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i>——诗词韵律初级教程</i></b></p> <p class="ql-block"> 偶尔看到文友在交流群里投稿诗篇,版主说:“要是不会写诗的话至少也得投点打油诗,顺口溜什么的就不要投了。”版主这么说,被点到的人感觉很没面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诗,什么是打油诗呢?凭什么你写4句28个字是诗,我写4句28个字就被叫做打油诗。凭什么你写几个句段是现代诗,我写几个句段是顺口溜。要明白这些就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打油诗,我们先看下这首中国名气最大的打油诗:</p><p class="ql-block"> <u>雪诗</u></p><p class="ql-block"> <u>唐·张孜</u></p><p class="ql-block"> <u>江上一笼统,</u></p><p class="ql-block"> <u>井上黑窟窿,</u></p><p class="ql-block"> <u>黄狗身上白,</u></p><p class="ql-block"> <u>白狗身上肿。</u></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孜写的打油诗,他一生就喜欢写打油诗,而且这篇打油诗可谓是千古流芳。虽然说极少数打油诗比较有名,但是作为诗词爱好者都希望自己能写一首诗,而不是能写一首打油诗,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诗和打油诗的区别。现代诗体裁比较自由,跟顺口溜相比除了内涵多一些,对外行来讲的确找不到一些明了可见的硬指标,当然我不是说现代诗没底蕴,相反在这个时代,现代诗才是诗的未来,创作古体诗的确已经过时了。但是古诗有古诗的味,古体诗和打油诗的区别在于古诗除了有涵义以外,还有一个硬指标就是韵律,确切的说应该叫做平仄韵。也许大家觉得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也上了那么多年学,怎么没听说过平仄韵,你说对了,所有的课本都没讲过古诗的平仄韵,如果有幸的话,有一些有余业爱好的老师会给你提一下,但是不会详解,因为不是考试内容。平仄韵听起来比较别扭,但是网上有一个比较通俗的称呼,叫做马蹄韵。一般来说,你写的诗只要有了符合规则的马蹄韵,不管好坏都会被认为是正规格律诗了。</p> <p class="ql-block"> <b>一、什么是马蹄韵?</b></p><p class="ql-block"> 要了解马蹄韵,还是先从马蹄声说起。现代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大家出行都乘汽车,但就在几十年前,小马车一度曾经是城乡交通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听着马蹄子“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声音,简直让人入迷,有时候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如果把这种韵律节奏带到诗词对联中,那么诗词对联就有了漂亮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就是这样有节奏的诗才实现了“李杜诗篇万口传”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诗词早在晋朝就出现了明显的平仄韵,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中,进一步阐述了沈约的声律理论。他说【宫商响高 ,徽羽低下……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这里“宫商”和“徽羽”是中国古乐谱,完整的古乐谱是“宫商角徽羽”和现代简谱“12345(刀来米发索)”相对应,大概意思就是说:“如果现在音律比较低的时候就要把下面的音律拔高,如现在音律比较高的时候就要把下面的音律压低……这样整个声响高低错落,声音听起来每两个发音一个声段。”这些声律在唐诗中形成完善的双响平仄规律,但是在整个诗词发达的唐宋时期,都没有人对诗词平仄韵律做过整理,诗人们都是天才,能够心领神会。直到清代,康熙进士车万育所著的儿童启蒙读物《声律启蒙》才对平仄韵做了一些归纳。现代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系统的诗词对联格律,并撰写了专著《对联格律》。</p><p class="ql-block"> 马蹄韵的基本要义就是所有诗词对联都要按照马蹄规则“高高低低高高低低”这样两两相间中截取一段,这样才算符合声乐规律,这样写的诗才能称为格律诗。</p> <p class="ql-block"> <b>二、韵高韵低怎么定?</b></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和韵律规则从唐宋走到现代有上千年历史,而古汉语发音从汉唐到现代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例如汉唐时期语言中还普遍存在的颤音,就是象俄罗斯或者西部少民发出的那种脖子里颤动的喉音,到宋代以后基本被去除了,从宋清语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古声调分为上声、去声和入声,对这些发声的解释各专业人士稍有不同,我们只需做简单了解就可以了,不必深究。就是上声属于高声,在诗词对联中标识为平声,去声是低声,在诗词对联中标识为仄声。入声据说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这个声调了,但是也归在仄声里,这样,诗词里的高高低低的马蹄韵就被标识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 那么,说了半天都我们一直在古汉语中兜圈子,因为现代人的发音很难再回到古音上去,所以大家还是没弄清楚现代汉语平仄怎么确定。