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离石区坪头乡南庄村村史馆,一件件老器物安祥地躺在那里,就像一个个慈祥的老人在诉说着村里曾经的历史变迁,提醒着前来参观的人们,这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村落,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新农村。</p> <p class="ql-block"> “平整的马路、漂亮的住宅、宜居的环境,现在的南庄村也是‘标配’的最美乡村,而农民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却发现少了点什么,用时髦话说是‘乡愁’,我觉得是农村的根与魂渐渐丢失了。所以,我带领大家修建了祠堂,创办了村史馆,编写了南庄村村歌……”提起南庄村,老支书雒泽祥有着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 雒泽祥从小家贫,姐弟七人中排行老三,17岁初中毕业后便跟着师傅学木匠,后来修缝纫机、开玻璃雕刻店,心灵手巧的他,脑子总是不闲着,思谋着如何能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因为从小对绘画有着特殊的偏爱,他无论是做木匠,还是开雕刻店,都能凭借着他的审美天赋和那股钻劲,把活做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 在谋生创业的过程中,雒泽祥对绘画的热爱之情也被再次点燃。担任村支书27年来,他目睹了南庄村的发展,看着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他总觉得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村里做点什么。</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年轻一代都能见证村里的发展,他又开始筹划创建了村史馆。村史馆面积不大,却存放着村里不少压箱底的“宝贝”。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五日绘制的“离山县地图”、1948年的入党志愿书、粮票等,这些看似破旧的纸张,见证了南庄村的发展,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农村妇女的织布机、农耕用的犁耙镰刀等,留存的是南庄村人的生活记忆,男耕女织的生活画面好像还历历在目,村民辛勤耕耘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而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成为一种记忆,一种文化。他讲起种田的那个年代,春拖犁耙,夏挥锄头,秋舞镰刀,冬抡铁锹,感慨万千。但很多“农三代”已经不认识农具了,所以,他只要有机会,就会走进村史馆,向年轻人描绘他当年“一手掌犁,一手挥鞭赶牛”的劳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一间村史馆,成了南庄村人的记忆馆,传承村史,延续民风。“村民们来到这里,能感受到祖辈的温度,大家用这种缅怀的方式把村风民风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前行才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 此烈士塔集木雕、泥雕于一体,出自南庄村雒泽祥之手。</p><p class="ql-block"> 雒泽祥,生于一九六零年。自幼,即对雕塑、绘画特具灵感与天赋,一十七岁,师从木匠,因当时大众之人均以务农为生,若含一技之长,可谓众人仰慕,另由其对木匠工艺之专,精益求精,仰慕之意因此更进一层,左邻互称,右舍相传,特此在乡邻村社互为熟知,取之本土方言,被称艺人而名。</p><p class="ql-block"> 而后因种种原因,虽弃木匠,但对其雕塑、绘画、设计等艺术之执着,从未言弃。雕塑、绘画之艺,未从师学,雕刻之工具,因所需而自制。工作之余、闲暇之空,精心所创系列作品,不求名利、无关财富,仅凭兴趣与内心之乐而自赏。件件作品精琢而就,内心之欢,对其足矣。穿之本象,若达唯妙唯肖、生态各异、线条流畅之状,未有敏锐观察、捕捉实物之轮廓空间,苦心提炼,何以入木三分、巧夺天工?总而言之,源于生活、基于细察。</p><p class="ql-block"> 此烈士塔源于本村红色之乡,依据实物,穿插想象,就地取材。以表对革命先烈之缅怀与纪念,特此所作。 </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多么向往外面的世界,长大后,带着憧憬走南闯北了却那心愿。总有一种感觉,催生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我爱你,今生不变……”村歌唱的是南庄村人的情感认同与共鸣,唱的是剪不断的乡愁。雒泽祥和南庄村人一道,抓住了“乡愁”的尾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