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神天下赞-碣石山(136纪实十二)

雨巷

2021年7月14日上午十点多,我们北戴河全国政协干部第136期培训班正式结束,同时封闭管理解禁,好多同学上午就踏上了归程,也有部分同学定了明天的票,所以,今天下午趁机可以自由的游览附近美景,中午早早的吃完饭,我自己打车直扑昌黎碣石山,十二点半出发,一点半到达,雨中游览碣石山一个多小时,然后去南戴河。 <div> 下午一点半左右到达昌黎,接近景区时看到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大型旅游宣传标语,天空一直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div> <div> 出租师傅的导航显示到达目的地,导航结束,雨似乎下得更大了。</div><div> 北戴河接邻的河北省昌黎县的石山,古称碣石。当年魏武帝曹操东征乌桓凯旋,途径碣石山,登高望远,但见远方波涛涌动,水天一色,诗兴大发,便写下了千古绝句《观沧海》。</div> <div> 出租司机把我放下,立刻有人打车。师傅就走了,我跟他约定三点以前来接我,我自己开始了雨中游览,见到这些“佛”字的巨石,我就知道,这里应该就是“水岩寺”了。</div> 水岩寺,曾毁于时间,现在的是后修的,没啥古迹,但香火很盛,很安静的地方。<div> 其门殿同为天王殿,高矗于古坝台之上,殿内祀有大肚弥勒佛像和四大金刚;居中的正殿雕梁画柱,金碧辉煌,供奉着如来佛祖金身塑像。<br></div> <div> 1995年,水岩寺复建工程竣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应邀为新修的水岩寺题写了匾额。时隔7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特来水岩寺察视,并多次主持水岩寺法事活动。如今,水岩寺已交由河北省佛教协会管理,成为秦皇岛、唐山乃至京东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活动场所。<br></div> <div> 水岩寺一带峰峦环绕,景色秀美,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桃杏如火,樱花似雪,梨枝银白,种种野花开得五彩缤纷,伴着淙淙泉水,游览古寺,畅话春意,颇令人赏心悦目,历来为昌黎的游春胜地。其景在清朝同治年间重修的《昌黎县志》中被列入古碣石十景,名“水岩春晓”。前人曾有诗赞“水岩春晓”之景云:“晓日瞳瞳雨乍晴,山光悦性鸟争鸣。春风吹放花千树,惹得游人尽出城。”<br></div><div><br></div> <div> 这是水岩寺山门外的牌坊,寺庙位于碣石山景区的宝峰台上,以依水傍岩得称。为碣石山中的千年古刹,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唐朝以前的隋朝和南北朝时期。<br></div> <div> 水岩寺自明朝万历年间复建以来,又经多次修葺。民国年间的重修工程由1928年夏天从北京退守昌黎、滦县一带的奉军总参议杨宇霆主持。当时,杨宇霆除在仙台顶西部峭壁题刻“碣石”两个大字,又在水岩寺东侧的深涧一方巨岩上题刻有“响水”两字。<br></div> <div> 雨中的我,一只手打着雨伞,一只手艰难的拍照。开始还以为这里就是碣石山景区大门呢,结果爬上台阶一看还是寺庙,因为我此行的目的是碣石山。</div> 所以,我此行重在看山勿许进庙,只在寺门外拍了几张照片就下来了。 是啊,整个的碣石山,就是因为曹操的一首诗名声大振,千百年来帝王将相争相登临。 三国时期曹操曾亲征乌桓,那是相当艰辛的事情,为了解决这次北伐的后勤问题,曹操在华北平原上大修运河,最远可以到达现在的天津附近,然后开赴辽东,据史料记载曹军最远打到现在的辽宁朝阳一带,其中记载曹军与乌桓的大决战是在白狼山,应该是现在的大阳山,位于现在朝阳市喀左县境内。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曹操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差一点就葬在朝阳这块了,往回撤军的时候,曹操在碣石山留下了《观沧海》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br> “神岳”是碣石山的起点,仙台顶是碣石山的最高处。从起点到最高处,除了坡道要登大约2800个台阶。因主峰险峻,且濒临大海,位置重要,远古时即载入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碣石山属于古代名山,虽在五岳之外,但有“神岳”之美誉。郭沫若曾在北戴河疗养时远观碣石山,留下了“五岳之首是泰山,神岳之冠碣石山”的感叹。 雨越下越大,我绕过水岩寺大门,从右侧山道上山,走崎岖小径,走了五分钟才见到著名的碣石山景区广告牌,到了景区门口,看门的大爷说什么也不让我进景区,说是雨中登山太危险,结果我说了半天的好话,才勉强卖给我票。