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临楚江赋》鉴赏

沉墨815

“爰自山南,薄暮江潭。滔滔积水,袅袅霜岚。忧与江兮竟无际,客之行兮岁已严。尔乃云沉西岫,风荡中川。驰波郁素,骇浪浮天。明沙宿莽,石路相悬。于是雾隐行雁,霜眇虚林;迢迢落景,万里生阴。列攒笳兮极浦,弭兰鹢兮江浔。奉玉樽之末暮,餐胜赏之芳音。愿希光兮秋月,庶永照兮遗簪。”<br> --- 南齐谢脁<br><br> 谢脁,南朝齐代的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同族,后人称其为“小谢”。联想起李白的诗中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个小谢该是李白极为尊崇的前朝诗人吧。读此骈文,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小谢诗文的清丽,对山水的描写,似乎千多年来,无人出其右。<br> 这篇赋是其 被召离开荆州乘船顺长江至金陵时所作。篇幅很短,内容颇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饱含景与文字的美学。前四句之景,交待了秋之江水及沿岸山峦之肃穆状,秋山的清凉薄雾笼罩在滔滔的江面上,秋风鼓荡着江水,在暮色中晦明晦暗地交织着波光。升起灰白的雾气源自江面,袅袅飘散,直至远处的山谷。船行至此,秋之肃杀感令人瑟瑟骇然。<br> 接着,小谢又由近及远、由动及静地描述了长江之浩瀚气势和落日后阴冷的感觉。如果结合他的《晚登三山望京邑》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可以对照出截然相反的意境。心情不同,春秋相异,给人的感觉是喜悦还是悲鸣,则心与自然相通也。此时渡江,秋肃令心情如沉入山谷之阴云或回荡在长江上之波浪,对仕途之忧惧和人生的苦闷,尽在“明沙暗莽”之浮沉中。小谢借助长江“骇浪浮天”的险恶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和悲鸣,对心情未置一词,却很容易让读者读懂其写作的阴郁感受,这就是小谢的高明之处。想那小谢,一生转投在王府的幕僚官宦中,深刻地体会到官场的腐败和险恶。不断被裹挟在政治风云中,最后英年死于受诬之狱。<br> 谢脁曾为安徽宣城太守,故后人又称其为“谢宣城”。宣城有座谢脁楼,乃历史名楼。就像南昌的滕王阁那样,因王勃的序而千古不朽。宣城这一小地方,也因谢脁和李白的诗而闻名。历代文人随小谢之诗而动笔,曾留下许多不朽的诗文。时间可以淹灭楼景的建筑,却不曾磨灭谢脁楼之文化。因为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文人都给其添砖加瓦,使其精神不朽,小谢的美学得到很好的传承。长江水路,由荆州至金陵,“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其江水中开阔之美,或如宋朝范仲淹所描述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自然之美,大致是相通的吧?文人对美的感受是极敏感的,如果心情不好,所见之长江或者也如老范之洞庭所谓:“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br>  二谢之美学,贵在“圆转”。诚如其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也好,诗也罢,水平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扣声声冷,珠挑字字圆”中。《临楚江赋》先写荆州至金陵这段江边景色,再由景色伸展至游兴,最后归入江上之秋月,“愿希光兮秋月,庶永照兮遗簪”。这种意境之正反和声律平仄之对称,虚实对仗,结构极为圆转流美,堪称骈文之典范。王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时维九月”的江上之美,谢脁有“雾隐行雁,霜眇虚林;迢迢落景,万里生阴。列攒笳兮极浦,弭兰鹢兮江浔”之十月深秋的清凉之美。四时皆景也,能将适时之自然景色投射出文字的圆转,才能显出文人之高明。什么叫“永明体”?南朝二谢的新体诗可见之。如果有时间,不妨多逛逛南京东郊的“十朝历史文化博物馆”,你定会对永明体及其对后代唐诗的巨大影响有个较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