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阿拉善王爷府与阿拉善著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清王朝将和罗里部按四十九旗之例,编置佐领,册封和罗里为多罗贝勒,授札萨克印,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辖境包括今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全部、磴口县和乌海市的乌达区,简称阿拉善旗),上不设盟。</p><p class="ql-block">1707年,和罗里病故。1709年,和罗里第三子阿宝袭爵。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王朝晋封阿宝多罗郡王。1697至1731年,锡林高勒镇境内的“额肯衙门”是阿拉善和硕特旗王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1730年,清将军岳钟琪奏建定远营城(今巴彦浩特),驻兵镇守。1731年,清王朝将定远营城赐予阿宝。1732年,阿宝将王府由紫泥湖(今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镇境内)迁至定远营,并在定远营修建寺庙、王府花园等。</p><p class="ql-block">定远营城遂成阿拉善旗旗府,通称“亲王府”,又名“王爷府”。定远营和阿拉善王府在选址上,颇有些神秘色彩。定远营东靠贺兰山,西临腾格里沙漠,南有鹿圈山,北依营盘山,中间有巴音湖(东大涝坝)、苇湖、延福湖(柳湖)。传说,鹿圈山和营盘山是两条土龙,护卫着定远营。中间的湖泊如珍珠般晶莹,定远营呈“二龙戏珠”之势。旧城区主要街道呈“王”字形,三横是三条河沟,一竖是南大街;而王府正是“王”字上的一点,构成了一个“主”字。</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十月,阿宝卒,次子罗布桑多尔济袭位,年仅6岁。</p><p class="ql-block">1757年,清王朝晋封罗布桑多尔济为多罗郡王,并授参赞大臣。</p><p class="ql-block">1765年,清王朝晋封罗布桑多尔济为和硕亲王。在京建罗王府。1782年,清王朝昭命罗布桑多尔济亲王“世袭罔替”。从封和罗里为阿拉善旗第一代旗王起,共世袭九代十王,最后一代王爷达理札雅。</p><p class="ql-block">1949年,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定远营城成为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驻地。</p><p class="ql-block">1952年,报请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改称为巴彦浩特,意为富饶之城。</p><p class="ql-block">从1730年到2011年,定远营已有281年的历史。今阿拉善左旗延福寺、王爷府、博物馆(旧城区)、旧区一带为定远营城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阿拉善王府位于巴彦浩特镇王府街北侧,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阿拉善和硕特旗九代王爷的官署和居住地。</p><p class="ql-block">王府坐落于旧定远营城东南,主建筑(官署、住房)由东、中、西三部分构成,每部分由若干个明清风格的四合院组成,互相融会贯通,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后院为王府花园。整个建筑群落为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京式四合院建筑群体和颐和园园林风格,故有“小北京”之称,曾威赫一时。“文化大革命”时期,王府花园等部分建筑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2011年,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阿拉善左旗开始了阿拉善王府的恢复重建工作。到9月份,阿拉善王府恢复重建一期工程主体已基本完工。一个拥有高大城墙、高耸的城门楼和古式建筑群落的亲王府展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北京阿拉善王府(罗王府)紧毗邻著名北京“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北京阿拉善王府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毡子胡同7号。2007年被公布为北京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阿拉善旗是清朝不设盟的中央直属旗,地位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康 熙三十六年(1697) ,清廷援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之例,对阿拉善蒙古编旗设佐领,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授扎萨 克,康熙四十六年(1707) 和罗理卒,其三子阿宝袭职。 雍正元年(1723) 阿宝晋封多罗郡王。乾隆三十年</p><p class="ql-block">(1765)阿宝次子罗卜藏多尔济封和硕亲王,四十七年(1782)诏准世袭罔替,建亲王府。