门票是20元,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减半。<div><br></div> <div> 景区门口有许多说明性的文字、照片和导游图。看着导游图,我就按图索骥,沿着图中指示的线路,打着雨伞奔山顶而去。</div> 碣石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城北4公里,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仙台顶、天桥柱、五峰山、龙潭洞、水岩寺、碣阳湖。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顶尖呈圆柱形,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得名“碣石”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悬崖上留存古人所刻“碣石”二字。<div><br></div> <div> 登临仙台顶(距海15公里),俯瞰大海,大海茫茫无边,天海一体,确是“碣石观海”圣地。前人列有碣石山十景,其中“碣石观海”最壮观。其他九个分别是天柱凌云、水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蟠灵壑、凤翥祥峦、霞晖卒堵、仙影沧浪。</div> 碣石山因曹操的一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更使此山名声远播。现山上还保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 这是碣石山的导游图,从图的标注很清楚的看出,从水岩寺入口处进山后,到岔路口处,走左手上山,过曲径通幽处、结义松、八仙台直到仙台顶;可是我却神使鬼差的走向右手,飞来石、笔砚松、核桃林、龙潭洞,因为是雨中登山,我本来就胆虚,总是拍山洪下来,毕竟山里没有一个人。当走到接近“龙潭洞”的山路时,荒草覆盖了山路,草上全是水,根本就无法通过,只好冒雨原路返回。 碣石山本来有东、西五峰山。东五峰山位于仙台顶东侧,由东往西五峰分别是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西五峰山在仙台顶以西,南侧山腰平台建有“韩文公祠”,纪念唐朝文学家韩愈。他祖籍河北昌黎,死后被追封昌黎伯,因此又称韩昌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喜欢此地。1908年到1924年,他7次到避难于韩文公祠,并著书立说。他在《游碣石山杂记》中用“天外桃源”形容碣石山。现在,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韩公祠南面界石岭上立有5米高的李大钊全身汉白玉雕像。<div><br></div> 左手的红墙就是水岩寺的围墙,一直往前走就是碣石山。伟大领袖临碣石,大浪淘沙有诗赞。文斗韩俞生黎昌,绝代诗文千年传。革命先驱李大钊,避难著文在石龛。圣山宝地传四海,汉武刘彻登碣山。曹操征战观沧海,东临碣石三国环。唐朝太宗李世民,秦王有诗赞江山。水岩名刹屹千仞,碣石俯瞰渤海澜。天柱凌云九大景,五岳之神天下赞。 现在的时间是下午一点五十分,我只身一人打着雨伞、躲避着顺势而下的雨水,准备登山揽胜。从山下仰望碣石山,感觉这座昌黎名峰,就是一块大石头。 山路本来不是特别难走,虽然海拔就六百米,因为赶上下雨,稍微有点艰难,但是山上的景色真的不错,雨中的山色更具风韵。<div><br></div> 这个小亭子叫“香光亭”,这可是九帝登临过的地方? 碣石山不大,路线并不复杂,景区的管理部门更是多费心机,沿途路标,清晰明了。 <div> 毛泽东的诗句“东临碣石有遗篇”,说的就是曹操领兵东征,途经碣石留下著名的《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后,碣石山以观海胜地闻名九州。</div> “无老尽”原句子:“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尽”,整个意思是:没有了不明白的时候,就是到了没有不明白的尽头,以至于没有了老、死的时候就是没有了老、死的尽头。这个时候的修行可以说是完整圆满。 <div> 曹操《观沧海》中提到“碣石山”。具体在哪里,学术界原有三种观点,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东无棣,三是辽宁兴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皇岛孟姜女庙附近的孟姜女坟出土一批文物,证明这里就是碣石山。孟姜庙对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坟,当地人称之为孟姜女坟。在这里发现了秦汉时期大型高台观海建筑遗址——石碑地和小黑山头,出土的草云纹瓦当属于秦汉时期建筑遗物。