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

国新外文集团(昆仑堂书院)

<p class="ql-block">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又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China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CIPG),是中央所属事业单位,肩负党和国家书刊网络对外宣传重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对外传播机构。七十余年来,外文局始终站在国际传播前沿,以多语种、多媒介、全方位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中国形象。作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核心力量,外文局以文化为桥、以思想为舟,持续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在全球舞台上奏响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时代强音。</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初心如磐,又是一年征订时。长沙国新外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2012年7月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服务宗旨,立足湖南、广东两省,专注《中国报道》《人民画报》《中国东盟报道》(英文)、《丝路瞭望》《小读者》等政经文化类重点期刊的征稿征订发行工作。我们坚持“市场推广、自愿订阅”原则,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读者提供高效、精准、贴心的服务,助力优质内容走进千家万户,推动思想交流与文明互鉴。每一份期刊的传递,都是一次中国声音的远行;每一次阅读的开启,都是一场跨越文化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中国报道》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外文局主管的国家级时政财经月刊,被中宣部列为重点政经类期刊,定位为“决策者的时政财经参考”。杂志以国际视野聚焦中国发展,深入解读重大政策、经济变革与区域战略,涵盖宏观调控、城市经济、产业动态、金融改革等核心议题。凭借权威视角、深度报道和国际化表达,《中国报道》持续向世界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治理智慧与发展逻辑,成为海外了解中国政治经济脉搏的重要窗口。在这里,世界读到的不只是数据与政策,更是中国前行的步伐与自信从容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人民画报》自1950年7月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刊名创刊以来,始终以影像为笔,记录时代风云。作为中国国家画报,它用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篇篇深情的文字,见证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重大历史事件到百姓日常生活,从科技突破到文化传承,《人民画报》以“大国脸谱、人民记忆、中国情感、世界胸怀”为宗旨,向全球展现一个可感、可亲、可信的中国,成为世界读懂中国发展历程的视觉史诗。光影之间,是时代的温度;方寸之中,是国家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小读者》是一本专为8至14岁青少年打造的纯粹阅读刊物,每月5日、15日出版,上半月“阅世界”,下半月“爱读写”。作为中国外文局旗下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它以开阔的国际视野、优美的语言表达和富有启发性的内容设计,引导少年儿童在阅读中认知世界、涵养品格、提升表达。这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播撒着理解与共情的种子,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新时代小公民。从小小读者的眼中,我们看到未来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希望之光。</p> <p class="ql-block">《中国东盟报道》(英文)是中国外文局主管、亚太传播中心主办的中央级外宣期刊,致力于构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向传播桥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共同体”建设,期刊以英文为主,同步推出泰文、缅文、柬文、马来文等多语种版本,精准传递中国发展理念,讲述区域合作故事,增进民心相通。在新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共谋发展的大背景下,该刊正成为促进亚洲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邻邦之间的信任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丝路瞭望》月刊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变迁,以深度观察和人文关怀描绘新时代的“丝路图景”。作为中国外文局主管的重要外宣期刊,它既关注基础设施联通,也注重民心相通;既报道合作成果,也讲述普通人的命运交响。在全球互联互通不断深化的今天,《丝路瞭望》正以独特的视角,向世界呈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与文明担当。一条古老丝路,在今日焕发出文明互鉴的新光彩。</p> <p class="ql-block">《世界知识》创刊于1934年,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时政刊物之一。秉持“平实理性看世界”的宗旨,杂志长期追踪全球格局演变,剖析国际热点,解读中国外交战略,传递和平发展理念。其内容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多次荣获“全国百强报刊”“中国最美期刊”等殊荣。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世界知识》帮助国人认清世界大势,理解中国方位,增强战略定力,是洞察世界、读懂中国的权威读本。它不仅讲述中国如何看世界,更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清醒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世界博览》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以全球视野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作为外交部主管的重点文化期刊,它深入报道科技前沿、人文思潮、风土人情与国际热点,用故事化的笔触揭示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无论是历史回望、军事内幕,还是名人命运、旅行风尚,皆以知识性、可读性与审美性融为一体,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世界博览》持续赋能公众认知,拓展国民眼界,助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当中国目光投向远方,世界也正由此走进中国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为答谢广大订户长期以来的支持,凡年度订阅指定期刊者,将获赠由站长名家精心创作的书画艺术精品。