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深度游

荣秀

<p class="ql-block">北海,为北京城内的最大水域之一。以湖称海,取“海上三仙岛”之意。其水源来自颐和园的昆明湖。北海流经紫竹院、什刹海,注入本湖后,通向中南海及故宫的筒子河,然后经通惠河流注渤海,是人们最喜爱的城区游乐水域之一。</p><p class="ql-block">白玉佛供于承光殿后厦佛龛内,用整块白玉雕琢而成,高1.5米,顶冠和袈裟饰金箔,并嵌有红绿晶石。佛像肌肤洁白,色泽清润,神态颐静慈祥。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抢劫北海公园珍宝时,砍坏玉佛左臂,至今刀迹犹存。</p><p class="ql-block">团城位于北海公园内,大门东侧的南墙边。它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1179)。原本是一座独立建筑,1961年经周总理提议,把它归为北海公园的一部分。元、明、清三个朝代对它进行了维修。城中著名文物有:“玉瓮亭”(亭中安放着“渎山大玉海”)。</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1日,天气晴朗,工作室的朋友们来到北海公园慢步健身。</p> <p class="ql-block">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白塔建筑清朝时期,是一座藏式喇嘛塔。白塔的修建得到了当时皇帝的恩准,白塔上圆下方,变化多端,塔顶设有宝盖和宝顶,塔身装饰有日、月和火焰,寓意着佛法好比太阳和月亮,光芒四射,福耀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塔伫立在琼华岛的顶端,代表着整个北海公园。白塔虽然庄严肃穆,但是依旧给人强大的亲和力。站在山脚仰望整座白塔,便会产生虔诚的敬佩情怀。白塔处于琼华岛的中轴线上,是琼华岛的中心,同时也是整座北海的中心,有着“君权神授”的寓意。1679年。白塔在一次地震中毁于一旦,1680年又斥资重建。在1967年的唐山大地震中,白塔的塔顶被震塌,人们又在其中发现了两颗舍利子,证实了白塔实际上是一座舍利塔,是一座象征着神权的建筑,这也是帝王宫廷的一大特色。 在白塔的周围还修建了天王殿、七佛宝殿、意珠心镜殿等建筑,被赐名为“大圣寿万安寺”。白塔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数次地震和战火纷乱,但是由于政府的细心维护,至今仍旧保存完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多次拨巨款对其进行全面的抢修,力求以最原始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在,白塔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它已经成为了北京一座标志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素有京城最美“园中之园”之称的北海公园静心斋,经过历时三年的封闭修缮,今年已重新向游客免费开放。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今年恰逢260周年,乾隆皇帝原本赐名为镜清斋,而静心斋的名字是后来慈禧太后改的……</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抱素书屋”之名</p><p class="ql-block">  是怎么来的?</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对景观雅致的江南园林格外青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巡视江南回京后,他便诏令在“西苑三海”之一的北海仿建一座以叠石为主景,配以亭榭楼阁、一步一景的“园中之园”,以为读书之所,并赐名“镜清斋”。其“镜”者,“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则是清心寡欲,有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镜清斋中的“抱素书屋”就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赐名“抱素书屋”取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乾隆皇帝还亲笔题写了门前的对联:“地学蓬瀛尘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意思是把闹市当仙境,心灵自可远离尘俗。依泉石做伴侣,兴致就倾向雅静幽远。</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为何把这里当做读书的地方呢?据传,当时乾隆皇帝在紫禁城的书房是昭仁殿,位于乾清宫的左侧,内藏宋、金、元、明各朝善本史籍众多。后来乾隆无意中得知,明崇祯末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出紫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于是心中便生出几分忌惮,从此就很少再在这里读书了,想在皇宫之外另建一处读书之所。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回京不久的一天,巡至北海北岸,见一处宅园,便步入其中。随行的大臣告诉他,这是张岱所造宅园。张岱生于明万历年间,祖上三代皆为朝廷官员。他以多位画家所绘作品为蓝图,在此造园,园中建有“罨画轩”和“画峰室”等,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只因年久失修,略有破旧。乾隆皇帝在园中仔细查看之后,决定将此园重建,以为读书之所。镜清斋建成后,乾隆皇帝多次到这里读书和批阅奏折。后来,这里又成为太子读书之处。</p><p class="ql-block">  慈禧太后是否将镜清斋</p><p class="ql-block">  改成了静心斋?</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夺取大权,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春天,她到西苑(北海)踏青赏景,巡至镜清斋门前时,驻足许久,她越看越觉得“镜清”二字不吉利:“镜清”乃“镜中之大清”,大清国怎能如一面镜子,到头来空空如也?慈禧太后思量再三,遂将“镜清斋”改为“静心斋”。显然,这两字之差折射出的是慈禧太后忧心难静的矛盾心态,此时大清朝内忧外患,她却无可奈何,将“镜清”改为“静心”,以此聊以自慰。</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北海的九龙壁是最有特色的一座,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该壁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18条。</p><p class="ql-block">九龙壁,为五脊四坡顶,正脊上两面各有九条龙,垂脊两侧各一条,正脊两吻身上前后各一条,吞脊兽下,东西各有一块盖筒瓦,上面各有龙一条,五条脊共有龙32条。简瓦、陇陲、斗拱下面的龙砖上都各有一条龙(四周筒瓦252块,陇陲251块、龙砖82块)。如此算来,九龙壁上共计有龙635条。</p> <p class="ql-block">五龙亭位于北海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此处原是明代太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太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濠濮间</p><p class="ql-block">濠(háo)濮(pú)间位于北海公园内东岸小土山北端,是北海的园中之园之一,幽静别致,很有特色。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于此初建凝和殿。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成北海的园中之园。四面古松葱郁、遮天蔽日,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深邃。</p> <p class="ql-block">主建筑漪澜堂前为碧照楼,左为道宁斋,斋前有远帆阁,4座建筑及其连接的60间延楼,依白塔山阴作半圆形。延楼回廊外绕长达300米的汉白玉护栏,尽头各有古堡式小楼一座,东为倚晴楼,西为分凉阁,分别作为漪澜堂的入口。南跳高塔,北望沧波,有金山江天一览之胜。</p> <p class="ql-block">北海团城</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在北京故宫西北。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北海的水泊原为永定河一段故道积水而成,据50年代后在旃坊寺西街与今北海中学出土的开成三年(838)“周元长墓志铭”和会昌六年(846)“蔡氏夫人墓志铭”所记,北海一带在唐代时为幽州出都县的龙道村,辽升幽州为南京后,成为辽代帝王的郊外园囿。</p> <p class="ql-block">12月1日中午大家在满恒记团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