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八校联动共提升——记聚焦大单元大概念八校联动“学教评一致性”课堂研讨

寿光市凤华小学

<p class="ql-block">  11月25日上午,聚焦大单元大概念下的八校联动“学教评一致性”课堂研讨活动在寿光市凤华小学智慧教室举行。参与本次活动的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代明德学校、弥水未来学校、侯镇中心小学、文博小学、世纪东城学校(小学)、世纪东城小学、圣城中学(小学部)、凤华小学的数学老师们。</span></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课例一:</p><p class="ql-block"> 凤华小学刘雅男老师与凤华小学四年级七班的孩子们一起带来《相遇问题》。刘老师通过行走中的数学问题一个物体的运动唤醒孩子的旧知,引入两个物体的运动—相遇问题,出示课题,利用“五会”小本领,引领孩子们会看、会想、会说,明确本节课的目标。紧接着带领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相遇故事动画展示,图式模版加手势模版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随后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到本节课知识的研究。课堂中设计了四个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通过借助线段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相遇问题的图示模型,评价任务二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构建起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评价任务三和四是应用模型来解决相遇问题,达成认知的建构。在评价任务的带动下,学生们能够比较清楚的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目标达成度高。</p> <p class="ql-block">课例二:</p><p class="ql-block"> 现代明德学校赵建哲老师与凤华小学四年级五班的孩子们一起带来《相遇问题》。赵建哲老师用复习旧知“速度×时间=路程”导入本节课的新知。利用肢体把“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演示到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相遇问题。本节课在新知探究中设计了两个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能用线段图完整地整理信息和问题;能说清每一部分表示什么。评价任务二:能正确列式解决;能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两次评价任务的带动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练习巩固中,从不同的题目中寻找共同点,发现相遇问题的本质。</p> 评课活动 <p class="ql-block">  首先,两位老师从学习目标的制定,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说课。</p> <p class="ql-block">  其次,各学校老师进行了评课。</p><p class="ql-block"> 现代明德学校:两位老师的课有值得学习的地方。1.细节方面,借助手势去理解运动轨迹,特别是“速度和×时间=总路程”不太好理解,用演示的方式能更直观地理解;2.以学生的探索为中心,不怕学生出错,以错误为资源;3.练习由浅入深,能更好的理解知识,建构相遇问题的模型;4.课程结束时,提出问题,回扣课题。</p><p class="ql-block"> 弥水未来学校:刘老师的课,老师与孩子们配合的很好,学生的五会表现突出,老师的语言引导到位。赵老师的课,课堂生动,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p><p class="ql-block"> 侯镇中心小学:对两位老师的上课表现给予了肯定。在学生互动环节时,有不完整的表述,学生们会质疑补充,再次肯定了凤华小学孩子们的五会课堂。</p><p class="ql-block"> 世纪东城学校(小学):1.老师的引导语很重要;2.对学生们来说,自我改正的过程很重要;3.教学评一致,评价标准很具体,能让学生们明白每一步要做什么;4.手势语很有用。</p><p class="ql-block"> 世纪东城小学:1.更加明确了这节课的知识点,借助手势、演示来理解相遇问题;2.数形结合,借助线段图理解,对线段图进行完善,老师最后总结模版,修正自己的;3.根据完善好的线段图,找出算式模型,又一次肯定了凤华小学孩子们的“五会”课堂;4.从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寻找联系,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5.教学评,评价标准的语言更倾向于孩子能理解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圣城中学(小学部):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整理信息和问题时,要知道两侧是不一样长的,速度一快一慢,相遇点更接近于慢的;2.线段图不仅仅可以整理信息和问题,还可以表示出数量关系式,在图上示范会更直观的看到;3.题目中的2种算法,可以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p><p class="ql-block"> 凤华小学:能把关键点讲透就是一节好课,本节课需要讲透四个关键点。一是几个关键词:同时、相向(相对)、相距、相遇;二是线段图的画法以及为什么这样画;三是两个公式的具体含义;四是相遇问题的泛化,既去情景化之后,如何凸现相遇问题的本质,达到从一个到一类,优化认知结构(时间关系,这一点可以练习课中完成)。如何讲透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教师心中有目标,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三读一追问”得到。二是设计并用好思维模板。本节课的思维模板包括语言、动作、图示模板。语言模板呈现相遇问题的一般表述;动作模板可以一人单独表演,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动作模板有助于抽象运动特点、突出问题特征;图示模板线段图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分析相遇问题的主要方式。设计并运用好这些模板是讲透的关键。三是设计合适的评价任务和具体清晰的评价要求及标准。四是借助直观学具辅助理解,如本节课中的黄绿纸条。五是五会习惯的培养。</p> 解疑答惑 <p class="ql-block">  首先,现代明德学孙海青校长对两位年轻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感谢。这种常态课的呈现,也要付出很多时间去钻研,对教材对学生的研究,后生可畏。其次,讲解了自己的一些看法。1.解读教材,目标定位——相遇问题的意义,有4个关键词:同时、相向、相遇、相距。要讲透知识,通过语言描述可能会有误差,所以要借助演示、动作、学具,来激发孩子们去“悟”。2.对凤华小学孩子们的五会本领表示了肯定。3.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一致,但是实施策略和方法略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然后,孙校长进行了答疑解疑。1.对于是否要巩固线段图的画法,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2.对于“速度和”的疑问,要求4分钟的总路程,要先求1分钟的路程,就是把速度加起来,速度和就是1分钟走的路程,也就跟1个物体的“速度×时间=路程”相吻合,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p> 总结发言 <p class="ql-block">  孙校长总结发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借力发力,去促进学生们感悟数学;利用思维模板、五会、学具等去诠释透彻;去情景化的运用,要找到相同点,去抽象出模型。孙校长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结束了本次发言。</p><p class="ql-block"> 学无止境,教研无止境。凤华小学尹丽娟主任作最后的总结发言: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希望老师们继续保持互相学习的热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相信在所有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数学之旅定会走得更快更稳。</p> 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邱加宝:数学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趣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例如:赵建哲老师让同学们上台前演一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情境中并能主动地去探究,去思索。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两位教师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也非常值得我学习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给了我很多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工作中一定改掉自己的不足,多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能有效的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江海:通过两位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目标准确清晰。评价任务紧扣学习目标,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设计精准,层层递进,引导孩子一步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构建相遇问题的模型,达成学习目标。</p> <p class="ql-block">  许小新:凤华小学刘老师和现代明德小学赵老师在设计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通过让孩子自己画线段图,然后教师提供线段图的模型,接下来让孩子自己列式计算,再让孩子上台展示自己的做法,及讲一讲自己列式的道理!不同之处是刘老师先通过动画演示来理解“相遇”这个词!然后提炼“相遇”的意义!赵老师是通过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相遇问题”出现的几个关键词!无论通过动画演示还是人员演示,孩子都能从里面理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最后两位老师都通过不同情景的生活实际问题,把“相遇问题”泛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聚焦大单元大概念下的“学教评一致性”的课堂是我们课堂改革的方向,我们凤华人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学习、探索、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改进,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图/文:三年级全体数学老师</p><p class="ql-block">审核:王小微,尹丽娟</p><p class="ql-block">签发:苏永成</p>

相遇

学生

问题

线段

小学

老师

评价

教学

模板

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