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26日上午,延吉市小学科学老师们在市教研员许京爱老师的带领下齐聚建工小学,开展“基于探究实践、构建科学概念”的主题教研活动,进修学校教研员许京爱主任、建工小学姜秀英校长、各校教导主任及老师们参加了此次活动。</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四位老师的带来的展示课,四位老师教学节奏推进有序,学生利用结构化的材料,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用思维去探究实践,经历了“真”探究的过程,自主建构了科学概念。</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教学观摩</font></h1>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由建工小学卢海燕老师执教。卢老师出示装满笔的铅笔盒、放满水的水槽,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词“占据”和“空间”。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压杯入水-扎孔实验-打气实验,让空气和水大战好几回合,相互抢占空间后,终于建构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卢老师还让学生用科学概念解释现象,促成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的深度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p> 第二节课《身体的运动》由中央小学林美燕老师执教。由做广播体操引入课堂,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并通过建立模型研究具体的上肢运动来验证假设。林老师还改进教材中的实验材料,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了上肢各个运动系统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演绎推理出全身运动系统的作用,真正的内化和升华了运动系统是协同工作完成全身运动的科学概念。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是《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由延河小学李美娜老师执教。李老师以火山喷发的视频为导入,通过设计一个个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猜想火山喷发的成因?让学生构建起火山喷发的成因,进一步深入探究自己的假设。学生们专心投入地设计、创设模拟实验的场景,通过观察到的模拟实验现象进行细致分析,将得出的结论对比火山喷发的真实场景,形成知识的理解迁移。</p> <p class="ql-block"> 微课展示环节是由小营中心小学王慧老师带来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王老师,由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使学生将声音的产生关注点从发声方法转移到发声时物体的变化,通过制造声音的多项探究活动,使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观察到发声时物体的变化,从而建构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拓展中,王慧老师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如:乐器的发声,手机音响的发声,人的发声等,使学生的通过思维加工螺旋式发展。</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评课议课</font></h1> <p class="ql-block"> 课后,在许老师的主持下四位授课老师进行了反思后,听课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建工小学李美玉老师说到,四位老师聚焦环节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了解孩子的前概念,找准了教学的入手点,所以整堂课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修改自己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中央小学白赞淑老师说到四位老师的学生活动设计巧妙,将低阶认知通过任务驱动“包裹”入高阶认知,培育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等能力。</p> <p class="ql-block"> 延南小学崔莲顺老师说到四位老师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经历典型的“个别”实验后,归纳出共性的科学概念。</p> <p class="ql-block"> 最后,许老师对四堂课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点评,将四节课的共同亮点娓娓道来,同时,许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一些需要科学教师们深思的建议,在对科学探究的扶与放时,要求科学老师要思考依托“大单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深层探究;设计问题链和结构支架,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式发展,构建科学概念;比较新旧教材细化实验,课堂中要渗透学生探究实践,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活动总结</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彰显了延吉市科学学科先进的教育理念,展现了各校老师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融,途径与方法并生,搭建了全市教师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