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英中学

远望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老友聚餐,遇到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同铺的L君,扯聊起四十三年前在北厍公社超英中学就读高一的艰辛,仍是感慨万千。 </p><p class="ql-block"> 11月28日,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借助北斗导航系统,独自驾车</span>寻访超英中学旧址——北厍社区唐小村小长港(自然村),乡道虽是水泥路面,但很窄,两辆汽车相会基本是无法通过,所以,很谨慎地观察前方,确认对面无车过来,才抓紧驶去,顺利地抵达,在小长港东头一块空地旁,停了车,也无熟识之人,却凭直感就确定:这块空地就是我们当年超英中学所在!学校的那排平房不知哪年被拆?地已经被外边运来的土盖上了一层,对了,附近正在“沪苏湖”高铁施工,那层盖上的土,一定是浇涛高架桥墩时挖出运来的。(见图1)</p><p class="ql-block"> 与四十三年前低矮的平房相比,小长港的村民都住了楼房,但整个村落仍显得破旧,小河正在清淤,有几个外地民工在桥下水洼里捞着被困住的几尾小鱼,村里很冷清,没见到工厂(图2、图3)。当年村里有个远近闻名的铁匠铺,为四乡八里的农民打制铁鎝、铁锄、铁铲、犁片等农具,也能打制菜刀等日用品,但这个店铺今天了无踪迹,我根本找不到原址。后来听说,铁匠仍在该村生活,因后来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打铁生意没了,不得已关门歇业,如今,铁匠铺处被人盖了房。</p><p class="ql-block"> 1978年中考后,我们卫星中学共有8名初中毕业学生得以录取高中,录取率10%都没到,所幸,我得以升读高中。但限于当时师资、校舍等因素,北厍公社老西片的高中学生只能在超英中学就读,当时老西片有以下大队:先锋、红星、战斗、超英、北珠、新珠、卫星、富联共八个大队。</p><p class="ql-block"> 1978年9月1日,我与同学L君、X君快速步行一小时,到了超英中学报到,见到学校和老师,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学校简陋,无宿舍,只能走读。这给我们最南部三人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家到学校,如果走的是人踩熟的路(渠道埂、村行道)要经过鸭头湾、西浜、接官亭、川心港、唐阿港,再到小长港,行程十里余;如果走近一点的,到鸭头湾后穿过东城圩的水田,在接官亭港最东走过一座摇摇晃晃竹板桥,再穿过一片水田的田埂进入唐阿港,再到小长港,约九里多路(见图4)。每天走读路上耗费2小时多。开学初,天气尚热,因为怕蛇咬,我们不敢走水田埂,所以都走第一条路。学校没有食堂,只有一个大蒸桶,为学生蒸午饭,学生从家带铝饭盒和米,到校后,淘好米、放好水,把饭盒搁在大蒸桶里,学校有个老农民校工负责烧灶蒸饭。过饭的菜,大都是自带的腌咸菜,偶尔有人从家里带个咸鸭蛋,那是令人非常羡慕的事。</p><p class="ql-block"> 学校有我们一个高一班,50来人,还有一个高二班。好象还有两个初中班?我记不确切,初中学生都是附近的,我们也不熟悉。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有城里插队的知青,有本公社读过书的农村青年,他们本身也经历过1977年、1978年的两次高考,均未被录取,所以继续担任我们的高中老师,听说这些老师都各精一门,只因偏课而未能上大学,但江阴知青尤老师教的化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上课生动、到位,允许学生联想。记得有个地理老师,倒是正宗的师范大学毕业生,而且已经任教很多年,但不知何故?他的酒瘾特别大。</p><p class="ql-block"> 在这陌生而简陋的学校走读,道路又是坑坑洼洼的小路,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往返,体力损耗甚大,真是力不从心,如遇刮风下雨,更是苦不堪言,还枉谈学业?大约坚持一个多月后,我亲戚找到他在小长港的亲戚,借(租?)得一间破屋,与L君、X君三个合住在一个破大板铺就的床板上,这破屋还是临河的楼,东家在楼下养猪,楼上让我们住,屋内很脏很乱,一个旧木梯上下,记得这楼上的房间里还有一个老式旧床,借给一个高二班的学生睡,我常想,宁愿睡地铺也不睡这旧床,这旧床上肯定死过人,甚至不止死过一个,那时,去世老人一般均在家断气的。我们从家带去被子、油灯等物,总算住了下来,在四个年轻学生的温暖下,这破旧杂乱的小屋倒是有些生机,有时,还有借宿于别处的同学前来聊天。1979年1月的一天,冷空气突至,河面上结起了厚实的冰面,那天傍晚,我们在学校吃过蒸饭,回那旧屋时,知道今晚难捱,在小河边拣到一个破铁锅,从老师办公室的窗户里捞得几张报纸,想拣点枯树枝之类烤暖,那个时候农民生活艰辛,村里的枯树枝早被拣得干干净净。晚上,寒风呼啸,我们悄悄地用砖填好破铁锅,再在破锅里引燃报纸取暖,报纸不经烧,到楼下猪圈边拔些稻柴续火,怕引起火灾,所以也不敢大把添柴,屋内烟雾缭绕,不久房东过来干预:不要烧了,要弄开火来的。我们赶紧点头称是,再也不敢续柴,等火熄后,三人紧挨着睡去。第二天早上,砸开河埠前的冰层,舀河水洗漱,数天如此,那次寒流,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读完第一学期,学校评选“三好生”,说是评,其实根本没评,都是老师定的,我们原卫星中学的8人,就我获得三好生的奖状(毫无奖品),我并不得意,我得以获奖,大约是我的成绩还可以,但获得三好生的其他同学,比我同铺的L君、X君成绩并不优秀,天知道老师们怎么定的。</p><p class="ql-block"> 高一第二学期起,我借读去了黎里中学,从此,告别了超英中学。我们这届高二起,超英中学停办高中部,学生全部併入北厍中学。</p><p class="ql-block"> 超英中学,因学校地址在超英大队而得名。超英大队,成名于那个志向高远的年代,要让大队社员的经济生活水平超过英国。如今,小长港仍然在寒风中萧瑟,离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尚有距离,村民已经忘记前辈曾想赶超英国的豪迈。</p> <p class="ql-block">图1,超英中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图2,小长港今貌。</p> <p class="ql-block">图3,小长港今貌。</p> <p class="ql-block">图4,我们走读的路线。红色“近”路,要经过大量水田埂,红点处,有接官亭八宝荡小竹桥。</p> <p class="ql-block">图5,我们窝居的破楼址,如今,种了一棵香樟树。</p> <p class="ql-block">图6,小长港村东,正在施工的高铁高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