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

杨泉海

<p class="ql-block">说起石窟,一定不少人提及甘肃。甘肃是中国有名的石窟之乡,除了家喻户晓的敦煌莫高窟,甘肃还有一处被称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的“丝绸之路”的石窟——炳灵寺石窟。这座有着1600年历史的世界遗产炳灵寺鲜为人知,但是实则历史悠久、蔚为壮观,早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就有了,真正经历朝代变更,岁月年华。</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它与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克孜尔合称中国六大石窟。这里有大禹治水的足迹,文成公主的倩影,有朝圣者虔诚的膜拜,更有有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阵阵……</p> <p class="ql-block">炳灵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p> <p class="ql-block">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p> <p class="ql-block">“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修妆绘饰。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沟等部分组成,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是中国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 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壁画很漂亮也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大佛面朝黄河,正襟危坐于大山怀抱中,令人肃然起敬。大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泥土塑成,高达27米。大佛始建于唐代,之后历朝历代多次给予了修缮。</span></p> <p class="ql-block">佛顶原有七层阁楼建筑,后被战火烧毁,是炳灵寺佛像中体量最大的具有标志性的佛像,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遗存。</p> <p class="ql-block">第169窟发现了炳灵寺的开山之作——中国罕见的西秦石窟,塑像和壁画都幸运地得以完整保留。</p> <p class="ql-block">在石窟内发现一行字:“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建弘元年”,十六国西秦王乞伏炽磐的年号,公元420年,证明了甘肃最早的石窟群至少早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半个世纪以上。</p> <p class="ql-block">十六国的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十分活跃。这即是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一直延至北魏时期。</p> <p class="ql-block">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第172窟和第1龛,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龛和第16窟等几组也比较有名。</p> <p class="ql-block">尽管此时期造像雕凿的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态、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样外,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要求,注入中国信众的情感和理想内容。</p> <p class="ql-block">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即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二个主要时期。</p> <p class="ql-block">公元八至十一世纪,佛教密宗流行西藏,吸收土著苯教内容,形成藏密。八世纪前后,吐蕃势力伸入本地,驻军和移民带来了吐蕃文化,并留存。</p> <p class="ql-block">元朝忽必烈统一西藏后,密教渐次传入甘肃、青海、内蒙等地。十五世纪初,宗喀巴自藏密基础上创立黄教(格鲁派),影响了炳灵寺地区人们的信仰习惯。</p> <p class="ql-block">明代,尤其洪武、永乐年间,朝廷实行与民生息政策,同时大开屯田,修桥开渠,兴办教育,河州地区经济文化出现发展势头,为藏传佛教的立足创造了外部条件。喇嘛教统治炳灵寺约800年。元明时期,炳灵寺石窟建设主要是建塔和重绘壁画,有浮雕塔近50座及许多壁画。喇嘛教的传入,对本地文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影响还到达青海、蒙古、四川、陕西及天水等地区,传说炳灵寺藏传僧侣最多时有3000多人,称其为西北佛教文化枢纽,一点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藏传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在炳灵上寺能切身体会到浓郁藏传佛教寺院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期间比较著名的有第46号龛、第50号龛和第51号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和二天王。</p> <p class="ql-block">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动,姿态优美,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巧显得纯熟精妙,手法洗练细腻。</p> <p class="ql-block">【3窟盛唐】窟正中依山雕凿一唐代四坡顶、仿木结构石塔,塔基与崖体相连窟内四壁及石塔表面壁画系明代重绘藏密题材。</p> <p class="ql-block">【6窟北周】佛低平内髻,面型丰,官集中,脖颈粗短,躯体敦厚,身着通肩大衣,结蹦品坐,双手结禅定印。</p> <p class="ql-block">【10窟唐代】</p> <p class="ql-block">【13龛唐代】尖拱顶浅龛内石雕一立佛,其造型特征与敦煌唐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15一47龛盛唐】这一组31个大小不一的摩崖浅龛,共有佛像24尊,菩萨46身,弟子16身,天王4身,夜叉4身,均完成于唐高宗一—武则天时期(650—705年),造型简洁生动,形态各异,具有浓有的生活气息,是中原佛教进一步社会化、世俗化的集中表现。</p> <p class="ql-block">【64龛唐仪凤三年】雕凿简洁生动,形神兼备,是炳灵寺最具代表性的唐代佛龛。龛上方有唐仪凤三年刑部侍郎张楚金的阴刻碑文,记述了当年唐蕃之间战事及炳灵寺的佛教盛况,是反映当时唐蕃关系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在清朝属于河州,清末民国,战争迭起,烽烟不息,从公元1781年到1928年,先后爆发四次河湟事变,战争至生灵涂炭,这块佛教圣地也没有躲过厄运,洞窟栈道、寺院建筑等付之一炬。随着丝绸的衰落和清末民国战争不休,炳灵寺石窟逐渐冷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这个卧佛在修建刘家峡水库时要被淹没,专家想了办法,把佛像截成九段,然后拼接起来供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场梦,雕刻、绘画艺术手法的简单却表现出了精神的单纯。来到大寺沟山谷中,整个山谷都很安静,能倾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欣赏这种美的艺术就是一次深刻修行,更是一次非常深切的朝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