。”《大甲》上伊尹告诫大甲说:“要敬奉天命,承顺天地。”《尧典》上说:“尧帝能够彰显崇高的性德。”都是自己把明德显发出来的啊!</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好念头,好心情</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情绪来时,给自己5分钟时间,观照反省引导三步走!</p> <p class="ql-block">第23课:克明德</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5】《诗》云:“瞻彼淇[qí]澳[yù],菉[lǜ]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xuān](光明闪耀)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通谖[xuān],忘记)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xún]栗[lì]也。赫兮喧[xuān]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ào]》曰“克明德”,《大[tài]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克明德的克是「能也」,就是能明德。康诰是指什么意思?康就是康叔(刚才讲到卫武公是康叔的九世孙),在西周时候,周成王任命康叔来治理殷商的旧地,对民众下达的命令,诰就是命令,所以康叔下达的命令就叫康诰。这里说到的克明德就是能明德。这三个字讲得很肯定,每个人都能明其明德。我们要有信心,古德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所以我们想要明明德、想要证道、想要成圣,首先要有信心,自己能够这么做到。为什么能?因为明德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一点也不缺少。本来具足的现在把它恢复、显明出来,这有什么难的?这是求自己,求自己不难。古人讲,求人难,登天难。你求自己不难,只要肯去做,每个人都能明其明德。</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该吃啥吃啥”</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今天,该吃啥吃啥,该睡觉睡觉,该活动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24课:顾諟天之明命</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5】《诗》云:“瞻彼淇[qí]澳[yù],菉[lǜ]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xuān](光明闪耀)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通谖[xuān],忘记)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xún]栗[lì]也。赫兮喧[xuān]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ào]》曰“克明德”,《大[tài]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巜大学》中引用巜尚书》中商书《太甲》一篇中的一句话"顾諟天之明命"。太甲是商朝的第四位君主,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要做一名明,在伊尹的监督之下,太甲继位后头两年作为还过得去,第三年开始就不行了,他一味享乐,朝政昏乱,伊尹百般劝阻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就把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去反思,自己则摄政三年,史称"伊尹放太甲",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重新当政,诸候回归,百姓安乐。</p><p class="ql-block">顾是常常地看着,諟是这,此之意,明命即是明德,以其为天所赋予之理,所以又叫做明命。伊尹作书告太甲说:"人皆有此明命,而心志放逸忽忘者多,惟成汤能心上时时存着,恰似眼中时常看着的一般,无一时之怠玩,所以为商之圣君。"让太甲向明君成汤王学习。</p><p class="ql-block">关键在于怎么学?重点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紧张状态,不能有任何懈怠疏忽。我们做任何事情谁又不想做好呢?为啥就有人能做好,有人又做不好?其实就是一松懈就放弃了,曾子说的"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顾諟天之明命的一种紧张状态啊。</p><p class="ql-block">古之天子尚要如此修身,更何况我等凡人。</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心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在心中揣一句经典,向内觉悟智慧。</p> <p class="ql-block">第25课:克明峻德</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5】《诗》云:“瞻彼淇[qí]澳[yù],菉[lǜ]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xuān](光明闪耀)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通谖[xuān],忘记)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xún]栗[lì]也。赫兮喧[xuān]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ào]》曰“克明德”,《大[tài]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这里讲「克明峻德」,「帝典」这句话是专门用来赞美尧帝的。因为尧做了天子以后,他并没有自私自利,想要把自己的天下传给自己的子孙,没有这样想,而是在自己国家里去挑选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他找到了舜。这个故事我们都晓得,舜是至孝的一个大孝子,所以尧将他请出来,首先尧让舜给他做臣子,训练他、培养他,最后把天子的位置禅让给舜。所以这是大公无私,这是克明峻德。人为什么不能够克明峻德?这个峻德是本有的,正是因为自己有自私自利,所以就不能显明自己本有的高大的道德,就变得渺小。只要把欲望、把名利心、把私心放下,就能够克明峻德。所以我们学大学,就得向这些古圣先王学习,学习他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烦恼习气,真正开显自性的性德。</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目标管理,如何卓有成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根据“心-道-德-事”四部曲,探索一下,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背后,有没有障碍我们的错误知见呢?