</p><p class="ql-block">北京阿拉善王府位于恭王府及花园的西北侧,两座王府东西并 列,府墙间原有一条狭长通道, 称为府夹道。因阿拉善王府与恭王府的地理状况与《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有相似之处,曾引起红学家的格外关注。</p><p class="ql-block">王府整体坐北朝南,建筑分东西两路。东路为主要殿堂所在,府门已无。正殿五间,歇山屋顶,筒瓦屋面,正脊两侧为烟囱,烟囱通室内的壁炉,前后出廊。建筑结构为砖石结构,前檐明间开平券门,次、梢间开平券窗。正殿后明间有穿廊连接后殿,两侧有抄手游廊通后殿,廊柱间雀替较小。后殿为二层西式楼房,其平面呈英文大写字母“H”形,面阔为五开间,拱券门窗,楼房两端突出部分与正殿游廊相接,后部突出部分又与第三进院游廊相接。三进院与第四进院内正殿面阔均为五间,作法为硬山调大脊筒瓦屋面。西路为住宅,现存三合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住宅后部有花园。阿拉善王府整体格局已不完整,建筑已多改建,但部分建筑仍可窥原貌,如游廊等仍具特色。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管理使用。</p> <p class="ql-block">曾经被称为罗王府、塔王府及达王府。是因蒙古阿拉善第三代亲王罗布桑道尔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的征战中建有殊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拨银赐建。阿拉善王府,在什刹海后海南岸,恭王府东侧原三座桥府夹道1号现毡子胡同7号是非常精致又很有特点的府邸。</p><p class="ql-block">清代官员由于封爵等级不同,其府邸的建造是有严格规制的。在名称上,只有亲王和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称为“王府”,贝勒、贝子的住所只能称“府”。高级官员的职位不论多高,其住所只能称“宅”或“第”。王府从建筑基址、建筑规模、建筑样式、建筑装饰,甚至几步台阶,基高几尺几寸等等方面,都有严格限制。如果超过规定,朝廷是要严厉治罪的,轻则罚俸,重则夺爵。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从前门到永定门一带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p> <p class="ql-block">阿拉善王府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有房屋200多间,依中轴线将王府分成东西两部分坐北朝南王府门已无,东院以一座西式小楼为主,周围还有一些中式平房,在入口处有一个四方亭,方亭前面有一个混凝土砌成的坡,可以走人也可走汽车。通过方亭进入一个小院,小院内有海棠树,开的花是一簇一簇的。再往里就是过厅,这是一座前廊后厦的凉房。有假山、水池、花厅、游廊、亭、台等。作为京城王爷府,其建造自然是用材考究、雕梁画栋,一些木料还是遥远的菲律宾产珍贵树木,檐雕与廊画彩绘是蒙古人喜爱的牡丹、蝴蝶、飞马等图案,华丽而富贵。阿拉善王府整体建筑错落有致,高雅不群,自然随意,富有幽趣。</p> <p class="ql-block">从大清建朝的1636年到现在的近400年沧桑巨变中,京城里的王爷府多已颓败倾圮或灰飞烟灭,从钟鸣鼎食到春华秋败,大都改换了主人。昔日的王爷府,或做医院,或做学校,或做私人住宅,或做办公用地,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阿拉善罗王府直到新中国成立没有被其后裔变卖拆毁,据说在北京只有这一家,其他都没有逃脱被皇室王公后人廉价出卖或破产的结局。北京阿拉善罗王府保护基本完好,特别是东侧院落,房舍、游廊依旧,有些房屋还是当年的木质窗户,这在北京是难得的,因此,有人将阿拉善罗王府后代评为“最佳王族子孙”。</p><p class="ql-block">1931年,达王达理札雅28岁时离开北京回定远营(现在的阿拉善盟巴彦浩特)承袭王位并开始理政,从此再未长住回过京城王府。</p><p class="ql-block">1936年,达理札雅母亲姜静德为了给其三子达穆林旺楚克娶亲,带一子一女从定远营返回北京阿拉善王府。次年,其三子达穆林旺楚克迎娶晚清著名外交家杨儒后代杨祉芬为结发妻子。</p><p class="ql-block">满清时期,阿拉善罗王府虽远离草原,隔居京城,但一向崇尚礼教,注重传统,一直都保持着烧饭念祖、腊月祭灶等蒙古人习俗,甚至每年还派王室成员专程赴伊克昭盟大伊金霍洛参加成吉思汗祭祀大典。塔王塔旺布里甲拉更是家教甚严,教子有方,王府内有专人教授国学、蒙满语、英语、法语和武术等,子女都学有所成,没有一人沾染酗酒赌博等恶习,这一传统保全了北京阿拉善罗王府的完整。只是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为了节省开支,罗王府将东院出租给辅仁大学幼稚园,西边少部平房也租给别人居住,这些收入都用于贴补王府的日常开销。</p><p class="ql-block">1947年,考虑到时局动荡和年迈的母亲,达理札雅派妻子金允诚(末代皇叔载涛之女)、女儿和保姆,进京接母亲及眷属回定远营。当年秋天,老夫人携全家(包括佣人,但留下两个孙女)起程回定远营。在离京前,老夫人将整座罗王府交给三子达穆林旺楚克的岳母杨松如一家照管。</p><p class="ql-block">阿拉善王府于1950年后一直是作为公安部宿舍大院,居住在此院的老人一直将这处公安部宿舍叫做“大观园”。