专家推断石碑地是秦皇东巡入海求仙的地方。</div> 秦始皇登碣石求仙之后,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山的神秘。之后许多帝王效仿他,也想通过祭拜碣石,吸收仙气而长生不老。 <div> 这里就是我这次登山犯致命错误的地方,其实刚才的导游图上标得很明白,沿着左手路登山,直接到“仙台顶”,我却被“由此登山”四字迷惑,神使鬼差的走了右手路,结果没能如愿登顶。遗憾!</div> 曹操的一首诗而使此山名声大噪,这里风景宜人,山峦叠嶂。 碣石山,是久负盛名的名山,非常的原生态,人工开发的痕迹很少。 走就走吧,其实这一路的风景也非常不错。这里山石耸立,景色特别。是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完美统一! 碣石山本来就有“天下神岳”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 借用宋代著名诗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大概用来形容碣石山的魅力所在吧。 冒雨前行,继续登山。从上面流下来的水越来越大…… 岩石上大大字体“凤求凰”,旁边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关雎》<div>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r>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r>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br>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br>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br>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div> 这首古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br></div></div>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的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志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br> 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这里应该是用于碣石山的美丽可爱,为历代帝王名人所钟情。 看着路旁这从山上下来的水就知道,今天雨下的真不小…… 迎面这块巨石上画的是大肚弥勒佛像,心想这里应该又是一个寺庙?于是沿着楼梯爬上来看个究竟。 果然是一个大型的仿古建筑,正想探个究竟呢,一名工作人员走出问我:“干什么的?有事吗?”“啊?这不是景区吗?来景区能干什么?”“这里不能参观!”我当时隐隐的感到可能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 原来这里是水岩寺“法界无量福寿堂”。这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在水岩寺法界无量福寿堂供奉地藏菩萨,提倡孝道重视超度救济父母。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作子女的要竭尽孝道。中国人特重孝道,其慎终追远的精神,与地藏法门有所吻合。<div><br></div> 这是外面广场上的地藏菩萨立像,看上面的说明知道,这里应该是一个居士念经修行的地方。 继续冒雨爬山,爬山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山上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大景点,更没有没有肯德基、小卖部、沙发椅,只有石头台阶,原生态,基本没有人工做旧的痕迹……<div><br></div> <div> 那还来干什么?来爬山啊,寻古啊!<br> 坡不算陡,但是爬起来很累,个别台阶松动,稳着点,当心吓倒甚至摔到。碣石山最美的风景就在于,任何时候你累了,停下来,回过身,向远处一望,好美啊……<br></div> 懂了么?任何时候,只要你在300米以上的高度。然后,你每次累了转身来看,每次的风景都不一样……<br> 这才叫爬山。爬山,不是你躺在床上,一睁眼,哦,山顶了,哦,肯德基到了。爬山的乐趣在于,你爬啊爬,累了,随时停下,回头一看,值…… “龙潭洞”“香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时间有限又是在雨中,我不可能都去,就“龙潭洞”吧,,那是登顶的方向。