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1910-1997),曾用名苏孝顺。福建省漳州市海澄(今龙海县)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张正隆在著作《枪杆子——1949》里对苏静的评价是:名将无名。极少人知道他的故事,虽是名将,但却无名。关于他一生的传奇,关于他自身的性格特点,可以用三个“最”字来阐明。 苏静是长征中走路最多的 长征中,红一军团是红一方面军的开路先锋,苏静位居其中,虽是小小的侦查科科长兼参谋,却成了先锋中的先锋,担起了沉甸甸的担子。《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提到了中央红军转移初期时的状态,在前有驻地军阀拦截,后有蒋部敌军的追杀下,队伍只能走羊肠小道,夜晚靠着月光行军,白天休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怎么走,往哪走,都要等侦查科的战士们探完路,再行商议。探路二字看似轻巧,实则是份苦差事。探路时,为了不引起敌军的注意,火把是不能用的,常常要摸黑前进。上级将下一站的地点告知于他,他便要先一步出发,绘制好军团的行军路线图(图上要把地形地貌、道路桥梁一一标明)。除此之外,他还要誊稿、刻蜡版、油印,罗列一些注意事项,记录前一日行军途中的诸多事宜。<br> 苏静的儿子苏晓林曾回忆:“父亲苏静的长征路是其他人的三倍,侦察时一个来回,再跟着部队一起走一遍。”可见,苏静是长征中走路最多的。 苏静是参谋中头脑最灵活的 一直是苏静上司的林彪,对其搞情报的能力十分认可。抗日统一战线确立初期,两党虽再次合作,可是仍旧暗潮汹涌。一名译电人员投靠国民党,企图出卖机密。好在苏静耳聪目明,早有提防,通过装醉、装晕,在那人发电报时,记下了相关内容,破获了国军的电报密码,反将了一军。<div> 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了国共争夺的焦点,早期国民党占地为王,东北民主联军要想打进去,极为不易。在数次战败后,东北民主联军士气大减,急需一场大胜仗,来涨一涨威风。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何了解敌情,自然是精准的情报。苏静在这时,又挑起了大梁,根据他收集的讯息,林彪打了进军东北第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在他的建议下,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部队通过坑道近迫作业攻城的战术,大获全胜,解决了久攻不下的难题。<br> 一人可顶十万雄兵,是林彪对苏静的褒奖。苏静作为林彪的左膀右臂,只要有他在,胜利的希望就更大,十万雄兵才有用武之地。可见,他是参谋中头脑最活的。</div> 苏静是中将中摄影最好的 他引导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傅作义表示,苏静是他敬重的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他晚年的挚友之一。同样与苏静关系甚密的还有罗荣桓。解放战争结束后,罗元帅曾出国访问,带回来一些稀罕物件,其中就包括了莱卡牌照相机。这份礼物送给了苏静。打从苏静从缅甸回国,加入红军,就一直与摄影有缘,罗瑞卿说,苏静是红军中的第一部照相机。土地革命时期,部队在遂川的天主教堂获得一部120照相机,是苏静带着这部相机跋山涉水,一路到了陕北。解放军的画报室里,就保存着一张苏静拍摄的照片,照片里的人物是朱德,场景是给学员们训话。<br> 离休后的苏静,难得清闲,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在革命时按下快门保留下的影像,不仅被国内的博物馆珍藏,还成为了国外媒体登载的素材。他的摄影作品接连获奖,但他最喜欢拍的,还是家人们的日常动态、温馨瞬间。可见,他又是中将中摄影最好的。 从1910到1997,将军走过87年风雨,但一直谦卑有礼,不事张扬。长征中他绘制了数百张行军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出谋划策,但他很少向子女提起这些悠悠往事。<br> 1997年11月28日,苏静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解放军309医院,如同他的名字那般,将军静悄悄地走了。 黄蔡锴,龙海区港尾镇城外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现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升旗手。<br> 他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是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先队队员。<div> 他多次荣获“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不仅如此,他还获得首届小学生实验技能素养四年级组“一等奖”、第二届小学生实验技能素养五年级组“三等奖”。<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