是的,我前面说的就是为大家理解平仄韵的起源以及它们和诗词对联的关系作的铺垫,我们现代人要学韵律只能以现代汉语为基础,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现代汉语的平仄韵。</p> <p class="ql-block"> <b>三、现代汉语中的平仄规律</b></p><p class="ql-block"> 如果喜欢学习平仄的话,记住这一节就可以了。现代汉语中发音有五个声调,即:阴平(1声)阳平(2声)上声(3声)去声(4声)和轻声,为了和现代人的知识相匹配,我就以1声、2声、3声、4声、轻声来叙述。</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规则,即:<b>1、2声和轻声为平韵,3、4声为仄韵。</b>记住这个就明白现代汉语的平仄了。你也许觉得这是不是太简单了,的确就是这么简单,对于初学都,记住这一段就可以掌握了现代汉语平仄韵。</p><p class="ql-block"> 这样,人们习惯把这种两平两仄的规律称为诗词对联格律,诗词格律比对联格律要求要低一些,但是基本相通。然而实际操作中大家会发现,很多古诗词和对联都不完全符合这种两平两仄的规律,这是因为除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发音不完全一致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平仄的变通规律。就是全部用两平两仄汉字写诗文的话,很多不符合平仄韵的好词好句都不能使用,导致好诗文被格律限制掉了,于是就要求进行一些变通。大家会发现,在实际阅读中,两个韵字只要后字踩到平仄韵上也很有节奏感,这就产生了马蹄韵的第二个规则。</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规则,即:<b>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b></p><p class="ql-block"> 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很多诗词对联的首字并不都遵守严格的马蹄韵,原因是在创作古诗词时格律太严会造成出句困难,这样写诗的作者就非常需求第二条规则。第二条规则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句的奇数(第1、3、5个字)可以不分平仄,偶数(第2、4、6个字)必须严格遵守平仄律,在诗词对联平仄韵解析中,不论平仄韵的我们称为“中”,分平仄的就叫做“平”和“仄”,有了这个不论,创作诗词对联就容易多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日常见的春联意境虽然很好,但大多并不符合格律,部分古联才更符合马蹄韵。我举个我们在小店上最常见的符合格律的好联为例:</p><p class="ql-block"> <u>生意兴隆通四海</u></p><p class="ql-block"> <u>财源茂盛达三江</u></p><p class="ql-block"> 平仄韵解析:</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中仄仄</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中平平</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是一个诗词对联的初学者,只要记住第三节的两个规则就可以进行学习锻炼了,尤其是对联比较简单,就上下两句,弄懂了对联会成为学习其他古诗词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b>四、现代诗词对联中常用的古韵介绍</b></p><p class="ql-block"> 在对联中,平韵对仄韵,仄韵对平韵是基本要求,因此用上平韵和仄韵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使用平韵的汉字要比使用仄韵的汉字多得多,这就造成了在对句的时候让人感觉在找平韵汉字的时候相对容易,有时候在找仄韵汉字的时候非常困难,不得不使用生僻字,但是如果生僻字用多了,大家又读不懂的尴尬境地。专家研究表明,古汉语中仄韵字虽然也不到汉字的一半,但明显多于现代汉语,所以古人在对对联的时候比现代人要更方便。对于普通网友,只要能够掌握汉语拼音就能够区分汉字的平仄韵了,但是对于要在诗词对联上更上一层楼的网友来说,如果要让自己的对联水平更进一步的话,就需要有更多仄韵字来补充,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这需要初步了解今天韵律和古韵律有什么不同,还好网上已经有现成的《今平古仄字表》可供网友查询,“今平古仄”的意思就是说现代汉语中是平韵的汉字在古汉语里是仄韵的,这就让很多我们认为是平韵的汉字成为仄韵汉字,这些汉字中有一部分非常常见,使用概率也很大,比如:白,菊,穷,八,七,鸭,杂等,这就让汉字平仄韵更加平衡。那么引入了《今平古仄字表》以后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仄韵汉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仄韵汉字不足的问题,但是在使用《今平古仄字表》时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说,假如一个对联初学者找不到恰当的仄韵汉字来对对联时,可以在网上查询一下《今平古仄字表》找一些非常常用的今平古仄汉字来填补,但是大部分网友都不能清楚地区分今平古仄汉字,因此我们很容易把古韵里原本是仄韵的汉字用到平韵里面,这样就不合古韵律了,如果要完全正确使用《今平古仄字表》的汉字就得把它背下来,不过这个表比较长,可不容易背。我的想法是,根据网上业余爱好者的使用经验,平时大家都不太懂,也没几个人记得《今平古仄字表》的全部内容,因此,我们只在仄韵对不上时去查一下这个表以补充仄韵汉字,平时时候因为记不住而把古代是仄韵的用作平韵时我们认为这种用法是对的,不再死套《今平古仄字表》平仄。