</p><p class="ql-block">清代蒙古王府作为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承接点,记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研究挖掘的巨大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鉴于阿拉善罗王府的历史存在价值,有学者建议,依照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北京市下大力气腾退修复恭王府的经验做法(恭王府曾经是八家单位割据、数百住户聚居的大杂院,腾退修复工作持续了28年),启动北京阿拉善罗王府腾退修缮工程,恢复其原貌,为千年古城、世界大都会北京市再添一抹古香和厚重。阿拉善亲王后人也表示,将倾全家族之力为修缮恢复阿拉善罗王府提供史实资料和应尽义务。</p> <p class="ql-block">1950年于府内建前后楼为苏联来华帮助建立公安体系专家使用。</p> <p class="ql-block">阿拉善王府后园六角亭遗址</p> <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70余年里,虽经岁月打磨,阿拉善罗王府仍保持了原来的基本面貌,这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北京阿拉善罗王府是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阿拉善亲王家族</p><p class="ql-block">阿拉善亲王家族是三朝(满清、民国、新中国)重臣。</p><p class="ql-block">家族为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吐哈萨尔的后裔,姓孛尔只斤,蒙古族的“黄金家庭”。清初,由于配合朝廷平息葛尔丹叛乱有功,于康熙36年(1697年)册封和罗理为阿拉善扎萨克郡王,管辖其部落。此后,其子孙历代均世袭罔替阿拉善亲王,其中有七代亲王是清皇室驸马。</p><p class="ql-block">塔旺布里甲拉(塔王)是第九任阿拉善亲王,统管阿拉善旗政务。清亡后,历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府都翎卫使、西蒙古宣抚使、国会参议院议员、蒙藏院总裁等职。</p><p class="ql-block">塔王去世后,沿袭旧制,达理札雅(达王)承袭第十任阿拉善亲王,主政阿拉善旗,并任民国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达理札雅(达王)第九代第十任阿拉善亲王,是塔王塔旺布里甲拉的长子。</p><p class="ql-block">塔王生有四子一女:长子幼小夭折;以次为长,达理札雅继承父业。二子达都拉旺希格,1931年春,在北平因摩托车事故身亡,其妻吞金殉节。三子达穆林旺楚克,常年定居北平王府,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1948年在南京就职。1949年受德王之邀,回旗参加西蒙自治运动。因解放前夕政局变幻莫测,他认为滞留阿旗前途暗淡,本人还想高就,与其妹夫国民党军政部长徐永昌同机前往广州、台湾供职,在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任上退休。1986年在台北去世。一女名塔祉华(丈夫姓樊浚波,东北的大学生)后定居北京,80年代去世。</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25年,达理札雅19岁时,在北平与光绪皇帝之弟爱新觉罗·载涛的次女金允诚结为伉俪,生有六女一子。金允诚才貌双全,诗文、绘画、音乐样样精通,有《爱吾庐诗草》传世。</p><p class="ql-block">1931年,经国民政府批准,达理札雅承袭阿拉善旗札萨克和硕亲王。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北平罗王府举行了就职典礼。1932年在定远营举行了袭位大典,次年全家回京居住。</p><p class="ql-block">1934年返旗亲政。至1949年废除札萨克王公制度,共担任旗王18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不聊生之际。在黑暗政治的影响下,阿拉善旗先后发生了独立队攻打定远营、戊辰政变、马仲英之乱、南寺格根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对阿旗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连年的干旱又使牧民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面对阿旗严重的政治动荡、官吏不和、经济衰败、旗民贫困的局面,达王回旗亲政,对阿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了一系列变革。</p><p class="ql-block">1936年成立阿拉善旗区防司令部,亲任少将司令。以亲王兵马队为基础,1937年成立阿旗保安总队,下设8个保安大队、24个中队,兵员约2000人左右。通过与张学良、关麟征将军的私交关系,充实了武器装备。举办军事训练班,培养军事骨干人才,增强了部队战斗力。</p><p class="ql-block">宁夏的国民党军阀马鸿逵为了扩大地盘,为了抢占和统治阿拉善旗,便大批地派兵进驻阿旗定远营,以武力威胁解除了阿旗保安队的全部武装,并将札萨克达理扎雅移住银川进行软禁。后又按蒋介石的批示调往兰州,先后软禁了8年之久。</p><p class="ql-block">1938年以后达理扎雅被闲禁兰州,抗战胜利1946年恢复阿旗区防司令部,达理扎雅晋升为中将司令。