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雅韵:寻访庐陵古村落之三----泰和螺溪爵誉古村

水墨君山

<p class="ql-block">  查寻周边古村落时,得知永阳镇附近有个爵誉古村,隶属于泰和县螺溪镇管辖,永阳墟镇过桥不远便可达。泰和县与吉安县真正的毗邻,县界交错,前往吉安县永阳天河一带必路径泰和的石山乡。行驶在敦永公路车载导航一会提醒“你已进入泰和县”,一会又提醒“你已进入吉安县“。石山乡的多个行政村就在敦永公路旁。从吉安县城驾车约半个小时,导航提醒已达目的地。 我们一行人找个停车位泊好车,便开始了爵誉古村的探索之旅。</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村民介绍,爵誉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始建于南唐,村名由宋仁宗御赐而得。爵誉村在南唐时属西昌县(后改泰和县)万岁乡信实里。原为多姓散居,先有朱、皮、兰、丁,后有周、康、张、肖。周姓自南唐西台监察御史周矩,因避唐末之乱,由金陵徙此,择地安居后,人文鹊起。宋朝有进士14人,尤其宋仁宗时期,进士达9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周氏五氏周倚、周伦、周巽同胞三兄弟及侄孙周庆章同登皇榜,“一门同榜四进士”誉撼朝邑。仁宗赞周氏科第蝉联“爵崇誉隆”,遂以此易名爵誉里。</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康肇庆由该县禾市镇投奔岳父周氏并于此村定居,成为本村康氏始迁祖,俗称“康家”。村中先贤既有忠臣良将,又不乏文人义士。康奎,谱名从魁,号北轩,明成化帝时官拜靖江王府史司左使,后又被特敕为奉政大夫修正王府伊。历官49年,著作颇多,并有“国师大夫”牌匾。</p><p class="ql-block"> 宋朝始,周康两大家族花费巨资,大兴土木,从宋至清的数百年间,他们先后建起了高明楼、青云楼、大观楼、清芳馆、写经轩、天趣轩、养心斋、存正学堂、龙源书屋、孝廉书舍、梅溪书屋、简斋书屋、敦礼书屋、务信书屋等几十座私塾和学堂,供本族子弟读书习文。“积极开私塾、办义学,群子弟弦诵不辍。” </p> 村内古建保护基本完好,始建于宋、明、清的古建曾有大小宗祠近五十座和庙宇二十多座,现存周氏宗祠(久大堂)、康氏宗祠(孝德堂)、宝诰堂、佥宪坊、成德堂、国师大夫等二十多座宗祠和庙宇。其中“久大堂”“孝德堂”“宝浩堂”“复古堂”“敦叙堂”是五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村落遍布大量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古民居均为青砖黛瓦。村中古建筑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同时还独具当地乡村建筑的朴素、简约、典雅之感。 久大堂,为周氏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堂前狮目怒视,宝相威严。祠堂外黄庭坚手书的“儒学坊”,向世人昭示着爵誉二字所蕴含的分量。 孝德堂,为康氏宗祠总祠,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至绍兴元年(1131年)年间,宗祠前方的喜鹊牌坊为清末扩建,大门上方为飞檐四翘的鹊巢官,由四根石柱托起,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其中一联云“武姥高插云祥钟灵秀,搓江环涌翠兆起人文”,高度概括了爵誉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贤才鹊起的风貌 <p class="ql-block">康氏宗祠……孝德堂</p> <p class="ql-block">两派十进士</p> <p class="ql-block">一门六贡士</p> 抗战时期,江西省政府迁址泰和县,南昌二中迁入爵誉村,此为南昌二中老校址。 <p class="ql-block">务信学校简介</p> 校内天井处的夫妻桂花树 爵誉村是中国传统社会农、儒并重的有丰富人文历史信息的标本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 古色古香 见证岁月的沉淀 古色古香 见证岁月的沉淀 古色古香 见证岁月的沉淀 木质紧密 敦实厚重 雕刻精美 木质紧密 敦实厚重 雕刻精美 木质紧密 敦实厚重 雕刻精美 <p class="ql-block">  因政府重视古村落的保护,池塘、道路得到较好修缮,古民居的院落和民居之间巷道均铺有鹅卵石及条石。几条游步道将古村的景点也都一一串联,方便游客游览。</p> 铺有鹅卵石及条石的巷道 村旁的千年古障树 小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