</p> <p class="ql-block">第26课:苟日新 日日新</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gào]》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jī]熙(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朱子解释,「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汤之盘铭』,是汤王用来沐浴的盆,就叫盘,他洗脸或者洗身用的器皿。他在这个器皿上刻上字,这叫铭,就是「名其器」,在这个器皿上写上字。用来做什么?用来自警,自己警惕自己。他刻的是什么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子解释说,「茍,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所以这个诚是讲诚然,「茍日新」就是诚然、果然能够天天自新这样的意思。汤王认为,人要把心里的恶给洗刷掉,就如同把身体的污垢洗濯掉一样,所以他在沐浴用的盘子上面刻上提醒自己的这些文句。这文句告诉我们,果然能够每天洗除自己的染污、旧习,就是去除自己的毛病习气,这叫自新。然后天天如是这么做,昨天已经日新了,今天又以昨天为基础更上一层楼。「因其已新者」,就是以已经得到的境界做基础,再往上提升。「日日新之」,每天都自新,天天都反省检点改过,去除毛病习气,不可稍有间断。所以改过修行没有节假日,天天得干,一日不进就是退步,一日不能够自新,一日就增加毛病习气,这桩事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提醒我们,不可一日不改过。所以,明明德的过程、止于至善的过程,没有别的,每天都是改过自新,一直改到所有的过失都改尽,你就完全恢复明德,你就真的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学会开会,让领导听到你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明白了是开会,而不是听会,根据刚刚学习到的开会原则和方式方法,准备一下今天要开的会议吧!</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摘录:蔡小丽</p> <p class="ql-block">第27课《邦畿千里,惟民所止》</p><p class="ql-block">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gào]》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jī]熙(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p><p class="ql-block">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的意思是:一个邦国的土地疆域有千里之广,这是百姓所居住在地方。</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p><p class="ql-block">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p><p class="ql-block">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p><p class="ql-block">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天命玄鸟降人间,简狄生契商祖先,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p><p class="ql-block">昭告部落各首领,九州土地商占遍。商朝先王后继前,承受天命不怠慢,裔孙武丁最称贤。武丁确是好裔孙,成汤遗业能承担。</p><p class="ql-block">龙旗大车有十乘,贡献粮食常载满。国土疆域上千里,百姓居处得平安。</p><p class="ql-block">开拓疆域达四海,四夷小国来朝拜,车水马龙各争先。景山外围黄河绕,殷受天命人称善,百样福禄都占全。</p><p class="ql-block">你看连小鸟都懂得找那些山林止栖,人如果不懂得找到自己的止栖处、皈依处,这人不就等于不如鸟吗,怎么可以?所以这是讲人也要懂得自己应当依归何处。这里讲的依归,当然不光是指身体的依归。身体的依归,诗文已经有明示,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国都、城邑、村落,这是民众他们身体止栖的地方。但是这里不是讲身体,是讲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应该归在何处。</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争取获得领导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第28课《可以人而不如鸟乎?》</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gào]》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jī]熙(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p><p class="ql-block">四书五经:大学:"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p><p class="ql-block">【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意思是【小黄鸟栖息在山丘上,是它知道它应该停留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p><p class="ql-block">出自《大学·中庸》</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诗经》上又说:“鸣叫的黄鸟,只栖息在山丘上。”孔子说:“小黄鸟栖息在山丘上,是它知道它应该停留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p><p class="ql-block">【评说】“止”很重要,它代表了一种节制和限度。在古代中国,有很多关于多元和节制、知足的思想火花,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道德界限和行为准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孔子的意思就是说,难道人却连那黄鸟也不如吗?“知其所止”,即鸟都知道所止,都知道栖息在它应该栖息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如果人不守和谐安乐,他就不如鸟。他只知道征战,只知道霸权,只知道去践踏别人的人权。如果个体不守社会的秩序,不守人伦礼节,那这样的人,孔子认为禽兽不如。《诗经》所说的和孔子所说的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闪烁着人文理性的光辉,是人的自省和反思。</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给领导一条好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在心里建立机制,从连长的视角思考问题,给排长提建议,帮助班长把事情做好!</p> <p class="ql-block">第29课《与国人交止于信》</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gào]》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jī]熙(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蕅益大师对《大学》这段经文的解释,大师说,「文王,一人耳,对臣下,则名为君;对商纣,则名为臣;对王季,则名为子;对武周,则名为父。