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记忆(6):挖防空洞的记忆

杰子

<p class="ql-block">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事情己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那就是我在中学时代挖防空洞的往事。&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一九六九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战备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激发了全国群众性大造防空洞的热潮。于是,人防工程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人防工程的规格不断提高;同年,北京地铁开工,但这在当时地铁还是军用项目。&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济南市大挖防空洞的巅峰时期是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一年,几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民急挖防空洞。”那时,我刚上中学,作为中学生的我,也参加了这场当年的群众性打洞热潮。&nbsp;循着这个话题,当年的挖洞情景在大脑里回放,我似乎又嗅到了黄土的芬芳,看到了洞口三脚架,听到了洞下镐头刨土砰砰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p><p class="ql-block">激情年代的青年人革命热情特别高涨,念上一段主席语录,就会激发大家无穷的力量。记得那年,济南九中在大操场召开全校“深挖洞”誓师大会,军宣队长贾天震慷慨激昂地说:“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说了算,定了干,天大困难也不变”;之后,刚复课不久的学生们纷纷放下课本,走出课堂,挥起镐头,在校园里挖起防空地道。</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是政治挂帅的年代,讲究政治氛围,热衷于营造红色海洋。因此,洞口工地转场,红色的波浪也随之涌来。红旗如林,标语专栏到处是,高音喇叭广播不断。&nbsp;&nbsp;&nbsp;或许是人们看多了《地道战》的缘故,挖出的防空洞活脱脱就是《地道战》的翻版。每条地洞垂直向下开口,待挖到几米深后,便在一侧再凿一个洞,不断向纵深拓展。&nbsp;</p><p class="ql-block">济南九中位于经十路以南的城市结合部,南依丁字山、刘长山、青龙山等山脉脚下,地质构造复杂,属于三类土质。是由粘土、重壤土、粗砾石、干黄土或掺有碎石等组成,土的坚固系数为0.81--1.0,须用尖锹并同镐开挖。</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全国都是大军营,按“林副统帅”的旨意,学校“建制”不再是“年级”和“班”,而是编为“连”和“排”。一个年级就是一个“连”,一个班就是一个“排”,班内的小组就是“班”。应该说,二连、三连、四连应该是挖防空洞的主力军。自开挖以来,每个连、排轮流上阵,一个排一周,24小时连轴转,轮流上阵,昼夜不停。&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每个连承包两至三个洞口。男生在地下挖洞,女生在地上拉滑车,倒土。洞下有若干个作业面,每个作业面六七个人一组。学校要求:地道开挖高2.5米,宽1.5米;每天每个作业面的任务是:掘进1.8至2.2米的进度,不管砾石多么坚硬、土质多么复杂,都要克服一切困难完成掘进任务。那时我们年轻气盛,傲睨一世,富有激情,干活从不惜力,特别是集体荣誉感时时激励我们敢于担当,力争超额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在狭窄的作业面上,两人依次排开,轮流替换,从上刨到下,开始站着刨,而后撅着屁股,蹲在地上,最后干脆跪在地上刨。运气好时,遇到黄土层还好,如果运气不好时,碰上粗砾石层,那可就倒霉了,一镐刨下去,一道一道灰白痕迹留在坚硬的砾石表面,震得我手臂发麻,但没办法,只能咬牙坚持,就像木匠锛树皮一样,不一会儿的工夫,就累得腰酸背痛,手上也磨起了水泡,只好拿手绢简单地缠一下,继续坚持刨,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加上洞下作业,空气稀薄,阴暗潮湿,其艰苦难耐是可想象的。难怪有的同学累得不行了,便坐地下偷着抽颗烟解解乏,抽完后,又迅速用衣服将烟雾驱散,生怕老师发现。 </p><p class="ql-block">洞土刨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装筐,将上百十多斤重的土抬到洞口。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很多从没有挑过担子的学生来说,却是一项挑战。担子一上肩,有的同学总是摇摇晃晃、左右摇摆,站不直、走不稳。扁担和筐也好像不听人的使唤,土筐晃来晃去,想换个肩也不行,只能硬着头皮犟着脑袋一步一步地挪。