阿拉善旗保安部队在维护旗政、守卫边防、确保地方平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3日达理扎雅同白海风(曾任新三师师长与乌兰夫率部于伊克昭盟坚持抗战)等人联名通电和平起义。</p> <p class="ql-block">达理扎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巴彦淖尔盟盟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等职,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民族团结事业做出过贡献,1968年11月达理扎雅在阿拉善定远营逝世。</p><p class="ql-block">阿拉善罗王府无论是本身的历史底蕴,还是它的文物价值,都可称得上是北京的“皇城名片”。它与恭王府间的一条小巷,即府夹道,与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荣、宁二府之间“有一小巷界断不同”的地理位置十分吻合,这引起红学家的无限遐想,曾经府夹道的消失也令红学家们顿足捶胸、惋惜不已。无独有偶,巨著《红楼梦》有一孤本,即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就是由当年的塔王塔旺布里甲拉收藏,1960年,经政府有关反复动员,达王达理扎雅夫妇将书捐给国家图书馆,成为红学研究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仅此一偶。可见阿拉善王族对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拉善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德毅忱,人称“小三爷”。小三爷事件亦称“阿拉善旗戊辰事变”的主人公,蒙古名德钦一心诺尔布,汉名德毅忱,曾被袁世凯授予辅国公爵位。</p><p class="ql-block">1985年,由国家民委编辑,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蒙古族简史》。书中第303页的标题是“瀚海怒潮”,记载了内蒙古西部蒙旗的革命史:</p><p class="ql-block">"偏远的阿拉善旗于1927年4月4日(阴历三月初三),在吉鸿昌国民革命军、第三国际共运——前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等的领导下,爆发了推翻封建王公制度的武装革命,称“小三爷事件”。旗衙门被武装接管,革命政权——阿拉善政务委员会、国民革命军蒙兵第二路司令部建立。"</p><p class="ql-block">组织武装于(戊辰)旧历闰三月初三日,宣布推翻封建的塔王政权,废除“乌拉”制度,实行民主政治。</p><p class="ql-block">由于没有群众基础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困守孤城定远营,在塔王及该旗保守势力国民党反动派和王公贵族封建势力合力颠覆镇压下失败,历时七个月。德钦一心诺尔布被逐出家族无期流刑,流放到阿拉善南部沙漠的查干高勒庙,1932年6月德毅忱最终殉难于流放中。</p><p class="ql-block">-《内蒙古报刊》文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奇俊峰 蒙古族举世闻名的抗日女王 德毅忱的女儿,奇俊峰是蒙古族38个王爷福晋受共产党八路军中共绥蒙工委宣传策动第一个投身抗日战争著名抗日女王爷,国民党抗战军队系列二位女中将之一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司令(另一位系宋美岭时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奇俊峰率部参加过绥蒙包头、河套等战斗.奇俊峰在抗日战斗中冲锋陷阵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精神一直传世于今。</p><p class="ql-block">-《文史研究》文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巴彦淖尔历史 》第一卷</p><p class="ql-block">(1926—1949) </p><p class="ql-block">中共党史出版社 </p><p class="ql-block">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p><p class="ql-block">一、党对乌拉特王公上层的争取 在日本侵略者大兵压境的危难 时刻,乌拉特前旗石王福晋札萨克奇俊峰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主张的感 召和鼓舞,冲破旗内亲日势力和以德王为首的伪蒙疆政权的 阻挠和控制,毅然举旗抗日,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奇俊峰,原名色福勒玛,1915 年生于阿拉善和硕特旗王府所在地定远营一个封建蒙古贵族家庭。其父德钦一心诺尔布,汉名德毅忱,因排行老三,人称“小三爷”,曾任旗副 梅林章京等职。德毅忱从小受过良好的教养,兼通蒙汉语文, 游历过北京等城市,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思想比较开化激进, 对腐败旗政十分痛恨,积极从事推翻王公制度的革命活动。 1928 年 4 月 22 日,德毅忱在宁夏省主席吉鸿昌支持下,发动和领导了推翻封建王公政权的武装起义,建立了旗政务委员会,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民意的政策措施,后在反动官府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武力镇压和瓦解下,起义失败,史称“小三爷”事件。