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隔雨相望冷——从林黛玉不喜欢义山诗说起

闻风而动20313583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偶不大明白多愁善感动辄就喜欢抹泪的林黛玉为什么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当然在诗里面,个人是很喜欢他的诗的。按林的性格说,林应该很喜欢李商隐的诗的。只不过,林是小说中的人物,她代表的也许是作者的诗词观。且看林黛玉谈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 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lt;&lt;王摩诘全集&gt;&gt;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Д,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br>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 "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 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 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再还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 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林黛玉自身才情甚高,看学诗自是易事。倒是呆香菱,听了她的话,果然一心学起诗来,昼里梦里都记挂着吟诗弄句,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因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 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 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br>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br>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br>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br>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br><br>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后来她梦里果得了句,还被众人夸了一番。红楼四十九回: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br>    <br>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br>    <br>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br>    <br>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br>    <br>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听了心下不信,料着是他们瞒哄自己的话,还只管问黛玉宝钗等. 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其实林妹妹在后四十回,说话已不象前面那样尖酸了。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坦诚相待,予以开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从香菱向黛玉学诗来看,林黛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br>    《红楼梦》是曹雪芹欲“使闺阁昭传”的呕心沥血之作,能住进大观园里的这一群才貌双全的女儿们,自然与众不同。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诗社的活动虽然记叙得不多,但每一次的胜出者为谁都是经过曹雪芹的精心安排的。菊花诗之前是海棠社,史湘云後来居上压倒群芳,这是因为海棠是对於史湘云的身份、性格、命运的象徵和暗示(从她的海棠诗中“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一句旁有脂批云“又不脱自己将来形景”,以及後来抽花名签时她抽得海棠花签可以看出。这是题外话,按下不提)。林黛玉之所以魁夺菊花诗,原因和史湘云在海棠社胜出是一样的。金陵十二正钗中,除了林黛玉,再无人比她更接近陶渊明那种高洁的心胸,再无人比她更能代表菊花那种清高、孤傲、正直的性格。 林之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br>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一诉衷曲?“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 “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这一首应评为咏菊诗中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不过李纨自己也承认“不能作诗”,也就不必苛求了。 大抵写诗者多不善评,善评者多不善诗,亦为憾事。<br>   哭,是林黛玉的日常功课。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不知道世俗世界里究竟是否存在过这样的一个爱哭的才女。红楼第三回,她说自己生来就有不足之症,从会吃饮食便吃药。那一年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甲戌眉批: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说要化去出家,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可偏偏造化弄人,母亲早死,心疼她的外祖母接了她去。不该见的人全见了,不该哭的事也被她哭尽了。<br>    <br>    她不单是为自己落泪,还为落花安葬,为花垂泪。黛玉葬花出自——《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br>    ... <br>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 <br>     葬花吟出自——《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br>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br>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br>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br>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br>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br>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br>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br>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br>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br>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br>