费了好大劲,才能把一筐土抬到洞口下,沿途还洒落不少。有的男同学喜欢搞恶作剧,向洞外运土时,先将筐内的土装满,而后再跳进筐里反复踩实,当洞上女同学费劲地往上拉时,他们却在洞下捂着嘴偷笑,我见了他们,本想说他们两句,可看他那副嘚瑟的样子,我不禁也跟着笑了,忽然间挖洞的疲劳似乎随着筐土消失。</p> <p class="ql-block">每到吃饭时,大家咬着凉全麦粉馒头、三合面窝窝头,啃着疙瘩咸菜,喝着凉水,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你肩膀痛不痛,手上磨了几个泡,腰酸不酸,还能不能坚持,需不需要换换?无论如何,刨土,装筐,抬土,高强度劳动仍在不断持续中循环。&nbsp;</p><p class="ql-block">尽管洞下的施工很辛苦,但洞上女生们拉滑车也不轻松。当防空洞挖到一人多深的时候,在洞口搭上木板,支个三脚架,挂上滑轮,就像农村打井一样,当井口的人接到井下的信息后,就挥舞着小旗呼喊着:“拉!”同学听到口令或手势,迅速往上拉。待土筐升至洞口,高出地面时,站在洞口的两个人,瞪着眼,咬着牙,涨红着脸,两只脚紧紧地钉在地面上,用力拽着绳子,生怕掉入洞下。而后,再将土筐拖到一边倒掉,就这样循环往复,日复一日。&nbsp;</p><p class="ql-block">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太阳像大火炉一样烤着大地,她们戴着草帽,像蒸笼的包子,大汗淋漓,豆大的汗珠像雨点一样洒在地上,一个个被晒得黝黑;在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地吹,像刀子一样割在她们的脸上,尽管她们有的戴着帽子、口罩、手套,有的围着方巾,也难逃被冻伤之苦。一年四季,不管严寒酷暑,还是白天昼夜,她们一刻也不停歇,不知疲劳地“绷”着,忽而前进忽而后退。每当我看到这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看到她们热情的笑脸,看到她们满脸的汗水,看到她们湿透的衣服,我被深深感动了。为此,学校业余文艺宣传队还编排一台,为拉滑车同学送水的节目,我弟弟少谊演男一号,受到校内外的普遍赞誉,并在济南市中学生文艺调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干打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扩建洞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拉滑车</span></p> <p class="ql-block">每当我看到滑车,就会想到物理课本上的动滑轮和定滑轮原理。也想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并运用了它延续发展到现在。对此,我感慨万分,劳动人民呀,你们确实是创造世界的英雄!&nbsp;</p><p class="ql-block">我们班主任吴丁元老师,在新婚之夜来到洞下给我们送喜糖,并和我们一起挥汗如雨,刨土挖洞,使我们全排同学赞叹不已,干劲倍增。&nbsp;</p><p class="ql-block">一九七〇年,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防空洞挖掘总长度达1000多米,可以说己初具规模,拟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研究决定,对洞内主干道拱顶进行被复,墙体釆取二合土干打垒加固;洞口进行扩建,修建步行阶梯,安装推拉式混泥土顶盖。这一切一切都需要经费来支撑,这对一个普通中学来讲,谈何容易。急需筹措的就是砖、水泥、毛石、石灰。</p><p class="ql-block">“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回想到那个年代,来自小清河航运局的学校工宣队周队长留下了传世的“挖洞”金句,其作为领导阶级的座右铭令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学校组织学生到建设路大桥,原郎茂山石灰窑场,清扫散落在地上的石灰粉沫,一扫就像在舞台上跳“华尔兹”的舞者一样,在空中尽情飞舞,迟迟不愿落地。再扫了几下,粉末漫天飞舞,把你团团包围了,呛得你睁不开眼,也不敢喘气。此时,我想起了老人家的一段话“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一遍,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遍一遍地扫着,好不容易才扫满一地排车。</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十六里河砖厂拉(扛)砖。班主任说,能借到地排车的学生,参加地排车梯队,没有地排车的同学,对不起,请加入徒步扛砖方队。要求:凡参加扛砖的学生“男四女二,上不封顶”,往返徒步14公里;那天,学校组成了若干梯队,呈四路纵队,扛着砖,沿着英雄山南路由南往北开进,一路上高唱着革命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时而喊着口号“一、二、三、四”,口号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道路两侧站满了市民,纷纷驻足望向扛砖队伍。