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759]——秋黄菊韵映古潭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汇龙潭</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以“菊韵颂恩梦想新城”为主题的第十七届嘉定菊花展在汇龙潭公园及其周边渐次铺开,数万盆各式菊花立体绿雕、菊艺小品、菊韵花道、水上花境、精品菊萃等形式,展现了嘉定这座生态宜居、创新充沛、人文魅力的现代化新城形象。<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1|五河汇集奎山高耸</font> 汇龙潭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自北向南有横沥河、新渠、野奴泾、唐家浜、南杨树浜等五河流相交汇,犹如五条长龙蜿蜒伸展。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怀抱,宛如一颗明珠,自古有五龙抢珠之称,汇龙潭由此得名。<div><br></div> 潭中奎山筑于明代顺四年(1460)。山巅新构一亭,名凌云亭,伫立亭内可俯瞰汇龙潭全景。在13世纪,陆续构建了万佛宝塔、畅观楼、九曲桥和嘉乐亭等。园内怡安堂建于1885年,缀华堂建于1886年,使汇龙潭已成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div><br></div> 民国17年(1928)嘉定县通俗教育馆将汇龙潭、应奎山、魁星阁、龙门桥、孔庙一带风景优美之处改建为公园。将原有树木建筑经过整修,于第二年二月正式对外开放,取名“奎山公园”,这是汇龙潭公园前身,也是嘉定最早的公园。<div><br></div> 公园南部以汇龙潭水和应奎山组成山水相依的自然风景。魁星阁、百鸟朝阳台等明清建筑平地高起,气势轩昂,相映成辉。北部为姑苏庭院格局,飞檐翘角,白壁粉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div><br></div> 潭东部的大草坪,空间开阔,地势平坦,明代忠节侯峒曾、黄淳耀两先生纪念碑巍然矗立。潭畔还植有几棵百年以上的枫杨,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的一千多名将士,起义失败后被清军杀害于此,“潭水泛赤”遗迹成为当地一处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div><br></div> 园内遍布历史文化遗存,有宋、元、明、清朝代的石亭、石塔、石峰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数十株。徜徉于此,古朴秀美之景,如入桃源之中,极富诗情画意。<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嘉定派”与“奏销案”</span> 在明代中后期,嘉定为江南文风浓郁之地。有明一代,大批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晚明时期,嘉定有三十九名士子参加了名震一时的江南文社——“复社”,嘉定文人也在本土组织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社团,如白沙诗社、南翔诗社、无声社、直言社等,当时文人的社交活动十分活跃,“嘉定派”在晚明江南乃至全国文坛都有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但到明清易代之际,情况有了改变。在清顺治二年(1645)的“嘉定三屠”中,不少文化世家遭受灭顶之灾,大批士子罹难,使嘉定的文脉几乎中断。而在顺治十七年(1660)于嘉定县开始的奏销案中,嘉定县又有一千余名乡绅、士子身陷其中。<div><br></div> “奏销”是清代财政制度之一,指清代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的意思。清廷规定,地方政府征解地丁钱粮,须于年底统一销算。其过程是先由各府、州、县将本处征解各项钱粮开列细数报至督抚,再由督抚将全省钱粮总数,起运、存留、拨过兵饷、余剩等各若干,详细造册具报户部。为严明此项制度,清政府特定期限,延期不报者,分别议处,又规定,地方官员造报各项文册如有遗漏,数目出错等,驳回重造,并予罚俸等处分。