可见身是本,而所对皆末也,明德一理耳」。这段批注是对刚才所念《大学》整节的经文做个通释。这里引的《诗经》是讲到文王,「穆穆文王,缉熙敬止」,这是赞美文王的庄敬光明的德行。对文王而言,周文王他只是一个人,但是他却面对不同的关系,所谓五伦关系。五伦关系里面,在这里只讲到二伦,所谓君臣、父子。经文当中说,为人君,就是做国君,做国家领导人,要依归在何处?依归到仁,仁慈爱民、以民为本、以德治国,这是领导应当负起的义务。文王对他自己的臣下,他就是君的角色,所以他就需要行仁,关怀、爱护自己的部下、自己的百姓。古人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作之君,是领导他们,把他们带上幸福美满之路;作之亲,是关怀爱护他们;作之师,是教导他们,让他们断恶修善,也能明其明德。</p><p class="ql-block">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意思是:</p><p class="ql-block">人皆为父母所生养,作为子女应当诚心尽孝道,这是“知止”在孝德上天经地义的道理,是做人最起码的人伦道德。一个人假若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是连禽兽也不如,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资格。</p><p class="ql-block">身为人之父母,应当“知止”在以仁慈之心关爱子女、教养子女上。把以道德教化子女当作首要任务,作为立人之本,使子女成为德才兼备、心身健康的有用之才,能为国家民族服务奉献。这才是真正的为人父之道。</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对领导说“不”,表达你的真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从今天起,不恭维,讲肺腑之言!</p> <p class="ql-block">第30课《大畏民志,此谓知本》</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gào]》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jī]熙(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p><p class="ql-block">朱夫子解释,这是孔老夫子所说的话,听讼,就是接受一个案子审案叫听讼。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犹人是不异于人,他跟别人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别人断案,即使是再高明,难免也会有差错的时候,夫子断案也可能是这样的。这里下面说,『必也使无讼乎』,夫子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不是在他断案高明比别人强,而是他能够使民众不要再发生案情、不要再起诉讼,这是孔老夫子高明之处,别人比不上。朱子说,「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这是讲『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的意思。这个无情的情,就是实,无实,它是虚假的。他诬蔑,或者是谎报案子,说出些虚诞之词来诬蔑人。圣人是能够使这些虚假的人不敢说谎。他没有真实受到冤枉,但是他起诉讼,编造一些虚诞之词来蒙骗官员,来栽赃于人,这种人在圣人面前他不敢说谎,他也不会去说谎。为什么?「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这是因为我的明德已经显明,这个是讲夫子,孔老夫子已明其明德,他成圣成贤了,所以他自然有这种感化的力量,也让民众同归于善,让民众也对他产生敬畏佩服。所以也就不敢编造谎言去冤枉他人、去起诉讼;甚至能够做到互相礼让、互相照顾,绝不起对立,绝不起冲突,那么哪有什么诉讼?所以讼不待听而自无也,不需要去听讼,不用审案,为什么?没有案子,天下太平了。圣人靠的是什么技巧?没有别的,就是自行化他的功夫,自己能明其明德、做出好样子,然后教导大众,所谓自新新民、自觉觉他。 所以,圣人之治以教化为本,刑法为末。刑法能够具备无所疏漏,执法者也要有量刑施法之智。若不以教化民众自觉自律为根本,徒施之以刑法,则民众无以自省、自觉,身虽有所畏,而民心终不可归服,诤讼也必将无有穷尽,刑法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本意与宗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你其实,可以为领导分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想一想,你的领导有什么烦心事呢?挑战一下自己,为领导分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31课《食而不知其味》</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p><p class="ql-block">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所谓修身在端正心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有所愤怒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恐惧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喜好、逸乐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忧患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看到东西如同没有看见,听到声音也如同没有听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叫做修身在于端正心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被领导批评了,该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第32课《修身正其心》</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p><p class="ql-block">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朱子对这段有破字释词,确实朱子对于原文的训诂,也就是破字释词,解释词句的意思这方面最为精辟。我们在讲的时候,顺便把这些个别词句的意思带入进去讲就好。朱子说,「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朱子说的四者,就是经文里讲到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个忿懥就是愤怒、生气。他说这四种情感都是心之用,我们心里头的一种作用,每个人不能没有的,既然是身为人,自然会带着七情五欲,这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朱子说,如果一有这四种情感,而不能够觉察、不能够克制,就会欲动情胜。欲动就是生起欲望,也就是执着,情胜也是执着,他用的是七情五欲。因此心之用,心的作用就失去了正,就变成偏邪。换句话来讲,人心里如果有愤怒、有恐惧、有好乐,好乐就是你喜爱的、你所贪爱的,还有忧患,你忧虑,这样心的作用就不正。