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莆田名胜志《莆與纪胜》校注出版

莆阳老山

<p class="ql-block">  《莆舆纪胜校注》简介</p><p class="ql-block"> 原著作者林登名,字方策,自号涧东季子。明嘉靖兴化府莆田城关人。出身士宦名门,家学深厚。初为莆邑增生,仕途未详,尝游历齐鲁、宋卫、吴越故地,后归隐莆田渔沧溪。好古嗜游,遍览莆山胜景。是古代莆田的著名旅游家和游记作家,有“莆田徐霞客”之号。著有《莆舆纪胜》十卷。</p><p class="ql-block"> 《莆舆纪胜》是明旅游家林登名撰著的一部莆阳名胜志和游记。记述莆仙地区的名胜古跡及其游踪,为现存唯一的莆田古代地理名胜志和游记文学专集。在莆田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全书计载著名山、峰、岩、台82座,溪、湖、泉、瀑21处,岛屿2个。基本上涵盖了明代莆田的山川名胜。</p><p class="ql-block"> 鉴于本书作为典籍普及读物的定位,全书校、注并重。以〔明〕万历初刻本为底本,对目前通行的民国抄本的严重阙脱衍讹作了校正,补阙条目4条,约2000字。注释详尽,举凡人名地名,名物制度、文辞典故,俱作注释,并注意援引相关地方史志文献,近二千条。并对原文标点、分段,以利阅读。附录作者两篇研究林登名及其游记的长篇专论,对《莆舆纪胜》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及其文献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p><p class="ql-block"> 本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是文史研究者必备之典籍。亦是了解莆田历史,凝聚乡心,慰藉乡愁的首的乡土文史读物。是莆阳文献名邦的文化符号,莆田历史文化名丰城的厚重名片,是莆田文化人必读必藏的莆阳文史典籍。</p><p class="ql-block"> 本书现已付梓,十二月份出书。</p> <p class="ql-block">莆阳文史典籍校注之三《莆舆纪胜》校注即将出版</p> <p class="ql-block">  吴建华序</p><p class="ql-block"> 精心校注典籍,传承名邦文脉</p><p class="ql-block"> ——为阮其山《莆舆纪胜校注》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阮其山先生点校的林登名《莆舆纪胜》一书,完稿之际向我求序。谓此书系《莆阳文史典籍校注丛书》三部曲之三。先生既为前两书(《夹漈遗稿》《莆阳比事》)相继赐序,续题三序,顺理成章而轻车熟路,必序为盼。其言恳切,欣然从命。</p><p class="ql-block"> 林登名是明代莆田一位民间文史家和旅游家。所著《莆舆纪胜》,记述其游历莆仙山川胜景的踪迹,实为一部古代莆田名胜志,同时也是一部极具文学性的乡土旅游文学集,在莆田著作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阅读趣味。惜除少数专业人士外,其人其书,皆鲜为人知。坊间现有流通的读本也多有阙漏讹误。阮先生的校注,着眼于古典名著的传承和普及,精准校书,详尽注释,并以专文深入论述其书的内容特色和文献价值。不但为广大读者相提供了一册较佳的读本,也使人们打开眼界,认识这位"莆田徐霞客"的传奇人物及其历史贡献。这是一部充满莆仙风味的莆阳文史读物,文献名邦的鲜明符号,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旅游自古就是人们垂青的一种户外旅行游乐活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游山玩水不单是为玩乐舒心,更是士人寄身山川,养心修性的一种方式。当今,旅游已是亿万民众所热衷的首选休闲项目。本书作为古代莆田名胜志,为广大旅游者介绍了莆仙地区主要名山大川旅游景观,及其历史地理和文化信息,无异于一册莆田旅游指南。加之作家擅于文笔,全书文彩斐然,也可作为游记文学集阅读。对于广大旅游者了介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提高游观水平,浓厚乡情,增强文化自信,都是大有俾益的。 阮先生将该书作为莆田文史典籍选题,校注推广,是合乎时宜的。而且具有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古代莆阳著述之林,繁荣昌盛。数以千计,而今存世的仍有几百部。这是先贤们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包含极其巨大的文化信息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并开发利用这座文化宝库,是当今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为此,阮先生筹划了这套《莆阳文史典籍校注丛书》,精选了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宋明文史典籍,按照国家古籍整理的规范要求,精准校注,详尽注释,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四年来,潜心书斋,默默耕耘,老当益壮,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三部比较规范的古籍整理本,填补了同课题的空白,在国内也居于领先地位,无疑是莆田社科研究的重大成果。阮先生对我说,这套丛书是他晚年的一个文化大梦。</p><p class="ql-block">我认识阮先生较早,在莆田市府时曾共事过。他去市政协后,开始以更多的精力关注莆阳历史文化的课题,并陆续出书。曾约请我为其城市评论集《莆阳谈丛》撰序。我几番披阅该书稿,对其人其文遂有感性的认识。对他的正直品格,乡邦情怀,渊博学识和勤奋精神,有了深刻的印像。四年前,又恳邀我为其《莆阳文史典籍校注丛丛》之郑樵《夹漈遗稿》卷作序。对其深厚的学养,严谨的学风,又有深切的体验和良好的评价。</p><p class="ql-block">一年多后,又邀为其《莆阳比事校注》作序。我在两书序中,对其自觉传承莆阳优秀文化遗产的使命感责任心,学术生涯的突出成就,及其治学风格,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高度评价。面前这部《莆舆纪胜校注》,是其《莆阳典籍校注丛书》的收官之作,再一次显示了其治学成果和学术风格。先生如此不遗余力传承莆阳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丰硕,其功大矣!作为邑人和文友,欣欣然为其鼓吹推介,而唯恐不力。</p><p class="ql-block">“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同时我又感到,面对如此浩瀚的莆阳优秀文化遗产,名著典籍如山,其开发利用实是莆田市的一项巨大文化工程。须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上统筹规划,聚合力量,方能奏效。省上和一些先行地市已经行事并出成果,赢得了好评。期待故邑加大力度,大力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护持莆阳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时代精神,为文献名邦再添光彩。</p><p class="ql-block"> 辛丑年菊月于福州屏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