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br>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br>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br>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br>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br>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br>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br>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br>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br>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br>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br>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br>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br>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br>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br>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div>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br>    <br></div> 林妹妹对花尚且如此多情多意,何况对人。如此深情之人,竟不能永。可见天妒红颜,美好的多是如此短暂,稍纵即逝。她是绛珠仙子,前世本是灵河畔边一株绛珠仙草,为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来到人间。如此水做的女儿,如此精灵的魂魄,自然是不耐红尘的侵扰。也难怪泪尽早逝了。<br>   林黛玉追求的情唯美,独一。从灵河畔三生石上的情缘延伸开来的"浇灌之恩"和"还泪之说",被称为木石前盟。可是在这木石间偏偏夹杂了一个金玉良缘。两人为此也不知生了多少郁闷。因此上才有了她和宝玉的那番对话。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 "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 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当然这是续作,如果是雪芹先生写的,以林黛玉的个性,会不会这么问宝玉就不得而知了。<br>   红楼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 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刚好黛玉葬花经过,碰见了...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 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书中还有多处,当宝玉言语过分时,黛玉就会生气,还说,成了爷们解闷的了.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笑对紫鹃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二哥哥,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不知要怎样,心下慌了,忙赶上来,"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别告诉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br>   她天性灵慧,深谙禅机.当宝玉执迷时常常是一语点透.在22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br>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斋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br>  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知<br>  <br>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br>  <br>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br>  <br>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br>  <br>   ...黛玉看了,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说毕,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次日又与宝钗看。宝钗看其词曰:<br>  <div>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div>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br>  红楼第64回,美而慧的林妹妹,尝作五美吟,在谈到作五美吟时,黛玉是这样说的:“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也就是说这五个人是黛玉“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br>  <div>  西施:<br>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br>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br>  西施的故事在正史中都没记录,《史记》中记载勾溅卧薪尝胆终灭吴;范蠡泛舟,化身为陶朱公都没提到有西施这样的美女为伴。西施留给人们却有一段发人深思的传说,以倾城之姿被送入吴宫,在吴亡后又被范蠡携入江湖,过完后半生。先苦后甜,是为可欣。<br>  <br>  小说中贾雨村所论述的正邪两气说,结合黛玉的身世,要是黛玉托生为男子身,一定会是逸士高人,陶渊明一类人。这种思想从书中的赋诗是很明显能看出来的,所谓“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菊花诗可说是黛玉寄托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诗作。<br>  </div> 虞姬:<br>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今幽恨对重瞳。<br>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br>  虞姬的故事也是多见于传说,《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有很简单的写了陔下之别,“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虽未交代虞姬的自杀,也可想到结局必然。为知己甘死,是为可羡。<br>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黛玉通过对虞姬的讴歌,抒发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愿望和自己能得宝玉这一知己的欣慰.<br>  <div>  昭君:<br>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br>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br>  昭君的故事,后人及野史都乐于对昭君盛装出宫以后,汉宫发生的事评东道西,却很少有人注意远嫁异族他乡的无奈和苦楚。