</p><p class="ql-block">圣贤说,修身在于正其心,身是以心为主宰的,身不修都是由于心不正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不卑不亢,建立口碑</p> <p class="ql-block">第33课《之其所亲爱而辟焉》</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这是讲到齐家在修身。朱子解释『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这个之字当于字讲,就是于其所亲爱而辟焉。这个辟当偏字讲,也就是说,当我们有所亲爱的时候,就会产生偏颇,有偏私身就不修,家也就不能齐。底下都是这么说,如果有所『贱恶』,轻贱或者是厌恶,对这些我们也就有偏颇;如果对所敬畏的人或者事或者物,我们也会产生偏颇;对所『哀矜』的,就是可怜他、怜悯他的,也会产生偏颇;对所『敖惰』的,就是傲慢他、轻慢他、怠慢他的,我们也会有所偏颇。所以这个之就是当于字讲,辟就是当偏字讲。朱子是把之字当于字讲,辟当偏字讲,当我们有所亲爱的时候,譬如说我们爱某人、爱某物,我们会不会起偏颇的心?由于心偏颇,心也就不正了,心不正,身也就不能修,因而家也不能齐了。所以,有所贱恶、有所畏敬、有所哀矜、有所敖惰,这些心都不正,都不能够达到正心。</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有所亲爱,而能够保持不用情绪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还是用理智,这就是最起码要做到的心正。许多父母在教育儿女上也会犯这种毛病,因为爱自己的儿女,结果没有想到要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儿女。所谓爱之足以害之,因为溺爱儿女,造成儿女很多不良的习气,所谓娇生惯养,反而害了他的前途。这就是什么?因为有所亲爱,心就偏颇。</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心大,事就小</p><p class="ql-block">心宽路就宽;心平路就平;</p><p class="ql-block">心大事就小;心好事就成!</p> <p class="ql-block">第34课《人莫知其子之恶》</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这里经文引用谚语里面的话,这是古代民间的俗语,叫谚语。谚语说,人不知道自己儿女的过恶。为什么?因为太爱他,有所亲爱就产生偏颇。不知道其苗之硕,自己田里的苗长得很大了,他还看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有贪心,希望它愈大愈好,还不够大,长得还不够高,果实还不够丰满。所以这就是心不正,因而身不修,就不可以齐家了。</p><p class="ql-block">  朱子解释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因为溺爱自己的儿女,也就不明,不明是丧失了智慧,只看到自己儿女好的一面,看不到自己儿女不好的一面。我们对所有的人都要有这种警戒心,当我们喜爱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产生溺爱的心?溺爱就看不到他的过失。这就是前面讲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你喜欢他,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恶、他的过错;你讨厌他,也要知道他的优点。这种人,天下比较少,说明什么?心正的人少。这里又讲到,不知苗之硕,就是因为贪得无厌,所以心也就不正,落入偏私里面。这都是偏私之为害,人一有偏私,就没办法齐家。假如我们有偏私、有不公,就没办法带领好这个家。</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五指兄弟,助推你的成长</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找到你的五指兄弟,结伴成长!</p><p class="ql-block">拇指兄弟,你最佩服的人;</p><p class="ql-block">食指兄弟,为你指引方向的人;</p><p class="ql-block">中指兄弟,能读懂你,认同你长处的人;</p><p class="ql-block">无名指兄弟,对你最忠诚的人;</p><p class="ql-block">小拇指兄弟,你可以支持到的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第35课《齐其家在修其身》</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矝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简单,与现在语言表述几乎相同。这里的“之”字相当于”于“,即”对于“之意。辟偏向之意。所谓治好自家在于先修养自己,是因为人们会有种情感和认识偏差;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过分偏爱,文段结尾概括指出齐其家的前提是修身。修身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p><p class="ql-block">不仅在古代,现如今也要倡导修身,今天谈修身可能意义更大,修身一个是反思生活或者工作中还有那些地方存在不足,同时也要思考改进的路径。很多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就是没有养好修身的习惯。修身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文中说止于至善。反思的时候要对照自己做事情的流程进行反思,或者是对照标准进行反思,或者是对照名人的成长轨迹进行反思,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修身也不能仅停留在反思上更要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改变或者说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对规律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通过修身来提升自己新的层面.</p><p class="ql-block">以财传家 子孙以衣食无忧 成就富裕家族</p><p class="ql-block">以德传家 子孙以善用妙用 成就幸福家族</p><p class="ql-block">以道传家 子孙以境界格局 成就自在家族</p><p class="ql-block">以心传家 子孙以正知正见 成就圆满家族</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每一次交往,为你我品牌加分</p><p class="ql-block">实践作业:想一想,今天在和外部伙伴沟通中,给谁加一分呢?</p> <p class="ql-block">第36课《不出家而成教于国》</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p><p class="ql-block">🎈原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能齐家必定能治国。朱子对这一句的解释说,「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朱夫子给我们解释,为什么说治国必先齐其家?治国就是使国家安定,现在我们领导人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必先从齐家开始,齐家就是使家整齐。一个家能够上下整齐、和谐,社会、国家也就和谐。因为家是国家、社会的单位、细胞。所以,要想国治,必须使每个家庭都能够和谐。