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让语文课“美起来”——34团中学语文组学科融合展示课

安然

<p class="ql-block">  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都是具有人文性特点的学科,它们之间联系密切。2021年12月1日,三十四团中学语文组聚焦八年级《苏州园林》一课,在经过多次研讨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之后,李自树老师与滕壹香老师首次尝试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教学联系在一起,以双师课的形式,上了一节学科融合展示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与生活同在,要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育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育体系。从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实现综合性学习,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p> <p class="ql-block">  这节学科融合展示课上,李老师在揣摩语言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学生思考“图案画”与“美术画”有什么区别)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李老师先请美术学科滕老师讲解图案画与美术画有什么特点,“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然后李老师再进行指导:通过图案画与美术画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接着由滕老师讲解什么是艺术和技术。“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p> <p class="ql-block">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具有各种良好的思维品质等等,这些素质不是某一课程教学就能实现的,也不是按部就班分散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p> <p class="ql-block">  语文学科教学与美术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学科优势。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相符而已。语文老师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把优美的语言与美术学科知识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p> <p class="ql-block">  在这节展示课上,两位老师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精心设计了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科大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教学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如果使用得当,美术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p>

学科

语文

美术

图案画

教学

学生

融合

老师

李老师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