</p><p class="ql-block">奇俊峰受家庭影响,思想解放,追求进步。1926 年 9 月, 冯玉祥将军在五原誓师北伐,寄居在侯克昭盟达拉特旗西官 府西垧(今五原县境内)姑母家的奇俊峰派佣人到五原城内找回国民军的传单,认真阅读并向周围的人宣传。</p><p class="ql-block">1934 年,奇俊峰出嫁到乌拉特前旗,做了石王福晋。当 时,乌拉特前旗上层王公贵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旗 内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帮助石王以武力 平定了内乱。1936 年 9 月,石王病逝。平静一时的乌前旗阴 云再起,曾被石王革职的旗协理额宝斋(额尔和道尔吉)等 亲日势力摩拳擦掌,四出串联,公开向有孕在身的奇俊峰发 难,妄图篡夺旗府大权。奇俊峰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并在傅作义支持下,粉碎了他们的篡权阴谋。翌年 8 月,奇 俊峰携幼子由包头回旗执政。当时,迫于日军武装进犯的压 力和受所谓“协助兴蒙”宣传的欺骗,蒙旗中的一些王公上 层纷纷倒向德王的伪蒙疆政权,出卖民族利益。奇俊峰执掌 旗政后,王府内政客盈门,日伪势力、国民党特务组织和富 有民族正义感的王公贵族上层人士都想把她拉入自己的势 力范围,争夺十分激烈。而旗内的蒙古族同胞,在伪蒙军的 压迫和蹂躏下,纷纷躲进乌拉山。</p><p class="ql-block">1938 年 6 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绥蒙工委军事部长于占彪带人来到中滩,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的组织,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组建起八路军大青山联络支队中滩中队,窦文林任队长。</p><p class="ql-block">争取乌前旗上层人士参加抗日阵营,对巩固和发展中滩抗日根据地关系极大。</p><p class="ql-block">因此,于占彪等非常重视对乌前旗上层的统战工作,根据当地蒙古族同胞的宗教信仰的风俗习惯, 物色了在王银奎村一个会讲蒙语的农民贾多富到旗王府联 络。贾多富回来后,向于占彪汇报了旗府上层情况。于占彪又派窦文林进山协商。窦文林过去曾与蒙古族同胞广泛接触往来,对王公上层也比较熟悉。窦文林此行消除了旗府上层人士对八路军的误解和疑虑。王府马上派一名官员随窦文林下山拜会官员回去后,向旗府汇报了在中滩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奇俊峰当即决定让保安团连长梢得毛请于占彪进山共商抗日大计。于占彪与梢得毛坦诚相见,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还把从延安带来的印有蒙汉两种文字的抗日宣传品送给他,并请他转达对奇俊峰的问候。</p><p class="ql-block">时隔不久,于占彪前往旗府驻地拜访。奇俊峰把于占彪视为上宾,用蒙古族礼节隆重迎接了他。奇俊峰详细听取了于占彪的介绍,对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及全国抗战形势有了深刻了解,对共产党八路军有了正确认识。她坚定地表示,要和共产党八路军密切配合,为了日本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做出积极贡献。当天晚上,奇俊峰摆全羊席,用蒙古族最高贵的礼节招待了于占彪。临别时,于占彪送给奇俊峰一支手枪,奇俊峰则回赠一骑带全副鞍辔的骏马。</p><p class="ql-block">于占彪下山一周后,旗府派出以哈少那为首的官员到八 路军驻地商谈。双方达成协议:八路军保护蒙古同胞的利益, 蒙古族同胞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大局为重,下山归乡,重建 家园,为抗日救国出力。</p> <p class="ql-block">(于占彪 刘志丹警卫员 红军团长 中共绥蒙工委军事部长 中共绥远省委军事部长120师独立第二支队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此后,于占彪秘密发展乌前旗保安团参谋主任李隽卿为中共特别党员,在旗府隐蔽活动。在李隽卿帮助下,奇俊峰经常与八路军保持联系。</p><p class="ql-block">1939 年初,蒙奸德王直接把持下的伪蒙军趁火打劫,派重兵进驻乌拉特前旗,以武力蹂躏戕害人民群众,逼迫奇俊峰归附德王。奇俊峰坚定地站在抗日阵营一边,毅然率部秘密前往五原,正式加入抗日阵营。她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第一个举起抗日大旗的蒙古族女王。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她深明大义,不被威逼利诱所动,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称赞。</p><p class="ql-block">4月,国民党军政部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保安司令。 5 月,奇俊峰又被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乌前旗防守 司令部司令,并授予少将军衔。奇俊峰在五原城内组建了乌 前旗防守司令部,下设两个团,分别驻防西山咀和乌不浪口。 