</p><p class="ql-block"> 而和谐家庭,必须要自己身修。自己德行修好了,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做到,你一定能够为这个家做好榜样,使家庭上下都能像您一样去努力的提升德行,能够上下同心,因此家也就齐了。齐家之法没有别的,就是用教育。当然,一个家里最重要的是家长,他必须自己先做到,先用身教,然后言教就能服人。如果自己没做到,想要教导别人,难,人家不服。很多的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儿女难教,不听话、不孝顺、不懂礼貌、没有爱心、不知感恩,甚至会有叛逆。要知道,儿女是父母教出来的,父母对儿女成长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我们与其抱怨儿女不孝,不如好好反过头来,真正自己去修身,修身而后才能教育家。自己能够修身、齐家,你教化的力量慢慢向外波及,这是经文讲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推动摇篮之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PDCA</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摘录:蒋志刚</p> <p class="ql-block">🎈 《大学》第三十七课:孝者所以事君也 </p><p class="ql-block">🎈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p><p class="ql-block">🎈 在家能够对父母尽孝道,在朝廷侍奉君主就能够尽忠;在家能够对兄弟尽悌道,在社会上对待尊长就能够礼敬;在家对孩子能尽慈道,到外面就知道如何使众 </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策划大于行动</p> <p class="ql-block">🎈 第38课~虽不中不远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p><p class="ql-block">  这个“中”,准确的音就像河南话,河南话说这件事情这样做好吗?河南人总会说中(zhǒng),我学不标准,应该准确的音是那个音。这个其实很多字都是中原音才对。所以“虽不中”,我们要念“中”,普通话来念,其实是还是会有一点差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就是引用到周成王给康叔的《康诰》,《尚书》里面的一篇,上面所说“如保赤子”,就是执政、治理国家的人,对人民要爱护。爱护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如同保护自己刚刚生下来的独生儿子一样,如保赤子,那就比自己的生命还更宝贵。这样的爱惜的心,这样的仁慈的心,这样是治理国家的人,如保赤子,用这样的心来对待民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一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去做可能还达不到。但是只要诚意正心去努力、去达到、去追求达到这种境界,虽不中亦不远矣,也不远了。曾子就打了一个很浅的比方,就譬如女子出嫁。女子要嫁人,她不可能先去学如何养儿子,再去出嫁,不可能是这样的。她结婚以后,由于母子的亲情是天性,所以她自然地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养子之道。这小孩子很小,他也不能说话,但是因为母子天性相连,所以母亲自然就可以感应到、可以感知到儿子需要什么,什么是最好的抚养他、照料他的方法,这个就是一种天性的感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高效执行的心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十九课: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p><p class="ql-block">🎈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句话的出处来自曾子的《大学》,其原文是:《康浩》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p><p class="ql-block">就我目前所能翻看到的翻译版本来说,不管是程颐、朱熹这些被公认的儒学大家,还是百度上那些“无名英雄”的词条解释,一律都将曾子的“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翻译成:从来没有人先学习如何教养孩子,然后再出嫁结婚的。</p><p class="ql-block">如果按照程颐、朱熹等人的翻译,整句原文就该翻译成:“如同保护婴儿一样,用真诚的心去追求目标,即使没有达到目的,也离目标不远了。从来没有人先学养小孩然后才嫁人的。”此等翻译真是憋屈死了曾子,这显然是断章取义,没有逻辑关系嘛。</p><p class="ql-block">曾子这句至理名言本来是可以帮助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强盛的,但遗憾的是两千多年来后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把曾子想要表达的原意给完全颠倒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重新翻看一下原文,如果按以下翻译是不是更符合逻辑关系呢?</p><p class="ql-block">(原文)《康浩》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p><p class="ql-block">(翻译)《康浩》说:“如同保护婴儿一样,用真诚的心去追求目标,即使没有达到目的,也离目标不远了。(秉持真诚的心)在没有孩子前学习如何教养孩子,然后再嫁人。(就算最终没有让孩子成龙成凤,也不会使孩子出现太大的偏差。)”</p><p class="ql-block">曾子也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了。”首先,我们生养孩子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希望孩子成才,能够光宗耀祖,就像中国人一直说的“望子成龙”。那么,在生儿育女这件事上,内在的规律到底是应该在没有孩子前就去学习孩子的成长规律,然后再去结婚生子,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我们“望子成龙”的理想呢?还是先结婚生子,等到孩子有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二者哪个更能实现我们“望子成龙”的目标呢?很显然,曾子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么浅显的道理的。因此,曾子的“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的原意难道不是在教育人们应该在还没有孩子或者是没有结婚前就要学习如何教养孩子,然后再去结婚、育子吗?</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回归初心,及时纠偏</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课:一家仁,一国兴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够兴行仁道,一个国家就能够兴起仁义之风;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够处处礼让,一个国家就会兴起人人礼让之风;在上位的君主贪婪暴戾,一国的人都会犯上作乱。