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记:衡阳,1976年2月来到这里(那年我才25岁),直至2012年10月退休定居广州,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6年零8个月。可以说我和夫人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这片土地上。</p> 因为办《社会保障卡》,我从广州回了一趟家,说是今后工资、医保都打在一张卡上,实行“一卡通”。即使在异地,也可随时领取工资,报销医药费。 说是回家,其实是回我工作的地方。我的家在湘潭——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故乡。后来在长沙读书,毕业分配去了衡阳直至退休。衡阳,有我的小家,我的领导和同事、朋友,我的车间、我的办公大楼,我的工厂。 我是1976年过完春节来厂的。我学的是分析化学专业,分配在铸钢车间炉前化验室。炉,是炼钢的电炉,炼钢工人根据我们的化验结果,调整电炉中钢水的化学成分。我在炉前化验室当技术人员,一呆七八年。直至今日,周边谁家房屋装修电锤冲击声,恍若铸件清砂的风枪声,我仿佛又回到炼钢炉前那“火红”年代。 工厂当时的全称叫衡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工厂的历史可上溯到1935年建立的铁路衡阳机厂。1954年1月,由湖南锑品厂更名的长沙冶金机械修造厂由长沙迁来与衡阳机厂合并,定名为衡阳矿山机械厂。1956年冶金工业部成立,工厂即隶属冶金工业部,更名为衡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冶金,冶金”,应该就是那时叫开的。 工厂东门直面107国道,横过马路,就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京广铁路。“京广”线节外生枝,向西生出一枝湘桂线,生生地把这片土地分割成两大块,一块为生活,一块为生产。七栋宿舍紧依湘桂线,《十万个为什么》上说,火车经过引起的地面震动,相当于一级地震。单身的那几年,我就一直生活在一级“地震”中。 <p class="ql-block"> 长沙师傅的方言与衡阳徒弟的语音相结合,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人称“冶金话”。在衡阳,我厂是为数不多的部属企业之一,相当有名气,提起“冶金”,妇孺皆知。那年头,穿“冶金”厂工作服上街,类似如今开“劳斯莱斯”、“宾利”车兜风,一出茅坪街,就不由你不把豪气写在脸上,一路风光,逛一天街也不觉累。</p> 那时有很多指令,是直接从北京下达的。1952年,首都北京天安门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指令我厂制造起重机;新中国实施荆江分洪工程,分洪区蓄水量可达五十亿至六十亿立方米,指令其工程设备全部由我厂承担;越南古定铬矿是我国成套援外建设项目,规定五九年上半年投产,中央作为政治任务。指示“只许做好,不许做坏”。其设备制造冶金工业部指令我厂完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我厂改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管理,更名为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因其综合能力最强,体量最大,行内人称“衡老大”。“衡老大”不是衡阳人叫的,是更大区域,更远的人叫的。至少可以大到北京,远到吉林、沈阳。 矿山三大件:牙轮钻机、挖掘机、装载车,我厂占了两件。我们不造装载车。<br> 牙轮钻,为开采露天矿山钻炮眼,最大轴压力55吨,穿孔深度一次可达18米多,最高月进尺可达五千五百多米。<br> 108吨的装载车见过吗?车轮直径三米多,直着腰就能从车底走过去。但在我挖掘机司机眼里,只能算是儿童玩具车。在矿山,装载车排着长龙“隆隆”地经过作业面,不熄火,我们的挖掘机抓三斗就要将它堆满。 传统的钢铁产品生产,炼钢厂先把钢水浇成钢锭,生产厂家再把钢锭加热轧制成需要的钢坯。这样大大地降低了金属收得率和铸坯质量,还极大地浪费了能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一项连续铸钢技术,直接把钢水浇注成型。连铸生产反映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工业发达国家连铸比达到70%以上,而当时我国不到3%。 1982年9月27日,我厂试制的国产第一台R5.25米小方坯连铸机在邯郸钢厂一次试拉成功。