<div><br></div> 江南本来就是重赋地区,清朝定鼎中原后,为了支持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催科措施,经征之官都以十分为考成,如不足额者,往往要被参罚。财政税收问题曾严重困扰清廷,为镇压南明的军队,顺治年间大举在南方用兵,急需筹集大量经费,但财政却捉襟见肘。<div><br></div> 顺治十六年(1659),反清义军郑成功据守同安(今厦门),士气高涨,而福建官兵欠饷已达七八个月之久,士兵有成群逃亡者,也有出城抢掠百姓者,清福建总督李率泰因兵缺饷告急:“所在缺粮,军心纷纷,不独嗷嗷待哺,而脱巾之变屡告”,“库币荡然,挪无可挪,借无可借”,“万分危急”。到顺治十七年(1660)时,清军吴三桂计划平定永历李定国,国家征赋收入银八百七十五万两,而云南一省就要支出银九百多万两。竭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div><br></div> 在明代,江南缙绅的税钱赋粮累年拖欠是习以为常的事。清人曾羽王在史料笔记《乙酉笔记》中指出:“吴下钱粮,累年拖欠,习为故常。惟乡绅所欠尤多,县官莫可如何。”入清以后,江南缙绅豪强却依然凭借昔日的权势,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当时,吴下钱粮拖欠的地区中,嘉定较为突出。据民国徐珂的《清稗类钞》的《嘉定浮赋三大狱》中记载,仅顺治八年(1651)至顺治十四年,嘉定缙绅积欠就达八九十万两银子,终于引起了顺治皇帝的震怒。<div><br></div> 在政治上,当时的江南缙绅还未完全忘怀朱明王朝,满汉矛盾虽经过了碰撞、磨合,但未能真正消解。由于战争频繁,清政府军饷告急,顺治十三年(1656)起,广东、福建等地的军队缺粮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为此,清廷处心积虑地盘算,通过打击缙绅的特权,压服江南地主,以杀灭他们的威风,并企图以此来增加财政税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廷终于一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奏销案,以期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div><br></div> 清代《研堂见闻杂记》(佚名)一书中,生动详细记载了奏销案的办案过程:朝廷专门派出的满洲官员到嘉定后,表面上危坐于衙门中,不动声色,但暗中在加紧整理嘉定缙绅的名册上报,做到无一漏网。朝廷以欠一百两银子为界线,嘉定缙绅欠百金以上者,有一百七十余人。当朝廷批文下达后,立即将他们逮捕,拘押在孔庙尊经阁。据统计,县内拖久不足百金的缙绅约有一千余人。<div><br></div> 时任苏州知府王纪单车直至嘉定,坐于明伦堂上,召集全体诸生,诸生不知其故,依次进见。王纪采取逐一点名的办法,诸生们叉手就缚,无得脱者,全部锒铛入狱。其中,一百七十余人被押至苏州府监狱,即西察院公署,其余千余名诸生暂拘押于嘉定,听候发落。江宁巡抚朱国治命令拖欠者速还清拖欠,可就地发落,不再往上押解。于是,在旬日之间,缙绅们纷纷缴银完粮自保。<div><br></div> 历时三年的奏销案,打击面广、力度强,嘉定的缙绅阶层,原为四民之首的在任文武官员,以及举人、贡生、诸生、监生,稍有田产者,分别受到革黜及监禁、杖打、枷号等处罚。直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春,顺治皇帝去世,他们才得以恩赦免提,余俱革去衣顶的处分。然而,这已然对后来的嘉定科第及士风产生了重大影响。<div><br></div> 明代末期,嘉定县科举兴盛,士子在乡试和会试中成绩骄人,尽管士子群体在“三屠”中受到重创,但在顺治十八年以前,仍时有及第。奏销案发后至清康熙九年(1670),嘉定县的科名一片空白,既没有产生举人也没有贡生。<div><br></div> 随着时间的推移,嘉定县的科第因奏销案所受的伤口逐渐愈合。康熙二十一年(1682),闻在上任嘉定知县,他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清官,在县中缙绅的提议和合作下,他主持重修嘉定县学。几年后,嘉定县学“弦歌四起,鸮声变于泮林”。闻在上又为县学延聘名师,并“请广额,应乡举者七十二人”(清·许自俊《闻邑侯重建学宫碑记》),嘉定县的科第才又恢复兴盛起来。(谢谢浏览)<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