治国的关键就在此处,这就是一句话能把事情败坏,一个人能使国家安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尧王、舜王以仁政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君王所发布的政令如果与他平日的好恶正好相反,那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他的话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建立闭环,主宰人生</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一课:有诸己而后求诸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单件流,消除等待的浪费!</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二课:桃之夭夭,其叶蓁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挑战高目标,突破职业天花板。高目标源于心中的高知见。理想越远大,激情越持久;使命越利他,激情越澎湃。对客户好,就是对自己好。</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三课:宜兄宜弟</p><p class="ql-block">🎈《诗》云:“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p><p class="ql-block">🎈 将身边的人和同事等,都看做是自己的亲兄弟,然后自己的格局就会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 周朝周天子因为能把各地的诸侯都视为自己的兄弟,所以各地的诸侯就能团结一致、上下齐心,江山就能稳固持久。刘备正因为桃源三结义,所以赢得关羽和张飞的忠心耿耿,所以成就了蜀国的江山和几十年的太平。</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约束理论</p><p class="ql-block">约束理论的改善五步法:</p><p class="ql-block">第一步:识别瓶颈;</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挖尽瓶颈;</p><p class="ql-block">第三步:迁就瓶颈;</p><p class="ql-block">第四步:提升瓶颈;</p><p class="ql-block">第五步:形成闭环。</p><p class="ql-block">🎈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播秋收,春天播种多少种子,秋天就会收获多少果实。</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四课:其仪不忒,正是四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云:“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长自己,成为家族的榜样,自然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学习和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成人之美易,不成人之恶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改变,就是从改变自己做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员工的管理,严厉才是更大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互砥砺,携手共进。[拥抱][拥抱][拥抱][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五课:治国在齐其家。</p><p class="ql-block">🎈《诗》云:“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能成教于国。”</p><p class="ql-block">🎈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p><p class="ql-block">🎈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p><p class="ql-block">🎈 推己及人,反求诸己。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君子无诸己,而后非诸人。</p><p class="ql-block">🎈 治国的根本还是从齐家开始。</p><p class="ql-block">🎈 没人拒绝你真诚地对他好。</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对其父母都爱不真切,怎么能对别人好呢?</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若开发了自己的诚意,就能心生万法。</p><p class="ql-block">🎈 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就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回到自己的身上找问题、想办法,问题就能有解。</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不让混乱主宰你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5S管理内容:1、整理,2、整顿,3、清扫,4、清洁,5、素养。</p><p class="ql-block">🎈 大道至简、小道至繁。从一个人的桌面都透露了一个人内心的秘密。</p><p class="ql-block">相互砥砺,携手共进。[拥抱][拥抱][拥抱][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六课:平天下在治其国</p><p class="ql-block">🎈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悖。</p><p class="ql-block">🎈 平天下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舞台更平坦一些、更平静一些、更平安一些、更平衡一些。</p><p class="ql-block">🎈 自己的人生舞台,就是自己的天下。</p><p class="ql-block">🎈 心平路就平,心宽路就宽。心平天下平,心正天下正。</p><p class="ql-block">🎈 人生也需要哲学。如何赢得他人的支持?如何服务百姓?建立自己事业的深厚的土壤,就能使自己快速成长;背道而驰,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志存高远,敢于挑战高目标。</p><p class="ql-block">🎈 战胜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定思维,人的本事就很难突破;成长性思维就能改变自己的现状,逐步提升。</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中都有都有无尽的潜能,只要自己升起熊熊的火苗,就能从不可能变成可能。</p><p class="ql-block">🎈 成长型思维的五个因素:</p><p class="ql-block">1、敢于梦想,创造一个十年后的彩色人生画卷。