就是对于这个表,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利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我们不受它的羁绊,这就是活学活用。当然我们了解了《今平古仄字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有一个《今仄古平字表》,在现代汉语仄韵不足条件下,这个表主要用于判断古诗词的韵律,我们只要知道还存在这么个东西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b> 五、现代人学古诗词的押韵规则</b></p><p class="ql-block"> 诗词里的平仄韵要求和对联没有什么不同,有时可以稍微放宽,但是碰上较真的网友他会不断的指出别人的“出律”(出律就是不符合对联的平仄韵律),这个只要自己知道出律了就可以,不必较真,前提是自己一定要知道已经出律了,特别有好句,不要因为一个“不出律”硬生生把好句改成坏句。</p><p class="ql-block"> 除了平仄韵以个,诗词和对联还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诗词很多句需要押韵(押韵就是让诗词句的最末一个字韵母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对联是没有这个需求的。对于押韵,现在诗词爱好者一般都用三种韵律: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有些文友会简称“新韵”)。</p> <p class="ql-block"> <i>1.平水韵</i></p><p class="ql-block"> 使用我们现代汉语押韵很直观,直接看汉语拼音的韵母相同就押上韵了,但是古时候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押韵呢,这就有了其他一些表,还好这些表网上都很容易查到,而且都是免费的,在学习古诗时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平水韵》(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平水韵规则是从古诗,特别是唐诗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很多人非常推崇平水韵,因为在他们眼里平水韵才“正宗”。但是平水韵是按古音总结出来的,由于古音和现代音区别非常大,导致很多现代不押韵的在平水韵里被认为押韵,而更多明显押韵的汉字在平水韵里被认为不押韵,这给学诗人带来了很大麻烦,对平水韵的吐槽声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例如:知,专和伊都在韵脚“五支”里面,被认为是压韵的,如果说这个押韵偶尔有一句不太上是可以容忍的话,那么“一东”“二冬”在现代汉语里韵母是完全同的,但是平水韵里竟然是两个韵,这就让人受不了了,现代人认为古诗词之所以衰落是因为限制太多,而这种完全可以压押的汉字被人为划分成不押韵对古诗无疑是雪上加霜。当然,这个时代要古诗词重新兴起可能性不大,但是作为诗词爱好者都会看到这些问题,一些固执的古诗版主组织比赛时就死磕要求使用平水韵,因此如果你喜欢参加比赛,写诗时就把平水韵表拿出来照着找韵脚,当然要是能够背诵更好,但是如果你不喜欢太受羁束就别在意,但应该知道有“平水韵”这么个东西。</p> <p class="ql-block"> <i>2.词林正韵</i></p><p class="ql-block"> 《词林正韵》是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代的戈载。词林正韵的韵脚源自平水韵,主要是把多个平水韵认为不押韵的韵部合并为同一韵部,比如:“一东”、“二冬”通用,“三江”、“七阳”能用,这就大大缓解了平水韵那些不合理的韵部划分,拓展了韵脚的宽度,让押韵变得更容易。由于这个韵的称呼是词林正韵,因此主要用于填词(网上很多文友把写词称为“填词”)时的韵脚使用,因此这个韵脚多用于填词,你可以用于写诗,但不能用这个韵脚去解读唐诗。</p> <p class="ql-block"> <i>3.中华新韵</i></p><p class="ql-block">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影响古诗词发展的几大限制因素:一是字数少,大多数古诗都用“五言”或者“七言”,通共就那么几个字,可能出现的排列组合方式有限;二是押韵韵脚有限,有进不得不用一些生僻字来押韵,增加了解读难度;三是平仄韵要求进一步压缩了古诗词的创作空间,让创作变得更加困难。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古诗词的根本问题,第二、三个问题加重了第一个问题的缺陷。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现代诗并走红,就是因为现代诗从根本上解决了古体诗的以上缺陷,而中华新韵的韵脚更加宽泛,也使现代诗受到的限制更少,创作更加容易。</p><p class="ql-block"> 中华新韵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也被很多文友吐槽,其中几大槽点是:一是韵太广,比如“八寒”的安和愿,“二波”的波和车感觉押不上韵;二是前鼻和后鼻韵母分开押,很多人分不清前鼻后鼻韵母,读起来差不多,但是被新韵认为不能押韵,这也引起很多文友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整体来说中华新韵大大缓解了古诗词押韵困难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得到古诗词爱好者的认可,而且古诗词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压押问题,而是一个时代产物,仅仅使用新韵来解决古诗词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中华新韵目前的运用主要还是在现代诗里。