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容若‖〖我看大明湖〗

优哉游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常听见人说,读了《老残游记》去游大明湖,一定会感到失望或幻灭,因为百花堤没有花,历下亭碰不到名士,大明湖不是湖,乃是一条小河,夹岸长满了芦苇。还有些粗心的人,既不注意时间,也不注意地方,在历下亭边找千佛山的倒影,在满天云雾里看鹊华秋色,找不到,看不见,就怀疑老残撒谎,或更断定是文人的夸诞。大明湖因为《老残游记》的描绘出了名,也因为好多游人指出它的名不副实,使齐鲁山水都减了声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从刘鹗游济南到现在,不过半世纪多点,大明湖真老了、丑俗化了吗?照我看,明湖也许变了,变的可并不多,“荷花世界柳丝乡”,还是照样,只是种荷花的人,因为老残一类的白吃莲蓬、乱摘莲花的客人太多了,培植了一排排的苇墙,把荷花一区一区的圈起来。只留下几条深水的通路,给闲人荡桨。花是看不见,花香可没关住,你也可以从芦苇缝进而窥见芬芳鲜艳的花海的一斑。你想要认识湖的全貌吗?请到北极阁上看,请到城头马路上看,“一城山色半城湖”,“满湖荷花绕湖柳”,并没有什么夸张。千佛山的倒影,一定在天高气清的秋天,在铁公祠前的湖面宽处,才看得分明 。想认识大明湖的光明如镜,也须在秋天冬天的芦苇枯萎后。你要到千佛山头兴国寺的敞厅远眺,或是坐上飞机下看,黄河是一条宽而黄的长带子,小清河是一条绿的头绳,大明湖正是仙女放下来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台。荷花是可以远观,不可以亵玩的,明湖也跟庐山一样,要认识它的真面目,须要站得高一点儿、远一点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大明湖的特征是安静朴素,有储蓄,有用处。多少名泉的水,新鲜,又干净,不分冬夏昼夜,流进流出,没有响声。冬天不结冰,夏天不咆哮,刮风不起汹涌的波涛,下雨没有决堤的洪流。画舫上难听见笙歌管弦,绕湖岸多半是幽居萧寺,连暮鼓晨钟也没有,整天是静悄悄的。水上有一队一队的鸳鸯穿花戏草,玩得十分安详自在。成群的白鹭鸶在凝神养气,谁也不叫一声。就是坐着小盆向游客兜卖莲花的小儿女,也只是拈花示意,并不吵着卖。当地的谚语说:“湖里的蛤蟆干鼓肚。”以昼夜聒耳,不知趣,不看风色著名的蛙,到这里都要“守口如瓶”,停止了两部鼓吹。虽然不一定由于什么皇帝的金口玉言,总要算一种难解的奇迹。在这种寂静的环境里,宜于书画,宜于写诗,更适于哲学家艺术家的深思。齐鲁的先哲们喜欢讲:“讷于言而敏于行”,“吉人之词寡”,“恶夫佞者”,“多言多败”,在我看都跟大明湖的德性有一脉相通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湖的西岸有图书馆,花木楼阁,具备名园的风致,金石、古物、文献充满在里边。汉画堂内摆着两千年前的纯朴雕绘,罗泉楼上陈列着历代的形形色色的货币。张公祠、汇泉寺,盈墙满屋都是出卖的碑帖字画。水面的大小画舫,湖中湖旁的亭台祠庙,到眼都是很雅致的对联匾额,用墨不多,可都是精心结撰。有的形容活现,有的韵味深长,有严正的教条,有蕴藉的嘲讽。北极阁是“山光水色一望收”,历下亭是“宛在水中央”,水心亭是“天心水面”,铁公祠是“纲常万古,节义千秋”。你可以看见“会须尽剪青芦叶,教放花香到客船”的感慨题壁,你可以看见几方丈的小圃都会挂“临湖筑圃,负郭耘香”的木刻联语。查查题款,不出于唐宋的有名大家,就出于明清的饱学才子。想想看吧,杜工部、李北海在历下亭歌咏过,曾子固、苏子由对百花堤、沧浪亭写过文章,李清照的柳絮泉、张养浩的幽居,都离湖不远。李沧溟、王渔洋、周书昌、马国翰,又都是当地的诗人学者,他们歌诵明湖的长诗短歌,考订历史的大书小简,随时随地可以读得到、找得出。“济南名士多”,从这些方面看,却不是空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大明湖跟洞庭湖、太湖、乌梁素海不一样,那是储水的湖,为长江大河流不完的废水临时找个地方。它跟北平的昆明湖、杭州的西湖,也性质不同,那是看的湖、玩的湖,点缀风景有余,润泽民生不足。大明湖在当地人看起来,只是水田的一种,与小清河沿岸的一切水田一样,年年要出藕出鱼,割芦苇,收香稻。湖田又肥,水又足,生产量多,消费市场又近,所以价值也特别高。白莲花长到五六尺高,大条的藕又脆又甜。圆圆的莲子,又饱满又有分量。种莲把地种瘦了,就一块一块的改作鱼塘,春天一放是几万条鱼秧,喂的是湖里的青草,到秋天就长到一斤来重。放去了塘水,鱼鳞映着夕阳,密密匝匝,扒扒乱跳,真是一寸湖水一寸金。养鱼的人笑了,鱼价也便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山东人在厚重里有潇洒,在纯朴里有灵秀,在平凡里有器用,接触的越久,越能发现心灵的美。大明湖正是山东人的象征。我在湖边作客,住过整整三年,我玩味过它的春夏秋冬,我领略过它的晴雨昼夜,理解得越深,越觉到它的可爱可亲。我爱齐鲁,我爱明湖,在“一天一地一圣人”的省份,我体味到中华民族的优秀面和“地灵人杰”的真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举世闻名,自古至今关于它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名篇。梁容若先生写的这篇《我看大明湖》脍炙人口,就长期入选港澳台地区的语文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容若(1906~1997),原名梁绳祎,河北灵寿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上世纪30年代,梁容若曾在位于大明湖畔的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工作、生活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中,他“玩味过它的春夏秋冬”,“领略过它的晴雨昼夜”,故“理解得越深,越觉到它的可爱可亲”,于是后来就有了《我看大明湖》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传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