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飞来石”。这块巨石在水岩寺东边的香山北侧,有一块约三百多吨重的巨石,一半接地,一半悬空,形似卧虎。清风徐来,那巨石也会发出“呜呜”的声响,如遇大风,就会四下摇动,但不离原地。人们都跟这块巨石叫“飞来石”。 上山后石阶不是很陡,山也不是很高,上山后视野很开阔,远看山前的碣阳湖景色很美。唯一不好的就是山上蚊子太多,记得进山一定要带防蚊虫的药。 因为《观沧海》在脑中的记忆太深了,爬碣石山,感受魏武帝当年的雄心。整个山体都是花岗岩,松树从岩縫顽强生长。 登山途中 在我的心目中,碣石山就是一座神山。登碣石山,观沧海气势蓬勃,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立下誓言,多少平民百姓为之感动。<div><br></div> 碣石篇应该是1800多年前写成的。那么,结合沧海桑田,1800多年前的海岸线,应该比现在更靠近碣石山。那么,1800年前,在这座山上也许是能够看到海的。<br> 这个地方应该还算适合爬山,因为这儿的空气相当的好,而且没有人,山不算高,山看起来很漂亮,爬山的感觉很好,爬上去很有成就感,而且不是很难爬,尽管是在雨中…… 自古碣石山浓雾成海,碣石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雾为衣,其瑰丽壮观的“雾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div><br></div> 依雾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西海、北海;而登仙台顶、天柱峰、则可尽收诸雾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 水岩寺东北的山崖高处有一个龙潭洞,洞虽不大,但挂在碣石山半山腰峭壁上,上有苍松翠柏掩着,下有羊肠小径相通,甚是幽静。洞壁全是花岗岩青石,洞深处泉水涌出,涓涓流下,叮冬作响,常年不断。 碣石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碣石山松,它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碣石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div><br></div> 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又被称为“石头上的森林”。 曹操的“衮雪”怎会跑到这里来了呢?衮雪二字取材于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是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现在“衮雪”于此,恐怕只是曹操的代替而已。 “天趣”,自然的情趣。多指艺术品的韵味情趣:天趣盎然。放在这里,应该是说这里的山色自然成趣,野味十足。 碣石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碣石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div> 在碣石山上的龙潭洞与山心洞之间,有一片核桃林,林中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树上结的核桃个大肉厚,特别好吃。直至今天,那片核桃林仍然生机勃勃,果实累累,如今成了游人乐而忘返的好去处。<br></div> 观沧海 而知道曹操来过这里!登上山顶举目四望,奇峰怪石,确实有气势!远处的渤海幽深浩瀚,近处群山环抱,树木葱郁!美不胜收,不然曹操当年也不会有感而发!真是不虚此行, 不建议7、8月份去碣石山,因为山里实在太热,整体感觉像是蒸桑拿。山上的台阶不规整,而且很窄,山上的各式虫子超级多,如果坐在台阶上休息,可想而知,一是堵路,二是引虫上身。<div><br></div> 碣石山,不建议老年人或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攀爬,如果真的想挑战碣石山建议秋天去,最起码能感觉凉快舒服些,夏天去碣石山在山顶很少能看到海,因为远处全被云雾遮住了! 在碣石山深处,有一棵长得笔直的老松树,躯干插在山道旁的一块有如砚台的山石之上。人们都叫它“笔砚松”。关于它的来历,山里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山下有个穷秀才刘进立志成才,进山拜师学艺,后来终于学成下山,考取了功名,成了安邦定国的重臣。也有人说,刘进从此留在碣石山上,进了佛门,云游四海,惩治邪恶,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那棵由笔变成的松树至今还插在上碣石山的小道旁的山石上,后人为了彰扬刘进刻苦求学的精神,给那棵松树取名叫“笔砚松”。