</p> <p class="ql-block"> <b>六、联律实用的其他规则</b></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诗词对联使用的大规则,而在实用中,尤其是韵律要求比较高的对联中又出现了一些忌讳,这些忌讳在诗词里也少有出现,因此可见这个问题在诗词对联的创作要求上还是相通的,只是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求有宽有严。要是你在网上跟其他网友学对联,那么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两个字应当是“出律”,初学时有人说你出律,你还不大明白出律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你的平仄韵不对,时间久了才能感到被人评价出律是一种批评。在一些爱好者眼里,对联除了要符合马蹄韵以外,至少还有以下需要记住的忌讳:三平(仄)尾,犯孤平(仄),合掌。</p> <p class="ql-block"><i> 1.三平(仄)尾。</i></p><p class="ql-block"> 那么,除了出律以外,还有一些句子自己觉得符合联律规则也会被人批评,就是句尾“三平(仄)尾”。</p><p class="ql-block"> 三平(仄)尾:对联或者诗句收尾时可以是平平仄、仄仄平,或者平仄仄、仄平平,也可以是平仄平,仄平仄,但不能出现平平平或者仄仄仄,这叫三平(仄)尾。</p><p class="ql-block"> 比如以前面举的对联例子来说:</p><p class="ql-block"> <u>生意兴隆通四海</u></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中仄仄</p><p class="ql-block"> <u>财源茂盛达三江</u></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中平平</p><p class="ql-block"> 这个对联完全符合联律要求,但是后句句末出现了“三平尾”,可以说把这个好联全毁了,财源茂盛达三江的“达三江”符合中平平的联律规则,但是犯了句尾三连平的忌,要知道这可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联,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后来我查了《今平古仄表》才知道,原来这个“达”字在古韵里面是仄韵,所以这个古老的对联是没有犯忌的,依然是最规整的好联。</p> <p class="ql-block"> 2.犯孤平(仄)</p><p class="ql-block"> 犯孤平(仄):诗词或者对联的对句中每五个字中只有一个平韵或者仄韵叫做犯孤平(仄)。</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对句全部对上了,很网友又来找你的缺点了,他说你“犯孤平(仄)”。出现五个字中只一个字是平韵或者仄韵情况时,虽然因为这个字位置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正好和上下联对上了,但因为平韵太多而被认为犯了忌讳。孤仄:就是仄韵太多,和孤平恰好相反。</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再举个实例说明一下,有名的古诗《黄鹤楼》,这首诗被认为是七律第一诗,如果严格按照平仄韵衡量问题却很多,比如:</p><p class="ql-block"> <u>黄鹤一去不复返,</u></p><p class="ql-block"> <u>白云千载空悠悠。</u></p><p class="ql-block"> “黄鹤一去不复返”(注意,一字在诗词里可平可仄)从鹤起五仄一平,已经远超四仄一平的犯孤平忌讳,而且连续两句犯忌,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但是为什么这个诗依然会被认为是七律第一首呢,这可能的原因就是两个:第一,古音和现代音发音不同,有可能当时这些字不一定都是仄韵的。第二,诗词主要讲究词不害意,由于古诗词都是可以唱的,歌唱中平韵多可以表现一种高昂的气势,仄韵多可以表现一种失落的氛围。本诗正好表现的就是诗人在考试失意后一种失落的后气氛,正好和诗意相通,所以我认为后者可能更符合诗人要求的意境,因此还是有很多人强调不要太过于强调平仄韵和一些联律规则,把好句弄没了。但是万事都有两面性,如果完全不考虑联律规则,那么诗词又变得跟打油诗一样没有韵味,所以我们只能二者兼顾并调和。</p> <p class="ql-block"> <i>3.合掌。</i></p><p class="ql-block"> 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对于诗词对联来说,本来字就不多。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更加没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合掌的:</p><p class="ql-block"> <u>长空展翅,</u></p><p class="ql-block"> <u>广宇翔云。</u></p><p class="ql-block">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情况,相对地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p><p class="ql-block"> <u>神州滋雨露,</u></p><p class="ql-block"> <u>赤县灿春花。</u></p><p class="ql-block">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当避免。