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必驾318,大功告成。16天的川藏线游历走到了折返点,今天,我们踏上归途。<div><div> 西藏与外界有五条正式公路相通,其中拉萨到成都,南线是国道318,还有北线317。选择318进藏,主要是因为南线海拔起伏大,白天翻山越岭上高海拔,晚上可以住在3000米以下的城镇,这样逐渐适应,对抗高原反应效果明显。返程,仗着练出来的“功夫”,准备走一下北线317国道。这条路,大山大河不多,海拔却较高。尤其拉萨——那曲——昌都——甘孜这一段,都是3000——4000米以上,可谓行走在云端。当然,别样的风景也在云端。</div><div><br></div><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七天 拉萨——波密 (620km)</b></h3></div> 走那曲上317国道,稍微有点绕,决定先走一段回头路,拉林高速到林芝,然后波密、邦达,转向北,直接去昌都。 昨晚下雪了,今朝雪霁初晴,好兆头,预示归途顺利。 一路走来,还没有遇到过太烂的路,这一段可能是昨天下雨塌方造成的,不过,小意思,轻松通过。 鲁朗林荫大道,位于著名的鲁朗林海中。从林芝到波密,温润舒适,植被丰茂,无疑就是西藏最宜人的黄金地区。 <div> 黄昏时分赶到波密,全天行车620公里,是这次出来最长的一天。都是来时路,赶路不看景。</div><div><br></div><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八天 波密——昌都(480km)</b></h3> 早上从波密出来继续东行,想不到又碰上了磕长头的父子俩。真是缘分啊! 上次看到他们,是10月12日,从左贡到然乌的路上,今天23号,11天过去了,他们走了120来公里。一天10公里,一万米,就算5米磕一个头,那就是2000个五体投地,这是大人,孩子呢?不敢想。到拉萨可还有620公里! 马上就要过冬了,前面还有多少雪山冰河。前途漫漫,却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疲乏和烦恼。而且奇怪的是,他们居然没带任何行李!父亲拿着我们送给他们的食物招手告别,孩子含着棒棒糖,天真而又顽皮..........。只能在心里祝他们平安、顺利。 帕隆藏布江,发源于八宿县的然乌湖,自东向西,经波密、通麦等地后,水量逐渐加大,到通麦附近有易贡藏布汇入,转向南流于觉东 ,在大拐弯处注入雅鲁藏布江,此时已是奔腾咆哮的大河了。 又见然乌湖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然乌湖。 再过怒江峡谷 上业拉山 爬上七十二道拐。来时下坡,回时上坡,感觉大不一样。 在邦达镇分路向北,上214国道,今晚要赶到昌都。 暮色苍茫,疾行中感觉到路面略有坎坷,视线开始宽阔,呼吸也有些急促,这是在穿越邦达草原了。邦达草原海拔4200米左右,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分水岭——他念他翁山主脊上的一个宽阔的山间盆地,建有西藏第一、世界第二高海拔的邦达机场。 <h5></h5><h3> 晚九点多才赶到昌都,皆因白天在业拉山下碰上修路,排队等候近两小时。不怕慢,就怕站,开车与拉练走路同理。</h3><div><br></div><div><br></div><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第十九天 昌都市</b></h3></b> 正式进入317国道。海拔高、寺庙多,宗教色彩浓郁,是川藏北线317的一大特色。来到昌都,首先要参观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昂曲和扎曲两水交汇处的朱日台地上,海拔3300米,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 1444年创建。 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该寺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是西藏最大寺庙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藏东第一大寺。现任政协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是主持强巴林寺的帕巴拉活佛。 受到盛情接待,感觉十分的好。 强巴林寺的殿堂为藏式建筑风格,其措钦大殿坐东面西,两层建筑,是强巴林寺的正殿。 大殿入口处,依然是信众磕长头的地方。 进到殿内,立即被宏大的规模,绚丽的色彩所震撼。 年轻的寺管会僧人为我们详细介绍强巴林寺的悠久历史和精美建筑。措钦大殿一共分为三进,前为门厅,后为主供佛殿,中间是面积巨大,共有100根立柱的大经堂。 强巴佛,即汉地佛教的弥勒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弥勒佛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 精美的酥油花 藏传佛教博大精深,各种敬奉的神像数不胜数,类似这种密宗“修双身”的佛像就有好多尊,个中奥秘不甚了了。 寺院的西北部的赞康,即护法神殿,是整个寺院建筑最高大宏伟、占地面积最大的院落。 弥勒佛 空行母 18军后代赠送的砗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砗磲壳厚,内壳为白色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其精华部分切磨后,可作佛珠及装饰宝石。在佛教界,砗磲深受许多僧俗信众们的喜爱。 今日恰逢强巴林寺“坛城节”。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通俗地说,就是人们想象的最美好的境界,佛的家。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坛城。