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王观远 文/图<b></b><br></div><br>说起源远流长的下关街道,源头当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南诏时期建的“龙尾城”,当时是作为拱卫南诏太和城的一个关隘,亦称“龙尾关”,关下一条路从太和城南出龙尾关过黑龙桥。据唐樊绰《蛮书》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萦抱玷苍山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过桥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城路”。“城门临水下”的这条路就是现在中承街、龙尾街的雏形。到了明代建成一座小城,南门北门即现在的龙尾街、中承街,西门即现在的西门巷,东西向仅西门巷一条路,无东门。龙尾街过去叫“寿康坡”,亦称“豆糠坡”。这就是下关最早的街道,西洱河以北,龙尾关周围这一片统称“关迤”,西洱河以南统称“关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十年代的黑龙桥</h3> 到了清代关迤已经形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城镇。关外是唐天宝战争的古战场,明清时期还比较荒凉,传说夜晚常闻“鬼哭狼嚎”。由于这一带是茶马古道“蒙舍路(巍山)”,“白崖城路(弥渡)”通往“永昌路(保山)的必经之地,路边建有马帮驿站供过往行人食宿和物资交易。据清李以恒《淮城夜雨》记载“⋯⋯至永乐年,重修万人冢于战街后。冢侧建天宝阁⋯⋯”。文中“战街”即后来的紫云街、鸳浦街,由此可见“战街”也是下关关外最早的街道雏形,实际尚未形成“街道”的规模。<br>到晚清至民国初期,关迤、大理古城和凤仪的一些商号陆续聚集到下关关外,最初以为马帮服务的“堆店”、客栈为主,形成了分散的集市。鹤庆、腾冲、喜洲和四川的四大商帮看到发展商机,先后进入下关,关外一片就成为商家投资的首选之地。以“福春恒”为代表的鹤庆帮和以“洪盛祥”为代表的腾冲帮在西边,以“永昌祥”为代表的喜洲帮在黑龙桥南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四川帮也占了一些地盘,都是各自为阵,显得比较分散,虽然没有形成城市街道的格局,但下关已经成为茶马古道通往西藏和缅甸、印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br>1906年成立下关商会,1913年设置下关镇,属凤仪县管辖,关迤属大理县玉洱乡。在商会和下关镇政府的协调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以洪盛祥、福庆店(福春恒)为中心的西大街;以永昌祥、裕泰店、大德堂为中心的启文街和正阳街。在启文街的子河上建了一座子河桥直通关迤。<br>到了1915年下关回民在黑龙桥西边建清真寺,寺前开辟出一条“回族街”,关迤人称为“新街子”,即现在的文明街。清真寺南边至西大街开了一条文明横街。在文明街口的北边子河上建了一座子河桥直通黑龙桥,以汪家里、玉龙关和下关著名中医李品荣家的“存恒堂”为中心形成了文献街。文明街口的南边到正阳街口称正阳横街。在两座子河桥之间修了朝阳街,把文明街和启文街连接起来。启文街口东边到鸳浦街口以富滇银行、春茂盛、振兴店为中心形成了振兴街。我父亲开的“华美”商号就在振兴街天王庙东边。东边以鹤庆会馆和高家、王家、杨家、黄家几个大姓家族和玉龙井为中心,形成紫云街、鸳浦街。这些街道都不长,一般都是300米左右,两边临街铺面之间的宽度大多在15米左右,路面铺坦石。这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下关街道的基本格局<br>在西大街、正阳街、福庆巷和正阳横街的交汇处形成了一个四方街。这一片就成为了下关的商业中心。<br>抗战期间,尤其滇缅公路通车以后,从西大街口到紫云街尾这一段过境公路称为复兴路(现建设路)。下关到大理的公路也相继建成,黑龙桥不能通行货车,在西洱河上又建了一座新桥,公路直通复兴路。1946年西洱河上的玉龙电站投产发电,交通和电力的发展给古老的下关注入了新的活力,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四方商贾、社会名流和军政人员纷纷云集到大理、下关一带。经济、文化日渐繁荣,下关成为云南省内仅次于昆明的重要城市。<br>喜洲商帮锡庆祥商号的董仁民先生抓住商机,率先在新桥南边投资开商号,义顺昌、复春和、三益祥、衡和、万通等商号接锺而至,短短几年间在(现人民路下段天宝街周围)建起一些装修豪华的深宅大院。