但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略,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也有同一联内出现意思重复者,虽然不是出现在上下联中,也是一种合掌,因此也应当避免。</p> <p class="ql-block"><i> 4. 三平(仄)尾和犯孤平(仄)的区别</i></p><p class="ql-block"> 三平(仄)尾是在对联的尾部出来三个连着的平韵或者仄韵;犯孤平(仄)是在句子开头或者中间部分出现每五个字中只有一个平(仄)韵。二者的不同点有:</p><p class="ql-block"> 一是位置不同。三平(仄)尾出现的位置必须在句尾,犯孤平(仄)可以包括句尾,但不限于句尾。</p><p class="ql-block"> 二是形式不同。犯孤平只要任意位置的五个连着的字中四个都是仄韵,任意位置只有一个平韵就是犯孤平,反之就是犯孤仄,三平(仄)尾则只有两种形势,既尾句三连平和尾句三连仄。</p><p class="ql-block"> 三是严重程度不同。三平(仄)尾是诗词对联的大忌,绝对不能犯,犯孤平(仄)只是说这样的句式不太好,特殊情况下偶尔可以用,特别是在诗词里表示特殊的情感时更是如此。因为连续的平韵多用于表现高亢的和愉快的氛围,连续的仄韵则恰恰相反,多表现失落的和悲哀的情感,因此可以用孤平句代表情绪低落。</p> <p class="ql-block"> 5<i>.救句</i></p><p class="ql-block"> 所谓救句就是一个对联或者诗词对偶句中出现有违规则的地方,我们在不违反规则的条件下对句子进行修改,我只简单举个例子,下面的对联是我自己写的,虽然不行也勉强看下吧,主要是知道意思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u>秋絮轻飞一陌雪</u></p><p class="ql-block"> <u>晚霞醉染满山红</u></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平仄仄(注意一字可平可仄)</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仄平平(两句的倒数第三个字不能是“中”,前面说过被三平(仄)尾限制了。</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对联可以说都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第二联从开头到漫字一共五个字,有四个仄韵一个平韵,这就是“犯孤平”了,这个句子对得比较工整,要是放弃了又舍不得,于是就有了救句这个要求。那么我们可以修改的两个字是标识为中的两个,一个是“晚”字,一个是“醉”字,这两个字任意改一个为平韵都能打破四平一仄的格局,这里我选择改“晚”字,原因是这个是一个副词,意思是“晚上的霞光”,只要改成别的什么霞光,是平韵的,那么这个对联就不再“犯孤平”了,由于朝霞也是红色的,所以我改成朝霞,这样,这个对联就成了:</p><p class="ql-block"> <u>秋絮轻飞一陌雪</u></p><p class="ql-block"> <u>朝霞醉染满山红</u></p><p class="ql-block"> 这样,从朝到满5个字中有2个平韵,这个对联就不再犯孤平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联律规则经过变化以后会变得非常复杂,不适合初学者深入学习,所以我对平仄韵变化就说这么多,要深入研究更多内容,各位爱好者可以一边练习一边在网上找资料学。</p><p class="ql-block">去</p> <p class="ql-block"> <b>七、马蹄韵的断句规则</b></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时所见的诗句和对联大部分都是七言(七个字叫七言,其他的以此类推)和五言的,但四言诗也是有的,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和《诗经》里的《无衣》,六言诗除了《诗经》里的以外,其他有名的不多,而在宋词的句段中,从二言到八言都比较常见,所以如果熟知宋词的话,你得知道平仄韵规则。</p> <p class="ql-block"><i> 1.常见的断句规则。</i></p><p class="ql-block"> 由于马蹄声是无限两两相交的,而诗词对联实际运用是有字数限制的,所以我们把诗词中只截取其中一部分叫做断句,以七言诗为例,我们想象从无限的平平仄仄中截取其中的七个:</p><p class="ql-block"> <u>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u></p><p class="ql-block"> 只要我们掌握了断句规则就能更好的掌握诗词对联的平仄韵,下面是网上一些诗词上联(又称为上阙)的断句规则,很多地方把一个字称为“句”,这里我为了和上文呼应,依然称为“言”。</p><p class="ql-block"> 每边一言:<u>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两言:<u>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三言:<u>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四言:<u>仄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五言:<u>仄仄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六言:<u>平仄仄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七言:<u>平平仄仄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八言:<u>仄平平仄仄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加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后,尾部两个字不要标识“不论”,以免出现三平尾或者三仄尾。