坛城沙画是藏传佛教中一种独特绚丽的宗教艺术。它以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谷物为材料,由数十位训练有素的喇嘛合作,历时半年,用手捻撒而成。完成的坛城色彩鲜艳,像一幅平铺的挂毯,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仪式结束后,坛城会被故意毁坏,沙子装起来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参与仪式的信徒,另一半则洒入附近的河流中,让流水带着祝福流向大海。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表达了世事无常、四大皆空的佛教教义。世间繁华,不过一掬沙。 强巴林寺是西藏驻寺僧人最多的寺庙之一,鼎盛时期达5000余人,目前有1000多人。 僧人用餐,很少看到的场景。四菜一饭,伙食不差。 措钦大殿对面就是坐北朝南的格隆扎仓,主供大威德金刚和宗喀巴师徒三尊,还有一些护法神像。 <div><br></div> 昌都古称“康”或“客木”。唐代,昌都地区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地级市。地处西藏东部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是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 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处”。原来,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初名扎曲,流至昌都,与同样发源于唐古拉山的最大支流昂曲汇合,始名澜沧江。图左方为昂曲,右方为扎曲。 扎曲,澜沧江干流。 昂曲,澜沧江支流。 合流处全景 从此称作澜沧江,滚滚向南,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世界第六长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 “澜沧江起源地”,说法不准确,起源地在青海唐古拉山,此地应为澜沧江江名起始地。 昌都的地势很像一只展翅的鹰,这就是城市的标志。 昌都夜景 <div><br></div><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天 昌都——德格 (325km)</b></h3> 离开昌都,向川藏边界的德格进发。一路高海拔,植被荒疏。 昌都至江达段要翻越两座大山,先是宗拉夷山,4481米;后是雪集拉山,4240米。 下了雪集拉山,藏东门户江达县就到了。 江达与四川省石渠、德格、白玉三县隔金沙江相望,是当年解放军全歼藏军主力,为和平解放西藏打下基础的昌都战役主攻方向。 317国道边的纪念广场。 车抵金沙江边的渡口,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 金沙江大桥有两座,上游的石拱桥是1956年在前苏联道桥专家协助下建成,桥面宽4.8米,净跨100米,高28米,荷载15吨,如今已显得老旧,难堪重负,下游的新桥目前是供车辆通行的主桥。 昌都战役我18军部队在岗托渡江时遭遇藏军顽强阻击,伤亡较大,但很快渡江成功,随后追击歼灭了大量藏军。 江水滔滔,逝者如斯,18军前辈的功勋永存。 过了金沙江,就回到了四川境内,康巴藏区的风貌依然如故,感觉宗教色彩更为浓郁了。 德格,四川省西北边陲小县,名不见经传,一般人很少听说过。全县平均海拔4235米,5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30座,称得上又高又远。 <div><br></div><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一天 德格——甘孜 (184km)</b></h3> 前面说到,德格作为一个偏僻小县,确实名不见经传,然而就是这里,却藏着一个"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德格印经院。这是中国藏传佛教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不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之首。 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1996年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 经文的印制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过程。<div> 裁切纸张。</div> 清洗经版 长本印刷 短本印刷 图画印刷 雕版修版 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多达二十七万余块,为全世界所仅有。这些印版中,有经文,有史籍,有画版,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堪称"藏文化大百科全书"。 印经院保存的唐代千手观音印版,属珍贵文物。 <p class="ql-block"> 印经院是早期壁画保存较完整的地方之一。这幅《绿度母》,为早期“门”派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印经院建在佛教萨迦派寺庙更庆寺内,其风格与藏传佛教寺院基本一致。 德格土司的官寨遗址。历史上,第12代德格土司土登泽仁决定修一座藏文印经院,以弘扬佛法,达到控制佛教,巩固家族统治的目的,印经院选址就在土司官寨旁边。土司是由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民族地区地方官,对辖区土地拥有世袭所有权,对当地农牧民拥有生杀予夺的统治权。想起父亲说过,18军筑路途经德格,他曾来此见过当时的德格土司。