</p><p class="ql-block">2、抓住机会,敢闯新路,发现身边的重要机会。</p><p class="ql-block">3、创造有利的环境,有助于自己的志向高远。</p><p class="ql-block">4、负起责任,成为一个足以让他人可以托付的人。</p><p class="ql-block">5、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生活的强者,让人生更丰富和精彩。</p><p class="ql-block">🎈 相互砥砺,携手共进。[拥抱][拥抱][拥抱][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七课 潔矩之道</p><p class="ql-block">🎈 君子有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潔矩之道。违背潔矩之道,是要付出代价的。</p><p class="ql-block">🎈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顺应民众心中的渴望才是利天下的根本规律所在。</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在团队当中脱颖而出,还是让自己的事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拥有一席之地,如果以一己之力想迫使他人服从,无异于以卵击石。</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中都有都有无尽的潜能,只要自己升起熊熊的火苗,就能从不可能变成可能。</p><p class="ql-block">🎈 成长型思维的五个因素[拥抱][拥抱][拥抱][玫瑰][玫瑰][玫瑰]己欲利而利于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地利益身边的同事和消费者,那么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就不再是零和博弈的对立与对抗,而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这时我们人生舞台也将会更平坦、更开阔。</p><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成长型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 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勇气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使我们成为勇敢的人。</p><p class="ql-block">🎈 提问:是什么障碍了我们英勇的步伐?勇气到底从哪里来?如何构建我们英勇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障碍勇于行动的成长型思维的主要因素是害怕,所以很多时候表现得不敢行动:</p><p class="ql-block">1、害怕做不好;2、害怕出笑话;3、害怕担风险;4、害怕被批评;5、害怕失败。</p><p class="ql-block">🎈 害怕的原因都源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在于我们的认知。错误的认知是: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英勇无畏、所向披靡。而正确的认知是:慈固能勇,心中能感知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能感知到他人的苦于痛、能感知到他人的渴望,才能生发起真正的力量和勇气,唤醒内心的英雄本色。</p><p class="ql-block">🎈 相互砥砺,携手共进。[拥抱][拥抱][拥抱][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八课 民之所好好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积极乐观是成功者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积极乐观是成为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之一:</p><p class="ql-block">1、积极乐观的人才能给团队带来正能量;</p><p class="ql-block">2、积极乐观的人能够创造全新、更大的发展机遇;</p><p class="ql-block">3、积极乐观的人业务会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积极乐观源于看见希望,看见希望源于心明眼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消极的人失去了信心,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积极乐观的人是有层面的人:</p><p class="ql-block">1、积极乐观的人总认为天无绝人之路,对未来总是抱有希望。其认知是:只要付出多少就会回报多少,所以会去脚踏实地做事情;</p><p class="ql-block">2、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认知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付出,就会回报;因为相信,所以看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何构建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答:提升心中的认知,心明眼亮起来,不断地认知和体证有怎样的付出,就有怎样的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心明眼亮的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随着认知层面的提高,格局境界也就随之提高,就会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辉煌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互砥砺,携手共进。[拥抱][拥抱][拥抱][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九课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p><p class="ql-block">🎈 诗云:“节彼南山,危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居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p><p class="ql-block">🎈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修身的根本上来。</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一国之君、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还是一家之主,都需要极其审慎地对待自己内心深处的偏私,因为这都是为国家、组织、家庭等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p><p class="ql-block">🎈 职场课题:承担责任型的思维。