《史汉书、匈奴传》记载,昭君和亲于呼韩邪单于,称宁胡阏氏,生一子;呼韩邪单于死后,呼韩邪的大儿子继承单于位,称复株累单于,又妻昭君,生两个女儿。一个汉族良家女子出身的人,这是无奈又可悲的经历。这大概就是黛玉以为可悲的昭君。<br>  <br>  绿珠:<br>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br>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br>  绿珠事也多见于野史,《乐史、绿珠传》记载,绿珠本姓梁,岭南合浦人,俚族,俚人习俗重珠,合浦特产珠,生男名珠儿,生女名珠娘,这可能是绿珠名的来历。石崇做交趾采访使时用十斛真珠买了绿珠,带到洛阳,住在金谷园中。绿珠善歌善舞,尤其吹的笛好,并且好唱演《王昭君》,后赵王司马伦之乱,伦掌权,伦的亲信孙秀使人向石崇索绿珠,崇尽出其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绝色,说随便挑,使者固要绿珠,石崇勃然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使者进出几次,索绿珠,不可得。后来孙秀矫诏抓石崇,石崇正在饮酒作乐,甲士进来,石崇对绿珠说:“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观前。”因而投楼而死。《晋书、石崇传》中所记唯金谷园事。绿珠的遭遇,得石崇发现于边远地区,宠之爱之,一同赴死,也算可叹。石崇人不足道,但对待绿珠也算真,黛玉感叹于贵在发现绿珠的眼力,相与之情。</div><div><br></div><div> 红拂:<br>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br>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br>  红拂女的记载见于唐传奇,红拂女本是隋代大臣杨素家的歌妓,在李靖见杨素时得见,巨眼识英雄,夜奔投李靖所住客栈,传为佳话。这里是说女子识英雄,也算可叹。<br>  对红拂女的所为是既仰慕有感叹之,此之谓女丈夫。<br>  <br>  《五美吟》关于知遇,虞姬甘于死知己;王昭君身边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就了一段幽恨的昭君曲;石崇发现绿珠于边远,是为男知女也;红拂女巨眼识李靖于穷途,是为女知男也。西施那首,所追求的生活态度,也正是林妹妹内心深处对平凡人生的向往。做人的时候,做普通人总是最美的。美在自在,美在灵魂上的自由无拘。<br></div> 读罢五美吟,对于林妹妹的印象或者会有改观。大多人的印象里,她是一个临风流泪,对花伤感的人,还爱使小性子,不过她个性却是很坦白的,不象宝钗,外表端庄大方,暗地里却会嫁语于人。看她扑蝶那次,自己听到了红玉和坠儿的谈话,却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喊“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还问红玉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那里了?”可以说,宝钗的“金蝉脱壳”的法子使用的非常成功,一点也没有引起怀疑,相反倒是红玉担心黛玉听见了她们说的话会传出去。对此,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对宝钗,王熙凤说她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这里无意评价宝钗,只是对此行为有点不解。<br>   林妹妹一直以来被人以为刻薄,古怪,可她的性情是真实的,不伪装自己。当然这和她初进荣国府里的表现大相径庭。无疑是书中一漏洞。那时她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被人耻笑了去。是那么地谨慎,照这样下去的话,她后来的外在表现应该是和宝钗差不多的。还有一点,林家既然只她一个女儿,哪有母亲去世了,父亲尚在,就投奔外婆家的道理。何况,她生来体弱,三岁多时已有癞头和尚要化她去出家,并提点过她父母,除父母至亲外,不可见到其他的外姓亲友。那时候的人按理说应该很重视和尚道士类人的话的,焉有不顾之理。<br>   按下此且不说,宝黛初相见,那种恍若前缘的似曾相识,且喜且惊的不可思议。却说林黛玉到荣国府时也不知具体的年龄,有说五六岁的,有说十三四岁的。看书中所形容的样貌,应该是后者。看其父如海说的:且汝多病,年又极小,当是前者。她的老师雨村形容她:“..怪到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br>   义山句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林妹妹则“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样为草木伤心,一样为花开落泪,一样易于感伤的孤独的心灵。很难想象风流袅娜的林妹妹,不喜欢同样缠绵多情的李商隐。<br>   读林妹妹的诗大多感情直白,直书胸臆,笔墨淋漓。如果有机会入江湖,这定是个快意恩仇的女子。想来林妹妹之所以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是因为李的诗晦涩不明,即使有感情,也多是无题之作,将寄托深深隐藏。<br> 红楼隔雨相望冷---李商隐<br>  <br>  锦瑟<br>  唐·李商隐<br>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br>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br>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br>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br>  <br>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br>    李商隐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着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香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br>  李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br>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br>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等。<br>  <div>  春雨<div> 唐·李商隐<br>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br>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br>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br>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br></div></div> 红楼隔雨相望冷,我喜欢这句诗。这句诗也可以作为李商隐诗作风格的代表。句子里诗中有画的意境,觉得有种沦落的美;那种相望不相及的冷然,是诗人由心里发出的感觉。这人生之苦,爱不得,恨别离。两两相望,隔着雨帘。雨中的朦胧,心中的伤感。都在于此际感觉。寂寞的人儿,哪会因爱得到解脱。幸福是内心的一种感觉,和外界无关。寂寞也是发自于内心的,不见幽人独往来,斯人独憔悴。有的时候,你爱的不过是自己,爱的是爱着的感觉。何谓爱情,是自己欣赏知遇的人,是自己被人欣赏,被人知遇,哪个人的感情又是无条件的?有的要的是外貌,有的要的是才华,有的要的是身世,有的是要的其它。假如林妹妹是个傻大姐样的人物,那宝玉也断然不会萌发爱恋之心的。假如宝玉是个乡野村夫,天上纵然掉下十个林妹妹来,也喜欢不到他头上。<br>  红楼人物,说不清道不明,无非是红尘中的一道梦幻风景罢。梦里可以为这样的人物徘徊,为这样的故事动心,醒来后,也不过是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