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镁教学20年庆典推广资料(第三期)】 ------里丁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相关背景、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 【艺镁音教室主讲师:刘医民】 【艺镁学员:史佳卓、王丛昊演奏视频剪辑】 【艺镁学员:陈华丽演奏剪辑】 <p class="ql-block">【老师和学员张云开(右)即兴视频】</p> 【编辑参考书目:《中外古典名曲欣赏》】 <br>一.相关背景<br><br> 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奥斯卡·里丁格(Oskar Rieding, 1840 – 1916)出生于德国北部,先后就读于柏林音乐艺术学校与莱比锡音乐学院,成年后移居到当时的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1871年,他被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汉斯·李希特(Hans Richter,1843 - 1916)任命为乐团首席,从此以后他主要活动在匈牙利境内。在歌剧院乐团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为小提琴写了不少作品,包括多首协奏曲和沙龙小品。1904年退休后,他移居位于布达佩斯西南部的城市采列(德语Cilli,即今斯洛文尼亚境内的Celje)直至逝世。 里丁格用匈牙利和吉普赛风格创作的沙龙小品在当时非常流行,而影响力最为持久的却是他作为教师为初学者写的几部协奏曲,尤其是b小调协奏曲(作品35)。这部协奏曲自1909年出版以来被广泛作为教材使用,里丁格似乎有意充分挖掘这部作品的教育功能,在初版的乐谱中注明了独奏声部可以由“小提琴、中提琴或者大提琴”来充当,甚至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声部”(以齐奏的方式)来共同演奏。在中国,b小调协奏曲早已被列为各地音乐考级中低级别的核心曲目,可以说有多少万个琴童学过小提琴就差不多有多少万人曾经演奏过它。因此,这部作品也很有可能是在全世界被最多人演奏的协奏曲之一,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小提琴教材的范围。在2007年由澳大利亚古典音乐台(ABC Classic FM)举办的最佳百部协奏曲评选活动中,经过全球数万乐迷的投票,里丁格b小调协奏曲与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等大师的协奏曲一起名列总榜单的第65名,小提琴协奏曲的第15名,甚至位于巴伯、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前。 二.音乐分析<br><br> 如此高的礼遇可能会让生前仅是小有名气的“业余作曲家”里丁格有些意外。除了众多学过小提琴的业余爱好者以及琴童家长带来的人气因素以外,这部作品极高的 “性价比”可能是它脱颖而出的内在原因之一。从音符层面,这部协奏曲简单到只要学过一年半载小提琴的人士都能够很快上手,给演奏者设置了极低的技术门槛。而从音乐角度来看,这首作品很罕见的将动人的歌唱性主题与规整严谨的曲式结构非常紧凑的结合在了一起,三个乐章加起来短短的七八分钟可能对于19世纪以来的大部分协奏曲来说仅仅是“开了个头”,而里丁格却已经不动声色的将三个完整精彩的小故事全都讲完了……<br><br>1. 第一乐章:中速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b小调,4/4拍<br> 首先,值得注意一下作曲家对于作品调式调性的选择。对于有管弦乐独奏声部的乐曲来说,他们可能会考虑到乐器的性能。比如用D大调写成的小提琴协奏曲特别多,与这个调最重要的主音(D)、属音(A)、下属音(G)都是小提琴的空弦有关,这有利于降低演奏难度且容易引起充分共鸣。更重要的是,每个调都有它传统的象征表现意味。b小调通常与深沉、严肃乃至悲剧性的叙事内容联系在一起,例如巴赫的《b小调弥撒》、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柴科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等等,里丁格的这首协奏曲也不例外。b小调作为与D大调同调号的平行小调与G、A等小提琴的空弦调性关系很近,在演奏上有左右逢源的便利,同时也赋予了这首作品总体上较为忧郁的基调。<br><br>第一乐章开头有4小节的引子,随后由独奏小提琴呈示主部主题(5-20小节),这个主题4小节一句的结构非常方整,前后句采取先抑后扬的对比布局。总共16小节的规模可以分成两次平行的陈述,前一次8小节和后一次8小节的音乐材料几乎完全一样,差别只是在于:前一次悬在b小调属音#f上,而后一次回归到了主音,与前一次陈述相呼应。<br><br>从21小节开始,音乐的性质由呈示新主题转为连接部。这有点接近于人们在平时的交谈或演讲中转换话题,总是从前一个话题出发加以引申,逐渐过渡到新话题。21-28小节完成了这种话题转换的第一个阶段,而29-32小节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引出下一个主题而进行一些故弄玄虚的铺垫。<br><br> 部分归功于前面连接部所制造的期待效果,位于D大调上的副部主题(33-40小节)与前面那个b小调略带忧伤的歌唱主题相比,显得辉煌、大气且果断有力。唯一有些“缺憾”的是后句四小节的结束有点“意外”。这也为随后41-48小节借此发挥,并推出乐章的“小高潮”(45小节)埋下了伏笔。49-53小节的音乐性质是有些自我满足的“原地踏步”,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引出乐章的下一个阶段。<br><br> 人们在写文章时,特别是写议论文时常用“总分总”的布局,陈述完观点或主题后需要加以论证与展开。音乐也常是如此,53-62小节便相当于是乐章的展开部。当然,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已经呈示过的所有主题都加以充分的展开。里丁格只是“点到为止”的揭示了b小调忧郁歌唱主题所暗藏的抗争力量,这种情感的爆发很快就平息了下来。<br><br> 很显然,从63小节开始,乐章又回到了开头的主部主题,在音乐结构上属于再现部。但主题并没有被原样照抄,而是很快在后一句引入了向上攀爬的转折(68小节),随后对这个主部主题进行了最后的拓展与深化。总的说来,这个b小调的乐章虽然可能还够不上用“悲剧性”来概括,但忧郁伤感的整体色调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并且,从结尾(78-84小节)动荡不安的效果来看,这种愤懑的情绪仅仅是被暂时压制,而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只好留待后两个乐章来逐渐化解了。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下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