难怪市民带着疑惑的口吻说“这是那个学校的队伍,队列训练如此有素”。“这是不是国庆游行方队在进行演练”……</p><p class="ql-block">当时,二连有个女学生叫张程芳,是学校树立的身残志不残的典型,她也一瘸一拐地紧跟在扛砖队伍后面。她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也是济南市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nbsp;</p><p class="ql-block">暑假期间,老师组织我们男同学到学校附近的丁字山石料厂捡石头。拉地排车需要一些“技巧”,搬石头装车也有不少“讲究”。石头既要放稳,不至于中途滑落,又要把握好地排车的前后重量,不然拉车时一按车把,一车石头就可能倒下来,不仅会损坏板车,更有可能伤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原济南丁字山石料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拉石料的车队浩浩荡荡</span></p> <p class="ql-block">快晌午了,几辆车子都装满了石头,准备下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排的王金亮、刘建华、曹建国等同学都是拉地排车的“老把式”,“驾龄”均在五年以上。为了确保安全,班主任吴丁元老师打头阵。尽管他脚有残疾,仍然坚持不让替换,亲自驾辕,同学们倾心佩服。我也不甘示弱,朝手心里唾了一口唾沫,恨恨地说:“走”!我用两条手臂紧挎住两个车把,将沉重的板车慢慢地向下滑行。车后厚厚的钢板“车脚”,在坡道上摩擦得吱吱作响,甚至冒着火花,十分吓人。太阳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庞上呈紫红色,汗水流出了两条小溪,沿着两边脸颊向下延伸,直接流到眼里,豆大的汗珠从下巴不停地向下滚落,我们却顾不上这些,两个眼睛瞪得很大,目视着前方和脚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安全到了山下。两个手臂上的汗水流下来交汇在一起,浸湿了车把,而几乎就在片刻之间,车把又被火辣辣的太阳烤干了。&nbsp;</p><p class="ql-block">挖洞虽然辛苦,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人,性格都是格外开朗和豁达。三连十二排上山拉石料时,不知哪个同学真逗,借了一辆马车,这可把班主仼张杰三老师愁坏了,不知所措,哭笑不得。没想到张华同学自告奋勇,看我的!张华平时喜欢健身,肌肉相当发达,练出一身疙瘩肉,人称“九中大力士。”在他的带动下,他们排十几个同学,硬是将几吨重的石头拉了回来,创造了“人力马车”的奇迹,在学校传为佳话,并在全校大会上介绍经验。张华的事迹也验证了千古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十年后,张华就是凭借着一股拼搏精神,成长为济南市第二人民(眼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二OO四年,王璇老师和夫人顾道谦老师与参加济南九中50华诞的四连五排部分同学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在洞内被复、加固原材料备齐后,便进入洞内墙体干打垒施工。“干打垒”即北方利用黄黏土等材料来建造房屋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节约人力成本和物力资源,又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建成。施工方法简单,无须地基,在墙壁外30公分处支上木板,填入二合土(黄土、石灰)夯实,逐步加高,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虽然也是体力活,但比刨洞、抬土要轻松得多。最后,进行洞内主干道拱顶加固被复,砌垒洞口,这个可是技术活,我们只好当小工,和砂浆,送料。&nbsp;</p><p class="ql-block">在施工中,有一位中年师傅引起了我的注意,中等身材,也不强壮,穿着一件白色的“老头衫”,质地因多次洗涤而显得十分软薄,多处有破洞。单从形象上看,很像是一位智商很高的学者,但手上却有一层很厚的老茧,不论是拱顶模板,还是砌砖、抹灰都十分老道,而且对学生十分和蔼可亲,我们习惯于济南人称呼,叫他老师。后来才知道,他原是九中语文老师王漩,文革中受到冲击,下放劳动锻炼。