</p><p class="ql-block"> 每边一言:<u>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两言:<u>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三言:<u>中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四言:<u>中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五言:<u>中仄中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六言:<u>中仄中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七言:<u>中平中仄中平仄</u></p><p class="ql-block"> 每边八言:<u>中平中仄中平平仄</u></p><p class="ql-block"> 下联(又称为下阙)的运用方式正好和上联相反,这里就不单独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i> 2.断句方式的变通</i></p><p class="ql-block"> 断句的变能开始变得复杂,由于五言以上句子变通的情况都有,而且在一些宋词里,比如四言句,平仄都固定死了,不允许“一三五”不论,所以这些变化以后的句子只能根据诗词的本身要求来填平仄韵,而不是机械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由于很多词特殊的平仄韵要求,在写词的时候都要一个个按平仄去找字来“填”进去,而且要符合诗词的意思,所以有文友把写词叫做填词。</p><p class="ql-block"> 前面我们举例说明了“平平”开头,“平仄”结尾的七言句的平仄,但是随着截取位置不同出现的七言句平仄也不一样,而且这种句子在诗词对联里也是合律的,我们举个例子:</p><p class="ql-block"> <u>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u></p><p class="ql-block"> 这样截取的七言诗联经过“一三五”不论的变化后又在为:</p><p class="ql-block"> <u>中平中仄仄平平</u></p><p class="ql-block"> 按规则,倒数第三个也可以改为中,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结尾已经有两个平了,倒数第三个如果改为中就有可能出现三平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倒数第三个只能是仄而不能是中。</p> <p class="ql-block"><b> 八、平仄韵的实用分析</b></p><p class="ql-block"> 这些要求分开看就是一套一套的,似乎没有什么复杂的,但是一旦在具体诗词中时,会表现得比较复杂,现在以我们最常见的7言律诗为例我举个例子,古时候以格律见长的杜甫的诗《登高》为例:</p><p class="ql-block"> <u>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u></p><p class="ql-block"> <u>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u></p><p class="ql-block"> <u>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u></p><p class="ql-block"> <u>艰难苦恨繁霜鬓,僚倒新停祝酒杯。</u></p><p class="ql-block"> 全篇格律为</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中平平。</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平平。</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看疾、白、独几个字出律,但是去查《今平古仄表》发现这几个字都在里面,就是说古时候这几个字都是仄韵的,整首诗格律非常工整,我们说杜甫的诗格律严谨,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看一首李白的《静夜思》:</p><p class="ql-block"> <u>床前明月光,</u></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平</p><p class="ql-block"> <u>疑是地上霜。</u></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平,</p><p class="ql-block"> <u>举头望明月,</u></p><p class="ql-block"> 中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 <u>低头思故乡。</u></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平</p><p class="ql-block"> 这首李白最有名的古诗,单纯从格律分析,有“是”、第一个“头”、“望”出律,而且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都犯孤平,几乎没有什么格律可言,但这诗却深为人们喜爱,因为这诗应该是李白出门在外思念家乡时即兴写的一首思乡诗,感情非常真挚,没有一点做作痕迹。</p><p class="ql-block"> 但是李白的其他诗是很有格律的,比如《望庐山瀑布》(看古平),《夜宿山寺》都有工整的格律。