振兴街口至小波罗甸(今洱海宾馆)这一段即以董仁民的名字命名“仁民街”。振兴街口南边至复兴路为南华街。天宝街东边这一段称天庆街。到抗战后期仁民街商号林立,还有银行、下关大剧院和芳园、小桃园等著名餐馆、茶楼,人称“新市场”,相当于现在的“开发区”,是下关最繁华的地方,也是下关历史上建设发展比较快的一条商业街。<br>到解放前夕,下关的街道屈指可数:东西向的复兴路(今建设路)、紫云街、鸳浦街、振兴街、正阳街(两条为现振兴街)、西大街、文明街、文明横街、朝阳街、天庆街、天宝街、河滨东路;南北向的南华街、仁民街(两条为现人民路)、启文街、龙尾街、中承街、正阳横街(含四方街)、文献街。<br>复兴路是滇缅公路(今320国道)的过境公路、紫云街、天宝街及河滨东路的临街建筑还比较分散,都没有形成完整的街道。<div>经国务院批准1951年成立下关市,西洱河以北属大理县玉洱乡,金星村(马鹿蛋)以东属凤仪县珠海乡。1956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为州府所在地,奠定了下关成为大理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但城市范围还比较小,基本就是现在兴盛路以西,西洱河南边这一片。街道集中在现泰安路以西,建设路到西洱河这样一个很小的范围。据有关人口统计资料到1952年末下关市实有非农业人口19376人。<br></div> 五十年代建成了振兴街的百货大楼;南华街到福庆巷之间的文化馆、电影院和工人俱乐部;天庆街的州礼堂;仁民街的洱海宾馆;复兴路的客运站、邮车站、国营旅社(后更名东风旅社、下关宾馆);南边郊区的大理师范、下关中学、大理农校、大理卫校、州医院及东边的苍山饭店等城市公共设施。解放军42师师部在紫云街到大波罗甸之间。城市街道布局基本没有变。<br>1958年下关市和大理县、漾濞县、凤仪县合并为大理市,在现苍山饭店以东至金星村口新开了一条长1公里左右,宽30米的大道,命名“苍山路”。据说当时有苏联专家参与规划设计,要建成一条崭新的花园大道,路基开通以后在金星村口建了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地质大楼”。随着“大跃进”的下马,苍山路的建设也就停了下来。<br>1960年撤销大理市建制,分别建立下关市和大理县、漾濞县,阳南河以南,山西村以西划入下关市,市政府下设建设科专管市政建设。<br>六十年代下关街道布局基本没有改变,复兴路纳入重点规划建设,更名建设路。金沙江森林勘察大队进入下关,在建设路中段至紫云街口建起“金沙林勘大楼”(现林勘五大队),西边临街接着州车队(后来的州运输公司)、东方红旅社、市车队(现公共汽车公司)等至南华街口的国营旅社。到六十年代末建设路的临街建筑已经基本连通。西边从西大街口往东一直延伸到关巍公路口(现兴盛路口)近两公里,成为下关最宽、最长的第一条街道,也是昆畹公路(原滇缅公路)唯一的过境公路。下关的主要街道路面大部分都从坦石路改造成柏油或水泥路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年的下关市区</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文革”期间“破四旧”,把紫云街、鸳浦街改为“东方红大街”,我家原来是紫云街10号变成东方红大街117号;南华街、仁民街改成“人民街”;启文街改成“新文街”;龙尾街改成“前进街”;中承街改成“革命街”。文革后除保留了人民街以外,紫云街、鸳浦街合併为鸳浦街;振兴街、正阳街合併成振兴街,其它全部恢复原来的街名。1968年天庆街毁于火灾。<br></div>1973年下关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城建局成立,城市的规划建设开始纳入了规范化的管理。在道路建设方面重点开通了关巍公路口至福星村、二号桥的南环路,昆畹公路(现320国道)从南环路过,解决了建设路和过境公路互相干扰的矛盾,为下关城市道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br>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下关城市道路建设逐渐进入快车道。1983年下关市和大理县合併成大理市,开始朝着滇西中心城市发展。<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年代的建设路</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八十年代的苍山路</div><div><br></div><div>围绕东西向的两条城市主干道建设路和苍山路,同时开发南北向的三条街道。