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背影”

锻锻

<p class="ql-block">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又到了上《背影》这一课时。</p><p class="ql-block">这篇经典的散文,朴素中寄予真挚的情感,深沉处拨弄动人的心弦……其好处自不必说,每一年我和学生都会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追忆那永不褪色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教法千万条,兴趣第一条。</p><p class="ql-block">授课伊始,我先用数字“454”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有关父亲的四次背影和五句话,有关“我”的四次流泪。任务并不难,学生很快就找出来。</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我又让学生看《导方》上的活动导引的第一题:在两幅图片中为老师的PPT选择一个封面,并说明理由。</p><p class="ql-block">这个任务也不难,三五分钟后,学生都能完成。令我惊奇的是,两个班的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206班都选择第二幅(有背影图片也有作者头像的),207都选择的是第一幅(只有背影图片),虽然他们都能自圆其说,虽然并没有什么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我还是感到两个班学生的同质化。</p> <p class="ql-block">通过诵读,赏析等方法,我们都深入了解了此篇经典散文的魅力,深深地折服于朱自清的文学功底,这种不动声色的白描最是能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或者自己的亲人,想到了他们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活动导引设计得非常好,课内迁移到课外,用课本所学到现实中运用,可谓是学有所得。我把这道题布置成了课后作业,叮嘱学生不仅要写一段关于自己亲人的背影的话,而且要配上相应的图片,哪怕是简笔画也可以。</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检查作业有喜有悲。喜的是大多数学生完成情况还可以,图文并茂,认真思考,认真写作。悲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放大🔍细节,不会描写背影,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针对这种现象,我又重新讲解了课文的第6自然段,从外貌到穿着到动作细描再到语言描写,就如同特写一般,放慢放大背影,尽可能地带着情感去描写。</p><p class="ql-block">此处展示的是未修改前的作品,修改后的作品随后一一批改后再上传。</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读后感,题目是《我的“目送”》,里面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文字,摘录出来,给学生做个示范。</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学生习作,有的还不错,细节感人;有的写得不太妥当,好在这些学生都认认真真地去完成这项作业了。</p> <p class="ql-block">名篇《背影》历久弥新,初中学生未经人事懵懵懂懂,半知半解,可能还不能完成理解和体会文中的深情厚谊,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可能也只是皮毛,未曾深入人心,就如同我的初中时代听老师讲此课的感受一样。</p><p class="ql-block">但多年后的他们一定会再次想起这一课,想起这“永远的难忘的背影”,对于朱自清自责自悔的情感一定会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其实,写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更多的是想通过写作让学生明白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p><p class="ql-block">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p><p class="ql-block">正像文中的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永远铭记于心……</p>

背影

学生

朱自清

文中

图片

永远

写作

亲人

情感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