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钟寺~以巨钟闻名的古寺(20150409)

杨泉海

<p class="ql-block">在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联想桥旁,有一座兴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古寺,这就是觉生寺。说起觉生寺,许多北京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但说到大钟寺,北京人无人不晓。实际上,觉生寺就是大钟寺,大钟寺是觉生寺的俗称。本为皇家佛教寺庙,于1985年辟为古钟博物馆,馆内展示中、外古代钟铃共400多件。</p> <p class="ql-block">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雍正帝下旨敕建,觉生寺山门的“敕建觉生寺”匾额是雍正帝御笔手书。根据雍正帝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立的《敕建觉生寺碑文》记载,雍正帝选址西直门外曾家庄建寺,该处高朗干爽,林木佳茂,而且“右隔尘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适宜用作“寂静清修之地”。该碑文又记载,雍正帝有云“以无觉之觉,觉不生之生,所谓觉生也”,是故雍正帝为寺庙取名觉生寺,希望借佛寺“振其大觉之道,达夫正觉之旨”。</p> <p class="ql-block">觉生寺最初为皇家佛教寺庙,到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赴觉生寺祈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更下令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之一,此后祈雨活动一至持续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楼,两侧有钟鼓楼、配殿和东西跨院,总面积三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大雄宝殿的主殿面阔五间,作为“礼乐回响”展室,大雄宝殿内展示了一组仿制的“曾侯乙编钟”。</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青铜编钟,1977年,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的钟楼是大钟寺的核心建筑,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高两层,底层为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的方形,顶层为宝盖形覆顶的圆形,寓意“天圆地方”。底层正面檐下悬乾隆帝御赐“华严觉海”匾额,这是大钟寺里仅见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寺内大钟名为华严钟,通高6.75米,外径3.3米,重约46.5吨,是我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巨钟,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素有“钟王”之称。钟内外铸满佛教经咒17种,总计22万7千余字。</p> <p class="ql-block">相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内容为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为主的8种经。文字摆布得严丝合缝,字面清晰。大钟铸造精致,造型奇特,铜质乌亮美观,轻击钟声圆润深沉,重击浑厚宏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远达18-40公里,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炼技术。</p> <p class="ql-block">悬挂大钟的架子,是用粗大的木梁制成,它的8根主柱顶部内斜,以增加稳定性。主柱上的3根横梁,巧妙地将力过渡到主柱上,分散了压力。由于结构合理,历经200年而不倾斜。</p> <p class="ql-block">传闻明朝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后,老怕有人推翻他,为消灭民间反抗力量,派军师姚广孝收集老百姓刀枪等武器,铸了一口大钟,上面刻着全部华严经,认为老百姓听了钟声,就不会再反抗他了。</p> <p class="ql-block">这口钟铸造于京师铸钟厂,就是现在的鼓楼附近的铸钟厂胡同;铸成之后,朱棣将它悬挂于汉经厂,是明代内府印经机构之一,专印汉文佛经,地点在景山后街的智珠寺旁边。朱棣在位时,遇到万寿圣节等,都会由汉经厂主持敲钟作佛事,文武百官皆要身披袈裟到此听经,完事儿之后才能更换朝服。</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驾崩之后,仁宗继位,朱高炽跟他爹不一样,对经文、佛事不感兴趣,钟王也就失去了“知己”,就连汉经厂也逐渐荒废。永乐大钟孤独的在寒风露雨中等待着再次辉煌。这一等就是一百多年,因为以后的皇帝净是信道教(以嘉靖为首),所以这口刻满佛经的钟王便无人问津。