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像说起

冯春明

<p class="ql-block">  昨天与沂南慈善总会刘会长一起吃饭,谈及慈善总会给各个学校立像的活动时,感慨颇多。</p><p class="ql-block"> 今年,刘会长他们通过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与那些热心于社会事业的企业家们一起,在学校里搞的这个“立像”活动,的确让人感动。他们立的像,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中国人称之为圣人的孔子。</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给孔子立像,这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它之所以让人感动,在于刘会长他们的慈心善念,在于他们着眼于未来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我们这个世界一直打打杀杀。自然,咱们中国也不例外。我们现在这个所谓多民族的国家,古时候,有好多个民族都是很具侵略性的民族。但是,自从他们融入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圈”后,都慢慢的变得安稳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他的继承者孟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十分了的!因为,历史的长路上,它不温不火的让那些个桀骜不驯的人们,慢慢的平稳安顿了下来。而今,整个世界缺少的正是这些。</p><p class="ql-block"> 这个方面,我们国家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在世界各地办了不少“孔子学院”,但是体量不大,声音太小。因而,好多看起来足够文明了的国家还是野性不改。咱们中国自古以来“不具侵略性”,这点是公认的。这正源自于咱们的儒家文化。“中庸之道”、“仁者爱人”,决定了我们寄希望于“克己复礼”;寄希望于大家一起过个安稳日子。其实,这点尤为重要。否则,这个世界再怎么“民主”,再怎么“自由”,也改变不了那种“你争我夺,打打杀杀”的局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到家,儒家的“中庸之道”、“仁者爱人”,就是让人们祛除骨子里的那种野性,大家好共同一起努力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我想,就“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这点而言,这种理念永远不会过时。目前来看,世界上真的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儒家文化这么包容,这么理性,这么仁爱,这么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了。</span></p> <p class="ql-block">  世界如此之大,它已经给予人类足够的生存空间了。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能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才是大道。刘会长他们的立像活动,其深远意义正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发展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它的前方都是正向的。基于儒家文化“中庸”、“和谐”和它的“仁者爱人”的正念,儒家文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它就像它过去的历史那样,逐渐的能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民族,更多的人民和谐相处。甚或可以说,儒家文化必将引领整个人类的走向。</p><p class="ql-block"> 过往,有人把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作为批判的对象,认为它“限制自由,压抑人性。”当然,这与过往统治者对这八个字的歪曲和利用有关,也是人们对于孔子内在出发点的误读。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学者,一个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人,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那是一种基于“责任意识”、具有“责任伦理”的呼唤。他告诉人们:君要做好君的事情,臣要做好臣的事情,父亲要做好父亲的事情,儿子要做好儿子的事情。这种“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谋其事”,“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的理念,与现代理念也是相互吻合的。另外,所谓“三纲五常”那是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来的,这与孔子无关。而与孔子一起被人们称为“孔孟之道”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他在《孟子-尽心下》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除孟子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儒家人物荀子,他在《荀子-子道篇》中所说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文大行也”这句话,才真正体现了孔子的执政理念。是的,尤其是荀子,他对诸子百家的许多观点都程度不同的提出过批评,但是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才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刘会长告诉我,目前,他们已经在沂南的几所学校“立像”了,他们计划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我想,刘会长他们的立像活动,会在众多的孩子们心中潜移默化的,他们由“立像”到“立念”,一步一步地给这个社会留下了更多文明的种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