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芷江龙津风雨桥

金宁

<p class="ql-block">侗族特色的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芷江县城,跨越流经县城的舞水河,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建成起,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1999年初,龙津风雨桥再次动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总投资606万元,全长246.7米,宽12.3米,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在河上 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舞水河畔的侗族鼓楼,是侗乡独有的民族建筑,凡有侗寨必有鼓楼。芷江是全国6个侗族自治县之一,所以在县城建了万和鼓楼群。万和鼓楼建于2005年,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筒楼与两个对歌楼五个鼓楼组成,为全木质结构,与刚刚看过的龙津风雨桥一样,也是没有一钉一铆,全部凿榫衔接。中心芦笙鼓楼高24米,共15层;另外四座小鼓楼围在芦笙鼓楼四角,皆为7层,并由檐廊相连,围成一圈。大小鼓楼每层都呈八面,伸出弯弯翘角。</p> <p class="ql-block">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 </p> <p class="ql-block">龙津风雨桥的东端。</p> <p class="ql-block">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p> <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舞水之上。</p> <p class="ql-block">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1591)年,后因历史原因损坏,于1999年修复,共耗资606万元。该桥是风雨桥中最杰出的代表。龙津风雨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2000年12月被载入基尼斯史册。</p> <p class="ql-block">龙津风雨桥的西端。</p> <p class="ql-block">整个风雨桥与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河东侗乡吊脚楼群相互辉映。该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贯舞水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硫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屋脊等,体现出当代侗民族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楼阁观赏厅、亭、廊、柱坊、店面门牌上的条幅均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制。该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集侗乡建筑文化艺术与当代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舞水河畔的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复修龙津风雨桥,当地群众筹资600多万元,整个施工工程于1999年初全面启动,当年11月建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艺术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掌墨师竟是芷江县垅坪乡李秀清、邹小龙两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56岁的李秀清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师傅学艺,做工全凭刻有尺寸的三尺棍。</p> <p class="ql-block">县委、县政府不拘一格,大胆用人。几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号人施工,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榫头都未损坏一个。 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侗族风雨桥,它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华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雁塔大桥上的木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