</p> <p class="ql-block">直到万历年间,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万寿寺建成,万历皇帝下令把汉经厂的永乐大钟迁到万寿寺,并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沉寂了一百五十年后,北京城再次响起了永乐大钟延绵不绝的钟声。据明人蒋一葵记述:“昼夜撞击,闻声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远时近,有异它钟”,这一敲就是50多年。</p> <p class="ql-block">到了天启年间,由于内忧外患,世道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于是各种传言甚嚣尘,不知道从那里传出:说城西传来钟声会带来灾难。熹宗朱由校听了之后害怕,就降旨把大钟卸了下来,从此钟声再次沉寂(1623年左右)。过了一百多年,再次有人想起了这口钟王,此时明朝已经灭亡,来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朝皇帝都是信佛,尤其雍正,在城北的修建了觉生寺。随后有大臣跟雍正说,当年永乐皇帝曾铸造了一口大钟,现位于万寿寺内,闲置已久,建议移至觉生寺。雍正皇帝采纳了建议:皇家大钟岂容冷落?于是立即颁旨迁大钟至觉生寺。可是直到十年后的乾隆八年(1743年),移钟工程才算完成。</p> <p class="ql-block">这口大钟由铜、锡、铅合铸、并含有锌、铝、铁、镁、金、银等多种金属元素,历经六百年却完好无损,其高超的铸造工艺,堪称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即便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都是难以实现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永乐大钟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在大钟寺观音殿的正中悬挂着一口铸造精美,钟体却无任何字迹的大铜钟格外的引人注目。因为钟体上铸有二十二条神态各异的龙,钟裙部有八个八卦中的“乾”卦,所以后人叫它为“乾(卦)隆(龙)”钟,该钟不仅被推测为乾隆所造,而且传有一段离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据说,乾隆皇帝幼年时,瘦小单薄,不好养活。皇太后来到觉生寺许下重愿:若是佛爷有眼,保佑乾隆得以平安健康成长,顺利接嗣,一定让乾隆剃发在觉生寺出家侍佛。</p> <p class="ql-block">乾隆长大,雍正决定要传位给乾隆。可乾隆哥哥弘时却在其大臣的怂恿下,要对即将嗣位的乾隆下手了。雍正帝为了迷惑弘时,于是让乾隆的表兄法云陪着乾隆来到觉生寺避难,要以侍佛弘法的心愿来化解这场血光之灾。正要剃度之时,雍正皇帝却在西山偃驾,乾隆立即回宫接位,皇太后考虑到已在觉生寺许下誓愿,于是让表兄法云代替乾隆在觉生寺出家。</p> <p class="ql-block">法云和尚青灯残月在觉生寺八年,已做到了住持方丈,觉得自己该是功德圆满的时候了,法云和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万寿寺里存放的华严钟正好在这年要运往觉生寺,借着这个机会,法云和尚给乾隆写了一个折子,说华严钟不仅普渡众生,且有求必应、祈雨必降,望皇上以苍生为重,前来觉生寺敲钟祈雨,自己也好借这个机会还俗讨个官做做。</p> <p class="ql-block">原想乾隆能给自己一个封疆大吏,没想到只给了这么一个小官,一气之下,借着运送贡品闲暇,偷偷地跑到海州城外洪门寺,请人铸造了一口盘着二十二条龙、布着八卦、暗喻乾隆的“乾龙”钟,法云深知蒲牢怕鲸的典故。他又以孝敬皇上的名义将该钟送进紫禁城,美名其曰:“让乾隆浩荡皇恩洒满五湖四海。”谁知,自此钟悬挂以后,宫中却怪事接连不断,不是死人就是闹鬼。乾隆让钦天监一测,这才知道这是一口不祥的钟。乾隆一怒之下,把法云和尚杀了,又将这口钟贬出宫外。</p> <p class="ql-block">古钟上的牌位没有任何字迹。浑身上下布满了精美的龙,现在它被挂在了观音殿的正中。</p> <p class="ql-block">在大钟楼东面的庭院里,按历史年代陈列着40馀口形状各异的古钟。宋、元时代的钟呈桶形,如珍藏在藏经楼里的大钟,是宋熙宁年间铸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大钟寺最古老的钟。明初开始钟口逐渐外张,呈喇叭形,反映出在我国古钟发展史上,人们对声学、力学原理的认识过程。</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迷路人。</p> <p class="ql-block">现在走进大钟寺,已经没有了宗教的味道,更没有了香烟缭绕,在这里只有对中国古代钟铎文化的深深回眸和永恒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是几年前拍的照片,那时还没有美篇交流平台,现整理一下,仅供朋友们欣赏。</p> <p class="ql-block">寺院海棠花开了,花团锦簇,一片片红色,在春风的摇曳下,别有一番滋味,花朵散发出淡淡的香味,真是一副春光好美景图画。</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分享!</p>

觉生

大钟

乾隆

大钟寺

法云

雍正帝

铸造

万寿寺

永乐

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