此后,各种类型的方坯、板坯连铸机生产,替代进口,彻底改变了我国连铸生产的落后面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厂接连开发出连铸机、牙轮钻机以及卷取机卷筒、轧辊等76项新产品,其中112项产品填补我国有色钢铁工业空白,4项产品分别获得国家金、银牌奖。李鹏总理亲自为我颁发牙轮机“重大技术装备嘉奖”奖牌和证书。国家机械委发文宣布,我厂生产的连铸机、牙轮钻机、卷取机卷筒等三类11种产品为替代进口产品,今后不再引进。 <p class="ql-block"> 我厂拥有牙轮钻机、电动挖掘机、井下铲运机、连铸机、卷取机、轧机、球磨机、烧结机等十大系列产品,毫不夸张地说,工厂自建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为我们的职工和我们的工厂感到骄傲和自豪。</p> 1983年10月,我从铸钢车间调至党委宣传部后,弃工从文,在华中工学院新闻系攻读新闻学专业。学成归来,历任《衡冶工人报》要闻版责任编辑、衡冶电视台台长、党委宣传部部长。亲身经历、报道和见证了工厂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 我厂生活区呈半开放状态,自成体系。这里没有公交车站,公共汽车也不在里面穿行。哺育室、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职工大学、医院等一应俱全。住房、水、电、燃气等完全自供自足,有线电视网络也比市有线网足足早建了十余年。人们说,“冶金”厂子弟从生到死,只要你愿意,完全不用离开“冶金”厂。 然而,几十年来,退休职工和非生产人员已成倍于生产一线职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往生产生活一起抓大型国企优势成了企业沉重的包袱,在市场经济面前完全受到强烈冲击。 2005年9月9 日,衡冶总厂按法定程序实施政策性破产清算,把公安、街道、学校、医院等人员及资产,以及退休职工养老保险,统统向政府和社会移交。水、电、气以及有线电视,不再自供,全部并入市网。 2006年7月11日,原冶金部的中钢集团与衡冶总厂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订了并购重组协议。 同年12月16日,中钢衡重正式挂牌成立。留用的员工,重新聘任上岗。下岗和自主择业职工,中钢集团出资妥善处置。 中钢衡重成立后,我和电视台的同事,登上生活区六十米高的自来水塔,俯瞰生产区:厂房经过整顿修葺一新。极目远眺,蓝天下,目光所至,皆为吾土。 父辈当年建厂时,脚下这片名叫范家坪的地方只是一座荒郊野岭,几万人在这里生产生活都十分困难。如今高楼林立,道路拥堵。偌大一座企业盘踞于此,确实妨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阻碍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排污降噪的成本也十分高昂。政府和市民强烈要求“还地于民”。 2008年7月28日,中钢衡重新建矿山冶金装备制造基地在衡阳白沙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 新基地占地970亩,总投资15亿元。 2010年11月,污染噪音最为严重的铸锻公司,率先整体搬迁至新基地。 广州—衡阳,说远不远,说近不近,衡阳没家人,回去一趟也不容易。我们请仍在工作的朋友带我们进公司参观参观。 眼前这片近万名职工工作的厂房,一下缩减成四五百人,多少有些落寞与凄凉。 一座又一座空置的厂房,被人租赁以作他用。 正值正午时分,也许工人们回家吃午饭去了,车间只有几台机床在开动, 一台牙轮钻机正在调试,朋友介绍说目前牙轮钻机市场销量还是很好。<br> 朋友说,等全部债权债务和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后,整个公司将全部迁至白沙工业园新基地,彻底“还地于民”。<br> 中午,我们执意要朋友带我们去公司小食堂吃员工福利餐,回味回味当年工作时的滋味,仿佛自己仍置身在这大家庭。 2012年10月,我退休离开之前参与了企业志的编纂工作。书名《中钢衡重志》,时间跨度为1981-2010。为《衡阳冶金机械厂志》续编。 《衡阳冶金机械厂志》与《中钢衡重志》,承上启下,无缝对接;<br> 1935-2010,绵延七十五年,无时间隔断;<br> 衡阳机厂-衡冶总厂-中钢衡重,源远流长,一脉相承。<br> 当年的父辈,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在这片热土上,青春播洒,壮怀激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坚信我们的后人,一定能继承和发扬“冶金”的光荣传统,不断开拓进取,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