</p><p class="ql-block">🎈承担责任意味着主宰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职场中的人,一般会有三种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1、隧道型思维:专注于本职工作,听天由命,等待被安排工作,失去对命运的主宰;</p><p class="ql-block">2、承担型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积极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性工作,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3、受害者型思维:总认为是组织的环境限制了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如果项目出现危机,他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这种人要么被淘汰,要么被边缘化。</p><p class="ql-block">🎈 志存高远才能主宰自己在职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承担责任的本质:承担起客户的需求和渴望,承担起客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是永无止境的。</p><p class="ql-block">🎈 如何构建承担责任的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答:构建承担责任的思维模式的路径是:找到你真正的客户,向他走近,真切地拥抱他们。</p><p class="ql-block">🎈 相互砥砺,携手共进。[拥抱][拥抱][拥抱][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大学51课: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p><p class="ql-block">🎈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p><p class="ql-block">🎈 所以君子时刻小心谨慎,最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德行啊。自己有德行,自然就会有众人来归附,众人来归附,自然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和人民,自然就能够生植万物,创造财富,有了财富自然就能够使国家财用丰足。所以,德行才是最根本的啊,财富不过是枝末而已。君主如果把外在的财富作为追求的根本,而把修养内在的道德看作是细枝末节,心理想着财富,而疏远修德,就会和民众争夺利益,这样就如同在教导民众相互抢夺利益。君主若把财富聚集起来,民心就会离散;若是把财富散在民间,民众的心就会聚集在君主周围。</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以终为始</p> <p class="ql-block">🎈 大学52课: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p><p class="ql-block">🎈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p><p class="ql-block">🎈 知而不行,亦即未知。</p><p class="ql-block">🎈 诚于己,信于人。</p><p class="ql-block">🎈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只会有延迟,但不会缺席。</p><p class="ql-block">🎈 昔日因,今日果。</p><p class="ql-block">🎈 良知之明,皎如白日,一毫恶起,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不好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自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固常而怡不为异,则莫大之患,由此生亦。</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二八法则,即关键少数法则。20%努力,收获80%成果。</p><p class="ql-block">🎈 离圆心最近的地方,能量场越强。在职场中,能量场的中心能量场越强,对于企业来说,公司的战略和客户的需求就是能量场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找到正确的方向,最正确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以他人为重,利益他人,付出努力将他人托起,终究他人也会将他托起。</p><p class="ql-block">🎈 相互砥砺,共同提高[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 《大学》53课 道善则得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诰》上说:“天命是不会固定不变的啊!”你的治国之道是善的、符合天道,则能得到天命;如果是不善的,违背天道的,就会失去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职场主题:战略思维——要事第一</p> <p class="ql-block">🎈 🎈 🎈 《大学》第54课 唯善以为宝</p><p class="ql-block">🎈 🎈 🎈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楚书》是楚国史官记事的书。宝是贵重的物。《楚书》说:“昔楚国王孙圉(yǔ )聘(访问)(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礼记·曲礼下第二》))于晋,晋大夫赵简子问他说:‘你楚国中有什么宝贝?’王孙圉对(回答)说:‘我楚国也没有什么宝,凡金玉珠石之类,皆不以为贵,只是有德的善人,能利生民,能安社稷,便以他为宝也。’”按史,当时楚有臣名观射父,能作命辞,取重于诸侯。又有臣名左史倚相,多读古书,练达典故,使主君能保先世之业,故楚国宝之(楚国以他们为宝)。夫楚之所宝,不在金玉而在善人,是能不外本而内末者矣。</p><p class="ql-block">🎈 🎈 🎈 职场主题:战略思维——万事从心出发</p> <p class="ql-block">🎈 🎈 🎈 《大学》第55课 仁亲以为宝</p><p class="ql-block">🎈 🎈 🎈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p><p class="ql-block">🎈 🎈 🎈 狐偃对流亡的重耳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珍贵的宝物,唯以亲爱仁道为宝。</p><p class="ql-block">🎈 🎈 🎈 晋国献公的丧期,秦国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p><p class="ql-block">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p><p class="ql-block">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p><p class="ql-block">🎈 🎈 🎈 职场主题:战略思维——现场有神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