官寨大门两边用铁链拴着两只凶猛的猞猁,有生人进出,猞猁便扑过来,距人只差毫厘,不免吓一大跳。人世沧桑,土司的威风,如今只剩下这断墙残垣。 印经院楼顶外观 工人们刻制的六字真言印章 接下来的行程令人激动难忘——过雀儿山!无论是对于川藏公路的修建,还是对于不忘初心使命的坚守,抑或是对于这次爷爷奶奶走川藏的经历,雀儿山都是一座丰碑,是必须上的一堂课。 雀儿山,藏语意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它突兀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主峰海拔6168米,坐落在雀儿山南段,德格县境内,山势挺拔,白雪皑皑,壁立于周围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br>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8军奉命在进军西藏的同时,修筑康藏公路。雀儿山自古是康藏交通的要塞。康藏公路最初的踏勘设计,雀儿山也是必经之地,突破雀儿山,就是金沙江,西藏遥遥在望。 为了把北京和拉萨连起来,把党的温暖送到祖国的边疆,在雀儿山难以征服的天险面前,18军官兵以简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苦战半年,修通了雀儿山公路。从此,雀儿山拥有了康藏公路第一高、第一险的的名气,也树立起英勇的筑路将士不朽的丰碑。 原康藏公路雀儿山垭口,海拔5050米,这是当年公路所经过的高度,为了达到这个高度,我们的战士们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川藏公路通车的时间表定在1954年。任务紧迫,只能边勘测边施工,打通雀儿山是争取1952年川藏公路雅安—昌都段通车的关键。当年初冬,18军投入1.2万人发起雀儿山攻坚战。“住的是5000米高度,睡的是30度斜坡,气温是零下30度,开水是沸点70度,可我们的劳动热情却到了100度!”这就是忠诚,人民战士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18军53师159团3连炮班班长张福林长眠在雀儿山上的陵园内。这位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普通战士,经历过太原、秦岭、成都等一系列重大战役,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多次的优秀共产党员,没有在艰难困苦的行军中掉队,也没有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倒下,却在打通雀儿山路段施工时不幸被滚落山石砸伤牺牲,年仅26岁。 为加快工程进度,张福林认真学习先进经验,苦心琢磨,反复试验,很快创造出超过标准功效25倍的爆破成绩。繁重的任务加上恶劣的环境,使他患上高度贫血病,经常头昏眼花、呕吐反胃,但他强忍着,一声不吭,事事冲在前面。医生和首长都让他下山休息,他却坚定地说:“任务这样繁重,藏族兄弟姐妹都眼巴巴地盼着我们,我怎么能下山?怎么能当逃兵?” 1951年12月10日,在排除故障的作业中,一块松动的巨石突然坠落,砸在了张福林的右腿和腰部。当同志们赶到现场时,发现他已陷入昏迷。“指导员,我不行了,我口袋里还有四万五千块钱(旧币,约合人民币4.5元),掏去交党费吧。我对不起党,不能再为人民服务了!”卫生员拿注射器来给他注射强心剂,他竭力用手抵开,哑着嗓子说:“不要,不要!替国家节省吧!”父亲在他的通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追记共产党员张福林同志》一文中记述了张福林弥留之际最后的话。 父亲还写到,师政委在张福林烈士追悼大会上激动地说:“在为人类和平幸福战斗的道路上,从来都是这样的,一个英雄倒下了,会有更多的英雄成长起来!”“让公路从云端通到祖国边疆去!建设和平的事业是不朽的!” 1952年,张福林被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党委追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追记一等功;张福林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1953年,中央交通部和西南军区授予张福林“筑路英雄”称号;2011年,张福林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位感动西藏人物”。甘孜州、德格县政府在张福林生前战斗过的雀儿山上修建了庄严肃穆的纪念园,永远怀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 似乎真是天意,今天路过雀儿山,恰逢漫天大雪,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雀儿山!因为我与大雪,与雀儿山有缘。 1952年3月中旬,一天傍晚,父亲正在5000多米的雀儿山工地帐篷外独自散步,大雪封山已经好几个星期了,山上与外界早已断了消息。暮色中,远处匆匆走来一个人,浑身落满雪花,嘴里哈着白气,风尘仆仆地来到父亲面前,向他打听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巧就是我的父亲!那位同志从山下带来一封电报:“儿子于12月19日降生,母子平安”。我出生在张福林烈士牺牲后的第九天,父亲三个月后才得知我诞生的消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雀儿山。 雀儿山隧道2012年开工建设,2016年11月10日贯通,2017年9月26日正式通车,全长7079米,设计为双向两车道,设计速度为40千米/小时。隧道海拔高程4240米至4380米, 比康藏公路老路垭口降低750米,缩短里程20公里,节约行车时间两小时,驾车者只需要10多分钟就可穿越雀儿山。