<div><br></div> <div> 这时候的山路比较平缓,雨基本上停了下来,温度迅速回升,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蚊子很多、很大,我只好把衣服脱下来,来回甩动驱赶蚊子。小路两旁的野草上全是水珠,把鞋子都打湿了。</div> 开始慢慢的还可以往前走,因为这时已经看到前面的主峰了,坚持一下走过去应该就会好的。 <div> 可是走着走着实在是没有路了,周围没有人,甚至连个说话的声音都没有,前边乌云翻滚,说不定还会有大风雨呢?我终于彻底丧失了信心,准备原路返回。</div> 从声音中可以听出,当时的我很是沮丧…… <div> 我自己很是遗憾不能登顶了,自此以下四幅照片来自网上,放在这里以食读者。上图这条攀登主峰的路其实距离我当时所处的小路已经很近了,不是下雨很快就会到达这条登顶的路。</div> 登顶的路,山石嶙峋,山路有几处是循山开凿的,很原始古朴。山虽然不是很高,最高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 <div> 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突起于靠近昌黎县城的屏峰障岭正中,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碣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因此名为“碣石”。<br></div> 碣石山古峭奇异,景色壮丽,“碣石观海”为最奇绝壮观。登上海拔695米的仙台顶,俯瞰大海,可把从滦河口到秦皇岛港,乃至山海关与老龙头之间的宽阔海面尽收眼底,饱尝“碣石观海”的万千风光。<div><br></div> 登上山顶举目四望,奇峰怪石,确实有气势!远处的渤海幽深浩瀚,近处群山环抱,树木葱郁!美不胜收,不然曹操当年也不会有感而发! 碣石山是昌黎最高山。不少名人来过此地。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 原路返回,下山的路怎么也比登山快的多。 上山时没注意,这碣石山还是全程在监控当中呢。 下山时雨已经完全停了,但是依然是云雾茫茫。 这时的碣石山,虽然依旧是烟雾缭绕,但是依稀可见苍松翠柏、怪石嶙峋。 此时的烟雾似乎更大了,整个碣石山都被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透过树丛又见水岩寺的法界无量福寿堂,依旧静寂无人。 下山途中 突然大堆大堆的垃圾从福寿堂的大院里隔着围墙扔出来,摔在游客登山的路上,差点扔到我的身上,“请里面住手,外面有行人!”唉……好端端的一个景点儿就这样被糟蹋了…… 我急忙向山下逃离,雾气满天…… 青山依旧翠绿,雨水正在奔流…… 唉,算了,美好的心情,不能就这样白白的被破坏了,还是贪婪的吮吸这美好的景色吧,我就喜欢这苍翠的、朦胧的、湿润的美,实在是太好了…… 又见“香光亭”,在朦朦胧胧的烟雾中更加显得亭亭玉立…… 来到山下,雨完全停下来了,但是雾气更浓,回望海拔695.1米的碣石山极顶,正如浴中美人,朦胧却依稀可见其美丽的容颜,别具一番风味……<br> <div> 拉近距离再看,啊!好美!磅礴雄浑,峻峭秀丽,错落有致,浑然天成,碣石山真的集各大名山之长:具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难怪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和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袁水拍先生游完碣石山赞叹说:“神岳碣石堪称北国黄山”;更有“京东第一奇山”之称。碣石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雾海、冬雪四绝著称于世。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div> 一个多小时后,下午两点四十分终于回到了入口处,入口处挂着九位登临碣石山的帝王,为碣石山带来许多神秘,来时因为下着雨没来得及,现在正好仔细看看。 秦始皇 秦二世 胡亥 汉武帝 曹操 晋宣帝 司马懿 北魏文成帝 北齐文宣帝 隋炀帝 杨广 碣石山,因为历史上有九位帝王登临,始皇,汉武帝,北魏文成帝……被称为神岳,有着奇特的恒古通今的无穷魅力。另外到此登登山,出点汗,喘口气,静静的,远离喧嚣,看看大海,检视一下自己的内在,追寻一种浑厚向上的动力。这里不失为一处绝好的景点。可惜的是,今天没能登顶,美中不足,但愿不久的将来能够弥补缺憾!请欣赏下篇《南戴河》。<div> 雨巷有诗云:</div><div> 雨中青山气势盛,</div><div> 博云击雾向天横。</div><div> 亦步亦趋逶迤路,</div><div> 不见碣石只攀登。</div><div> ——《绝句.雨中游碣石山》</div><div> <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