第二年,王老师重新走上讲台,还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一九七九年被评为"济南市先进工作者",一九七九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语文特级教师",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王旋老师四十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荣誉还是屈辱,他始终相信党的信念,淡泊名利,无悔无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图一:李同成 九中校长(右一),刘继如副校长(右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图二:王&nbsp;&nbsp; 璇 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图三:李尔智 山东省优秀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图四:于丙午 曾在该校任教,后被聘为山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山东省、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田径国际一级裁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图五:岳 洋 曾在该校任教,后被聘为山东实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图六:张杰三 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个人。</span></p> <p class="ql-block">在那火热的挖洞年代,不仅中学在挖洞,机关、工厂、街道、农村处处都在大挖地洞,但绝大数单位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济南九中从一九七九至一九七九年,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全校师生发扬了“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顽强精神,修筑防空洞近2000米。让人叫绝的是,条条地道居然纵横交错互通,四通八达相连,让人感到这不是一般防空洞,而是要与入侵之敌打一场地道战。每条地道有几十到百余米长,最长的一条地道在校内拐了个弯后,竟然延伸到校外。在当时,“防空洞”已成为九中的一张名片,一道亮丽的地下风景线,也被评为全国人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在全国人防工作会议期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亲自陪同与会代表前来学校观摩。随着警报长鸣,全校近3000名师生,在两分多钟内全部进入防空洞,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p><p class="ql-block">在当时,济南九中也是济南市唯一的一所对外开放的学校,日本友好访华团、加拿大归国华侨等数个国家曾来校参观。 时至今日,我仍搞不懂,当年的“挖洞”运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我想,它的“功绩”不会比修万里长城稍逊风骚吧……</p> <p class="ql-block">对于九中校园的防空洞而言,只是全国城乡大挖防空洞的一个缩影。尽管时间已经过去50多年,“深挖洞”的历史也与我们渐行渐远。令人遗憾的是,师生们满胸热情开挖出的防空洞,还没来得及发挥起防空功能,早已闲置,废弃,那也早已成了被人遗忘的历史陈迹。但是,每当回想起“深挖洞”的那段当年做的那些荒唐事,真是又可笑又可怕。这个世界永远是当局者迷,事后者清,人类就是这样在糊涂、愚蠢和清楚、聪明中无休止地循环直到永远,成为了日后可笑、可叹、可回忆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回想过往,青春已逝,挖防空洞,是过去那个年代里的一种特殊经历,这特殊的经历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和影子。虽然“挖洞”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里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但那些曾为挖洞流过血出过汗的人们,却永远不会淡忘:抡大镐,挖土方,磨血泡,抬大筐,拉滑车,干打垒,拉石头,有苦、有险、有乐、有甜,还有酸,有时苦中有乐,也有时酸中有甜。&nbsp;</p><p class="ql-block">这种人生经历值得我用一生来珍藏,我为我们当年的勇气和精神而骄傲。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我们尝到了收获的滋味,我们的意志得以磨炼,我们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在工作中,不管我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一想起挖洞的情节,我都会千方百计去克服它。这种经历,却给我的人生带来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思想的成熟、意志的磨炼和人生的历练,这种“挖洞精神”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始终是鼓舞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令我终生受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