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p> <p class="ql-block"> 这一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 启示: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就可能朝与所贴标签内容相反的方向行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以此为戒,不可轻易地对学生作出评定,不要给学生乱贴标签,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交往和学生对自已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贴标签效应”怎样更好的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呢?</p><p class="ql-block">一、不轻易对学生下好或坏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一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摹仿。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学生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学生"、"坏学生"之类的类别,那样,很容易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二、不作虚夸、过分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学生有好的表现时,应当给予称赞,但是赞赏之言也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虚妄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常受称赞的学生,一旦发现赞语并非事实,立即会感到十分沮丧,从此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失去了信任,对自己的优点也失去了信心。不实的表扬,还会让学生迷失自我、爱慕虚荣,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会走向自卑甚至自毁的极端。</p> <p class="ql-block">三、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只批评学生具体的不良行为,不要贬低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对学生的行为不能只"堵"不"疏",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对学生进行批评的科学方法,应当是"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注重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这样,不但批评的效果会好得多,而且给学生的行为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四、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p><p class="ql-block"> 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应从多方面去观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应找到他们的优长,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们不断发扬,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五、鼓励学生多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p><p class="ql-block"> 在班级管理中,要鼓励学生经常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要时时提醒、鼓励学生把那些激励斗志、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如“绝对成功”、“必胜”、“天生我材必有用”,“有志者事意成”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它们贴在书房里,写在课本上,铭记在心里。让学生时时可以看到,时时可以想到,他们就增添一种向上的动力,强化一种必胜的信念。失败了就想:"下次我一定成功!”成功了就对自己说:"看,我多棒。下次一定会更好!"如此长期坚持,在学生心中自会萌生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巧用"标签效应",不但使学生们的特长和优点得到巩固发扬,而且帮助一些学生矫正和克服了不良习惯。愿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学会正确地"贴标签",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