</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诗词的情感也非常重要,格律也很重要,那么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是个诗词爱好者,你可以让你的诗词偶尔出律,但你一定要知道是哪里出律了,只是为了好句容忍偶尔出律。</p> <p class="ql-block"><b> 九、格律诗初解</b></p><p class="ql-block"> 从唐朝中早期开始,唐诗就形成了以格律诗为主流的诗风,主要以七言诗和五言诗为主,以七言诗为例,律诗的格律形式很多,我取一种标准格律:</p><p class="ql-block">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p><p class="ql-block"> 唐·韩愈</p><p class="ql-block"> <u>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押韵)</u></p><p class="ql-block"> <u>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对偶)</u></p><p class="ql-block"> <u>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对偶)</u></p><p class="ql-block"> <u>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不韵不偶)</u></p><p class="ql-block"> 其格律解析为:</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中仄仄,</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中平仄,</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p><p class="ql-block"> 中仄中平中仄仄,</p><p class="ql-block">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 这种格律的特点是一二句入韵但不对偶,三四句不入韵要求对偶,五六句不入韵要求对偶,七八句不对偶,但尾句入韵,就是第一联押韵,第二第三联对偶,第四联不韵不偶。</p><p class="ql-block"> 从律诗中截取四句就是绝句:</p><p class="ql-block">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p><p class="ql-block"> 唐·杜甫</p><p class="ql-block">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押韵)</p><p class="ql-block">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偶)</p><p class="ql-block"> 这首绝句截取了前面律诗的前四句的格律,对偶要求也相同,律诗的前半部分,先韵后偶。</p><p class="ql-block"> <u>绝句</u></p><p class="ql-block"> <u>唐·杜甫</u></p><p class="ql-block"> <u>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u></p><p class="ql-block"> <u>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偶)</u></p><p class="ql-block"> 这首绝句截取了前面律诗的中四句的格律,对偶要求也相同,两联对偶。</p><p class="ql-block"> <u>江南逢李龟年</u></p><p class="ql-block"> <u>唐•杜甫</u></p><p class="ql-block"> <u>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对偶)</u></p><p class="ql-block"> <u>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韵不偶)</u></p><p class="ql-block"> 这首绝句截取了前面律诗的后四句的格律,对偶要求也相同,第一联对偶,第二联不韵不偶。</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一段得来的,以此类推五言诗的情况也一样。</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要说明的是我现在例举的律诗平仄韵只是很多平仄韵中的一种,如果把多种平仄韵加以分析情况会更加复杂,但是变化形式也是大同小异,只要多看就会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b> 十、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从平仄韵到诗词对联的应用和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复杂的东西都是从简单的来的,要学习这些知道只要认真学习第三节,背诵“1、2声和轻声为平韵,3、4声为仄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两个规则就可以找材料锻炼诗词对联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也要说明一下,这些内容是我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加上查阅一些材料得出的,有的地方可能不完全对,但我可以肯定这种情况不会太多,如有诗词对联界大师发现错误,请多包函并加以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