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我的高等教育研究情怀(2021年11月29日)(原创)

卓然

<p class="ql-block"><b> 我的高等教育研究情怀</b></p><p class="ql-block"><b> 卓 然</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11月29日</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我对高等教育研究情有独钟,而且乐此不疲,用四个字给予高度概括就是——执着+情怀!</b></p> <p class="ql-block"><b>  我对自己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定位十个字:“明德、笃学、励志、求真、务实”。</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者必须永远具有一种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和饱满务实的工作热情,并随时随刻保持着一种高昂的创新热情,甚至永远处于一种改革状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工作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或高枕无忧。</b></p> <p class="ql-block"><b>  我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鲜明的特点是:“参政,议政,不执政;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紧跟主潮流,瞄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找准切入点,精准施策,为学校党委和行政提供强有力的改进措施与方案;树立民族信心,与同仁同事合作创新,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与研究视野,构筑自己成长的和谐环境”!</b></p> <p class="ql-block"><b>  我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和同仁、同事、高教界的朋友们分享思想的芬芳。每当和朋友们或研究生同学们交流一次或作一次学术讲座,我就好像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净化,一次人格的升华,一次心灵的飞翔。</b></p> <p class="ql-block"><b>  我的生活日志是:白天处理教学与公务,晚上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双休日、节假日闭门读书写作,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与增长极,虽然工作密度大,研究难度高,节奏转化块,但我不感到苦,体味到的是甜蜜。</b></p> <p class="ql-block"><b>  我主张,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应该不遗余力地追求真、善、美,并具有真、善、美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b> 因为“真”是科学,“善”是道德,“美”是艺术。倘若没有真、善、美的情怀,不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就不可能研究出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成果来,反之,可能会成为高等教育的祸害。</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我提倡,大道理与小道理相统一,用大道理去管小道理,从小道理上升华到大道理上,并精心构筑自己和青年研究生、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指导研究生和大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引导他们的人格、思想品德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我对自己那种枯燥乏味的高等教育研究情调和质朴到近乎于平庸的研究生活早已生出厌恶式的反感。在高教研究所几十年里,我似乎在穿越一条漫长的历史隧道,仍然看不到出口的亮光。每当一篇研究文章竣稿或一个研究课题结题后的寂寞感和劳累感,总是围裹着我,常常难于诉说,难以排解,我真不知道何时才是一个尽头。</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有时候,我终年累月地躲在一个小小的教授工作室里“闭门造车”,我对学校老板们和各级行政领导在想什么,居然极度无知,也曾闹过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这大概就是一种传统式的研究方式吧——与世隔绝,不管现实需要。看来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传统和传统习惯永远是一种保守力量”,这是恩格斯的一句至理名言,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观点。</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有时,我也扪心自问,衡量一个人尤其是衡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人的文华生命价值用什么标准时,我居然汗颜。曾经有一位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的老前辈姚启和教授(华科大党委副书记)对我说过:就看他被多少个重要重大的研究课题溶解过,陶冶过;他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章是否被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认可或采纳过,是否在国家重要刊物上刊发过,是否评过政府各种大奖等。一句话,就看他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的多少。这种被溶解、被陶冶、被采纳或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体验就是一种重大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重大的人生享受,你可以表述出来,也可以不作表述,有时表述出来倒成了一种失落。这番话给了我许多豁然开朗的启迪: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别处,就在于奋斗拼搏并取得成功!</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一个人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支撑着。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已经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人们……</b></p> <p class="ql-block"><b>  噫嘻! 我以为,只有“真才实学+踌躇满志+随心所欲”才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也是我终身追求的理想目标!</b></p> <p class="ql-block"><b>  作者简介:卓 然,笔名,本名王德广,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经济法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等教育研究专职研究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