而康藏公路的修通,则是将过去成都到拉萨艰难辗转一年的时间缩短为几天,为此,2000多军人和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想借用魏巍的名句问一声:朋友,当你驾驶着自己的爱车,行驶在这平坦的柏油路上,享受着惬意假期的时候;当你一面欣赏着雪山美景,一面不经意间驶入这超长隧道,险峻关山,谈笑而过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呢?还是那句老话: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让我们记住那些无私奉献的前行者吧。 雪霁天晴,雀儿山下就是马尼干戈,一个芝麻大的小镇,却有省道217通往四川最西北角的石渠县,并进入青海玉树。 在马尼干戈吃了午饭,继续沿317国道东行,甘孜越来越近了。 远远望去,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寺庙。 <p class="ql-block">寺庙女僧人,称作觉姆,即汉地的尼姑。</p> 甘孜县位于甘孜州北部,康北地区腹心地带,境内多山,县城海拔3390米,距州府所在地康定385公里。四川两大民族自治地区,甘孜州州府不在甘孜在康定,阿坝州州府不在阿坝在马尔康,有些绕口。 1936年7月,长征中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师甘孜城。全军怒斥张国焘,欢呼北上并肩行”。甘孜会师,这是甘孜的重要历史。 抓住落日时分的光线,游览格萨尔王城。 格萨尔王城位于甘孜县城东南部,建在格萨尔史诗“霍岭大战”遗址之上,依照格萨尔的传奇一生,建成一条主道、一座王宫,绘就了一幅格萨尔生平文化的立体画卷。 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神子推巴噶瓦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惩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地区世代流传、版本繁多的格萨尔王史诗故事,2018年出版的300卷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全集》包含了370部史诗,共8000余万字,是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编排、出版《格萨尔王传》的文化工程,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完整、最全面的《格萨尔王》藏文文库。 扮一回藏族同胞 高原夕阳,纯净透亮。 登上馒头山,俯瞰甘孜城。 遥望4798米的卓达拉山,属沙鲁里山脉,山势险峻,白雪皑皑。 <div><br></div><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二天 甘孜——色达——马尔康 (398km)</b></h3> 今天要绕点路,先向北去色达,看佛学院。虽只140多公里路程,却碰上了风雪弥漫的乃龙山。乃龙山位于甘孜县东北的东谷区四通达乡境内,垭口海拔4671米。山势奇异,由观音、文殊、金刚手三座山峰和一条长寿谷组成。据说格萨尔三十员大将曾在此练兵,是康巴地区有名的神山。大雪路滑,挂上四驱,小心翼翼通过垭口。 色达五明佛学院,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四川省佛教协会主办,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洛若镇,平均海拔3900米,属藏传佛教宁玛派。 早已见过这密如蜂巢的壮观图景,今天慕名来此,依然震惊! <p class="ql-block"> 学院前身为喇荣寺五明佛学院。1880年,德绛多吉在此修建一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日追”(修行处)。上世纪80年代,宁玛派僧人晋美彭措扩建该修行点,创建小规模讲经院和禅修院各一座,时有32名学员,晋美彭措任堪布。1985年5月,形成喇荣学经点,至1993年,学经点学员增加至2千多人,经师54人。1997年,成立喇荣寺五明佛学院。</p> 2014年1月9日,学院觉姆经堂后方僧舍发生火灾,烧毁僧舍150间,后查证为电线短路引发。同年,色达县投资850万元,对佛学院进行10千伏线路改造。 2017年8月28日,挂牌成立色达五明佛学院院务委员会、喇荣寺管理委员会。色达五明佛学院以教学活动为主,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建设成为正规化、法治化现代宗教院校。4000米的高度,上万人的规模,绝对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学院。 据说“喇荣”的意思就是“到这里就想出家”。喇荣寺里的“觉姆(女性出家人)”比喇嘛还多。 <p class="ql-block"> 从色达赶往马尔康,自翁达开始,继续走317。路遇一群藏猕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三天 马尔康</b></p> 最好的风景在路上,路上的风景在云端。马尔康昌列寺,让我们加深了这一点认识。昌列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首府马尔康的昌列山上,海拔3400米,距山底梭摩河河谷的垂直高度达900米。沿着一条狭窄的盘山公路,“跃上葱茏四百旋”,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上到这座云中的佛国。<br> 昌列寺活佛祖古颜班热情地向我们敬献哈达、座谈交流、合影留念。活佛在新加坡留过学,普通话讲得极其流利,能用藏、汉、英三种语言讲经说法。 <p class="ql-block"> 昌列寺初创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著名寺院之一,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上世纪80年代在老寺院的基址上进行了重建。