苍山路西边从苍山饭店至洱海宾馆500米,原来是滇藏公路的零公里起点,后来是214国道的过境公路,扩建改造连接到苍山路,使苍山路从1000米延长到1500米;建设路东边终点冶炼厂经人纤厂至金星村原来的一条便道改造扩建连通苍山路,北边延伸到里后山的滨河南路,最初称苍山东路,后来重新审定为兴盛路。苍山路和兴盛路、南环公路的交叉路口建环岛小花园;在州纺织厂、标准件厂和下关总站“田坝心宿舍”之间的便道改造扩建为苍山中路,后更名泰安路;将部队围墙东边的214过境公路改造成苍山西路,后更名关平路;建设路至原大理农校、州医院的便道改造成文化路;建设路至州粮局、福星村的公路改造成福星路,后更名幸福路。人民街在统一改造的同时,南边延伸到了环城南路,北边延伸到现嘉士伯大道;由于西洱河电站的建设,西洱河河床降低,重建了黑龙桥和新桥(现美登桥),西洱河两岸修了滨河南路和北路,原河滨东路併入滨河北路。形成了东西南北平衡发展的城市街道布局,城市重心还是在兴盛路以西。1980下关市非农业人口81739人。<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年代的下关全景</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鸳浦街由个体户自然形成了一个滇西地区闻名的小商品市场,古老的“战街”迎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1998年拆迁改造为现在的鸳浦商贸街。2003年启文街到四方街这一片也拆迁改造为正阳时代广场。<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年代的苍山路、人民街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年代的鸳浦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年代的下关小花园</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92年成立大理经济开发区,把兴盛路以东到山西村划为开发区,拉开了下关城市往东发展的序幕。第一步就是把苍山路从兴盛路延伸到山西村,延长了3500米。形成以苍山路和南北向的云岭大道为中心的道路框架,这是下关城市建设历史上最坚实壮观的一步。后来开发区范围扩大到凤仪,2016年苍山路穿过龙山隧道直达满江,延长2100米。现在苍山路全长达到7公里,成为下关最长,最宽和最美的一条景观大道。<br></div><div><div>随着大理飞机场、火车站的建成,高速公路通车,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下关城市化的进程。<br>下关市区的东边和凤仪基本联成一片;西边到天生桥、将军洞;西洱河上继黑龙桥、美登桥和闸门之后又建了泰安、兴盛和龙溪3座大桥。人民路、泰安路和兴盛路北边已经直接通到阳南河、小关邑。即现在的行政区划下关、太和、满江三个街道的范围。据最新统计数据这三个街道2021年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395041人。<br>40年以前下关的街道还屈指可数,现在下关的街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要问有多少条街道,不看地图谁也说不清楚。城市公交车共有25条线路,共354辆公交车在运行,从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看出下关城市道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都是惊人的。<br>如果说八十年代是下关城市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从大理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的三十年,下关城市建设的发展是翻天复地的。<br></div></div> 2008年海湾酒店(沃尔玛)是最高的一幢建筑。 <div>2021年海湾酒店到洱海公园之间的高楼如雨后春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关凤仪已经连成一体 2018年航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的下关全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