为提高部队素质,奇俊峰仿效八路军,在每个团配备一名政 治指导员,专门从事政治思想工作。</p><p class="ql-block">7 月,日本侵略军出动千余兵力,分乘 40 余辆卡车,进 犯西山咀地区。奇俊峰的部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协助门炳岳 部击退了来犯之敌。</p><p class="ql-block">9月,国民党政府正式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札萨克, 同时担任绥境蒙政会委员兼建设委员会主任。执政后,她在 中共党员李隽卿协助下,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并亲率旗府 官员到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p><p class="ql-block">12 月,傅作义部进袭包头,奇俊峰部受命配合攻打驻守在乌拉特后旗察罕高勒庙的日伪军,一举歼敌百余名。 在奇俊峰抗日救国的影响下,乌拉特后旗额王福晋巴云 英和茂明安旗齐王福晋额仁庆达赖也率领全旗蒙汉群众举旗抗日,并摆脱日伪军的控制,先后来到五原加入抗日阵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通史 》第四卷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p><p class="ql-block">蒙古族上层人士的抗战和敌占区军民的反抗</p><p class="ql-block">......“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内蒙古的一些爱国的蒙古族上层人士也举起 了抗日的旗帜。例如,土默特旗总管的抗日,乌拉特西公旗(乌拉特前旗) 石王福晋奇俊峰、东公旗额王福晋巴云英、茂明安旗奇王福 晋额仁庆达赖等三女王的相继加入抗战阵营。伊克昭盟的王 公对民众的抗日活动也表示支持。</p><p class="ql-block">其中,奇俊峰绥西抗战影 响很大,名震一时,她的抗战业绩在河套地区蒙汉各族民众 中广为播扬。</p><p class="ql-block">奇俊峰,1915 年 6 月 3 日出生于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 (今巴彦浩特)的一个蒙古族贵族家庭。其父德钦伊沁诺布(汉名德毅忱),受民主革命思想潮影响,曾于 1927 年发 动了震撼全旗的革命事变,建立阿拉善旗政务委员会和国民 革命军蒙兵第二路司令部,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1930年德毅忱携长子出走,中途被捕,于 1932 年以“红党分子”罪 名被迫害致死,其子亦遭枪杀。父兄为蒙古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深刻铭记在她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她自幼习文练武,蒙、汉文兼 通。19 岁出嫁到西公旗,当了石王福晋。石王,全名石拉布多尔吉,原是公庙子的喇嘛,因西公旗原札萨克身后无嗣, 由他还俗继位。1936 年 9 月石王病逝,奇俊峰即为护理札萨 克。</p><p class="ql-block">全面抗战开始后,日军猖狂,归绥、包头相继失守,各蒙旗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奇俊峰召集会议,明确宣布:(一) 坚决接受绥远省政府的领导;(二)团结一致,提防亲日派 挑拨离间;(三)减轻百姓负担,不允许向牧民乱行摊派;(四) 军队要严守纪律,严禁抢夺民财和侮辱妇女。她命令将此四 条向全旗宣播,受到全旗民众的拥护和广泛支持。受其影响, 东公旗额王福晋巴云英、茂明安旗奇王福晋额仁庆达赖亦相 继举起抗战旗帜。她们被誉为蒙旗抗战三女王。</p><p class="ql-block">1938 年 7 月 10 日,日军千余人进攻后套要地西山嘴, 奇俊峰所部骑兵密切配合骑七师英勇杀敌,予敌重创。1939年春,以奇俊峰为司令的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迁陕坝,所 属部队仍留前线抗战。1940年冬,奇俊峰所部 600 多人编为 3 个团,分赴各战场,担负为主力部队向导和侦察任务,屡 建战功。</p><p class="ql-block">奇俊峰在其父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较早地接触到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后来在她的司令部参谋主任李隽卿的直接帮助下,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的书,同情并帮助过中共地下党员。</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怀疑李隽卿是被安插在奇俊峰身边的中共党员,竟将其扣捕关押,后以重用李隽卿的罪名,于1947 年杀害了这位年仅 32 岁的抗日女英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奇俊峰是国民党领导的国军抗战序例唯有的2位女中将之一,另一是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中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组织起包括美国飞虎队、苏联航空志愿队的中国抗战航空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