</p> <p class="ql-block"> 大经堂。正门有四根巨大的缕空雕刻龙抱柱,四幅巨大的四大天王壁画。经堂内所有木制装饰材料均为红木,灯饰系意大利进口,八尊金佛来自尼泊尔,房顶全部采用贴金,远远望去金碧辉煌。</p> 经堂内四根20米高的汉白玉正方形大柱,上面的雕刻精美绝伦。 祖古颜班活佛 远处正在施工的是一座图书馆,将收藏佛教典籍十万册以上。楼顶则是一座度母坐像。 如此精美的佛像和佛殿,还是第一次见到。 用整根乌木雕刻的观音像 在缅甸用白玉雕刻后运回国的卧佛像。 寺院地势开阔,环境优美,青山环峙、云雾缭绕,到此一游,如在仙境,如上天庭。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顶俯瞰马尔康城。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县级市,亦是该州州府。城区海拔低于3000米,从此,我们走出高原了。</p> 阿坝是藏族羌族自治州,高耸的碉楼,应该是羌寨的特色。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大见成效的。 胡底 ,原名胡百昌,又名胡北风,安徽舒城县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战斗在敌人要害部门,冒着生命危险,传递出大量敌人的机密情报,与李克农、钱壮飞一起被周恩来称为"龙潭三杰"。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在马尔康惨遭张国焘杀害。 柯盘天街文化旅游景区位于马尔康市松岗镇,包含松岗土司官寨遗址、2座官邸碉、37幢嘉绒民居和1座川主庙,是体验嘉绒藏族文化的理想之地。 土司官寨,亦称土司署或土司官邸,为土司管辖境内的政治中心,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卓克基、松岗位于马尔康东西两翼,两处的土司官寨各有特色,卓克基官寨还有红军遗迹,可惜暂不开放,只好参观松岗土司官寨。 作家阿来是阿坝人,其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即是以马尔康的土司官寨为原型创作的。 松岗直波古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石木结构,整体由下向上逐渐内收呈台锥形。两座碉楼相距30米,其中一座43米高的八角碉楼,半个多世纪来,已经倾斜2.3米,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 所谓“天街”,就是一条建在山脊上的老街。 <div><br></div><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四天 马尔康——雅安 (406km)</b></h3> 该回成都了,想想来时经过雅安没有停,还是该来看看。雅安是茶的故乡,"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副对联说的就是雅安蒙顶山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蒙顶山,又叫蒙山,位于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号称"天漏"的雅安市雨城区和名山区之间。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祖师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相传吴理真用这口“龙井”的水烹制“甘露”茶,味美至极。 蒙顶山茶长期作为贡茶,专供皇室饮用,而这里围起来的七株茶祖吴理真亲手栽培的仙茶,所产茶叶连皇帝也不得喝,是用来祭祖的。 <div> 雅安,四川省地级市,原为西康省省会,1955年随西康撤省并入四川,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区设市。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在14.1℃~17.9℃间,降雨多,湿度大,日照少,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有"雨城"、"天漏"之称。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雅雨”、“雅鱼”、“雅女”三绝的雅安特色。</div><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五天 雅安——成都(130km)</b></h3> 上里古镇,坐落于名山、邛崃、芦山、雅安四县(市)交接之处,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红军长征北上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这里还是不少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碑 碧峰峡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闻名遐迩,从这里走出的国宝大熊猫走遍世界,风光无限 这是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奥巴马总统夫人起名的“海归”熊猫“贝贝”。 <div><br></div><div><br></div><div> 告别熊猫,也就告别了川藏之旅。25天,翻越二十多座4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行程6000余公里,一路风尘,平安归来,古稀之年的爷爷奶奶们心满意足。下一次,还有滇藏线、青藏线、新藏线。西藏,走过一次就会上瘾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