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25日,冬日的皎皎书苑咋暖还寒,晚秋早已褪去,但庭院的灌木的绿色和红枫还顽强的与冬寒对峙着,久久不愿离去,怕是它也知道要迎接远方的客人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不,客人来了,来了。</p><p class="ql-block"> 一群曾经在白驹镇的小小舞台上崭露头角、掀起过一阵追粉狂潮、吸粉无数的红人重新聚首于白驹,相会于皎皎书苑。</p><p class="ql-block"> 是的,他们就是1970年~1971年白驹镇排演全本京剧《沙家浜》的主创人员。</p><p class="ql-block"> 可能人们不相信,今天,是他们当年进行了四十三场演出后的第一次成规模的相聚,虽然这个“规模”也不过十多人,然而,这已经是在五十周年纪念日里可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了。</p><p class="ql-block"> 有关那场排演的由来、组织、经历,包括其中有趣的故事,还有演出在白驹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京剧本身在时代的“嵌入”,以及参演本身对每位参与者的意义和影响,一年前出版的皎皎书苑丛书之二《口述:白驹镇“沙家浜红灯记”排演记》已经进行了充分和完整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这一五十年的排演记录以各种方式在白驹人群体中和平台上传播,自媒体平台《家乡书》以精美的版面,逐篇连载了主演们的口述实录;《大丰日报》在五月中旬也逐篇作了转载,给所有的口述者们留下了一份纸媒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八月中旬后,皎皎书苑《白驹叙事之样板戏印象》文展在书苑展厅出台。二十多幅展板,文字加绘图,生动地再现了五十年前那场排演中令人难忘的故事。文展中有模特、道具、当年的文稿,将那年的一些场景再现出来,确实令人感慨万分,感慨岁月如梭,感慨造化弄人,感慨物是人非,感慨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感慨文脉传承,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原定于9月份举行的纪念“沙家浜红灯记”排演五十周年活动,因疫情而取消。但疫情还是挡不住这批“老夫聊做少年狂”的老人激动的心。平静了五十年,终于被撩拨起来后,就有了干柴烈火般的燃烧。十月中旬,无锡四十多位当年下放干部的二代们,结伴来白驹省亲,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李铁梅的扮演者陆五妹和当年活跃在白驹戏剧舞台上的方红,到白驹来,纪念他们的青春岁月,他们自然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 今天,“沙家浜”剧组中沙奶奶的扮演者张惠娟自无锡来到了白驹,于她,当年的小毛丫头,17岁扮上了老奶奶,一唱而红,唱响了白驹及周边,如果当年有网络,有抖音,有粉丝团,她的后续肯定是另一个样子。纵然如此,这个倔强的沙奶奶到底还是给张惠娟刻下了烙印。她一路走来,积极进取,勤奋工作,一直做着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好人。</p> <p class="ql-block">(图:谢站长的文艺范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 早在几天前,“沙奶奶”要来的消息,在群内不胫而走。于是,《沙家浜》剧组的队长、导演、大哥哥、大姐姐们闻风而动,在没有什么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就来了一场五十年后的“话说当年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昨夜赶出的横幅,算是唯一的应景准备。</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白驹镇排演《沙家浜》五十周年”的红色横幅下,在激动得相拥、互致问候后,白驹文化站的老站长谢天德、当年文艺宣传队队长、胡传魁的扮演者陈湘涛、阿庆嫂的扮演者王月凤、郭建光的扮演者陈如祥、副官的扮演者赵乾安、总剧务陈晋国等纷纷谈起当年排演的场景、背景、趣闻轶事,大家彼此打趣、拼图,如果不是在现场,人们很难体会到这拨长者们的精神头,他们的谈话兴致,他们的精确的记忆——那场演出,那个团队,都深深的刻在他们的生活里,成了身体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与会人员参观文展)</p> <p class="ql-block">(图:阿庆嫂与沙奶奶)</p> <p class="ql-block"> 包括五位80岁以上老师的沙家浜主创团队成员在书苑的文展前驻足,在书苑楹联前留影,他们翻看着口述的文字和图片,端详着《大丰日报》上那个自己。</p><p class="ql-block"> 在大会堂前他们拉着横幅留影。在饭桌上,他们一展歌喉——一直活跃在业余文艺活动中的张惠娟一展歌喉,技惊四座,比较当年的沙奶奶,多了成熟,少了青涩,唱腔也饱满圆润了许多,看起来,下次在白驹来一段折子戏,肯定是没问题的了。陈如祥的一曲“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功力丝毫不减当年。专门从大丰赶来助阵的束长辉的京胡伴奏为演唱增色许多。</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由于“限流”,这次活动人员不多,但主创云集,已属不易。老人们尤为珍惜这样的机会。临别时,他们互道珍重,相约于来年。</p><p class="ql-block"> 往事并不如烟。从十几、二十来岁结下的友谊,绵延了五十年,人生不会有几个这样的五十年。他们在白驹曾经有过的高光时刻,也已经成了白驹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写作这样的历史呢?为老人们祝福!</p> <p class="ql-block">(图:“沙奶奶”是当年小镇的名角,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亮一嗓子,掌声雷动)</p> <p class="ql-block">(图:“胡传魁”英姿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图,谢天德、张惠娟等交谈。</p><p class="ql-block"> 谢天德老人在参加活动后,在群里写到:</p><p class="ql-block"> 今日应邀往白驹参加《沙》《红》会师群的一个纪念活动,并参观了书苑的陈设内容。伫立院中,肃然起敬。遂草拟对联一付,愿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皎皎书苑新景又添古风韵</p><p class="ql-block"> 琅琅书声古镇再创新文明)</p> <p class="ql-block">(图:主创们在大会堂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出席活动人员在书苑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谢老发言,讲述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图:王月凤清唱一首京剧)</p> <p class="ql-block">(图:《大丰日报》上的张惠娟口述。)</p> <p class="ql-block">(图:请欣赏张惠娟的京剧演唱)</p> <p class="ql-block">(摄影/王月辉;文字/陈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