这些作品融汇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兼具家居装饰之美、文化鉴藏之值与情感交流之谊。每幅书画均为原创保值之作,承载着对中国文化的敬意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让阅读之外更有艺术相伴,让书香与墨韵共润心田。这一份馈赠,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中外心灵相通的无声语言。</p> <p class="ql-block">墨海游弋,文心载道:论曾庆煦先生的文化坚守与书法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喧嚣浮躁的时代,总有一些人选择沉潜于文化根脉的深处,以笔墨为舟楫,进行一场安静而漫长的精神远航。曾庆煦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行者”。他并非囿于书斋的纯粹书家,而是一位将传媒人的广阔视野、学者的文化担当与修行者的沉静心性融于一体的文化实践者。他的艺术人生,恰似其斋号“昆仑堂”所寓,巍然厚重,展现出一种兼济天下、贯通古今的“殿堂气象”。他以书法为媒,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一笔一画地书写给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从传媒疆场到水墨桃源:独特的艺术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庆煦先生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学熏陶,成于博采众长。与许多学院派书家不同,他拥有一个极为独特的背景:作为资深传媒人,他先后履职于广州电视台、广州日报、中央电视台、《当代中国》画报、中国报道社等权威媒体平台。这段经历,赋予他宏阔的视野和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他策划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众多艺术大家、名家提供专业服务,这并非简单的职业行为,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艺术游学”。他在服务中观察,在交流中汲取,这使得他的艺术观绝非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与当代艺术生态的深度互动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为珍贵的是,他的书法师承堪称一段佳话。早年师从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百岁名宿温远达、著名学者陈柏坚教授、民革耆英潘景晴女士等诸位年高德劭的先生。这份缘法,所传授的远不止笔法技巧,更是一种“人书俱老”的生命境界与厚重从容的文化品格。他所追随的师长均长寿九十以上,这仿佛一种隐喻,暗示着书法艺术与修身养性、安顿生命的内在关联,为其艺术注入了超越技巧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守正出新:博采众长而归于“正大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艺术实践上,曾庆煦先生走的是一条“守正出新”的稳健之路。他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根基在于深厚的传统。他恪守“取法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之正统书风”,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他的研习路径,严格遵循中国文字演变规律,由篆隶筑基,进而楷书,再修行草,体现了对法度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其篆书,深研小篆之工稳,溯源甲骨、金文之古朴,故笔下意蕴深厚,带有金石铭文般的苍茫之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隶书,从“祥隶”入手,融汇汉碑之雄浑与魏碑之方劲,追求法度严谨、气象浑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楷书,取法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等唐宋大家,根基扎实,意在“守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行书,师法王羲之、苏东坡、赵孟類等帖学经典,于“师古不泥中得心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由正体向草体的渐进,正如建造堂奥,先立坚稳柱石,再求飞檐之势。</p><p class="ql-block">他目标明确——“真草隶篆行五体皆能”,其近期专注于行草书的提升,正是为了补全艺术拼图中最富抒情性与表现力的一环,以期达到“尤以行草为盛”的圆融之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文以载道: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庆煦先生的书法艺术,其价值不仅在于笔墨形式,更在于其内容的选择与传播的广度。他的作品多以儒释道经典、传统诗词歌赋为书写内容,这使其书法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世道人心的载体。作品流传海内外,为机构与个人所珍藏,这正是“文以载道”理念在当代的成功实践。他以笔墨为桥梁,让古老的智慧在点画之间重新焕发生命力,为公益弘传中华文化做出了实质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庆煦先生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高远的师承门风和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在书法艺术领域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不必急于被定义为一位技术至上的“书法家”,他更是一位以“墨”为媒介的“文化行者”。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古典法度的尊崇,更是一种将个人修养、文化使命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积极尝试。他的艺术追求,正如其笔名“吉祥光明”所寄寓的美好愿景,是在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耕耘出一片兼具“殿堂气象”与“文人风貌”的精神家园,沉稳而坚定地走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