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飞扬的管陶高中校友

平和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管陶中学校友同学们:大家好!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美诗句。把我带回五十年前,我们热情奔放,憧憬未来的高中时代青春时代。 </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管陶高中的历届毕业生离开学校近五十年了。 </p><p class="ql-block"> 在这近四、五十年,是我们同学们毕业后最辉煌的人生历程,最艰苦创业的人生岁月,这是黄金的四、五十年。同学们都在各自的人生征途挑起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 我们从学校毕业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赡养老人,都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这四、五十年太重的负担和艰辛的岁月,虽然摧老了我们青春的容颜,却给我们带来了沉稳和老练的个性。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间有的同学毕业后,有的考上的大专院校,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有企业家、有在公安机关工作的、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在电力部门工作的、有从医的,有工程师、专家、专业技术人才,有自己创业办个体经营的、更多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更有将美好年华献给我国国防事业的。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我们都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自己的家庭,为我们的社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发出了光和热,所以说我们管陶高中一至十四届的同学个个都是要好样的,都是我们学校的佼佼者,当代社会的建设者!足以值得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因为社会原因,我们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再一次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但我们的兄弟班的校友们,生逢教育改革社会开放的大好时代,享受了比我们更优质教育。 </p><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年来,我们管陶中学传承 “严谨治学,德才兼备,服务家乡,多出人才”的优良传统,为管陶乡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2000年,我们学校的中考成绩在全市乡镇名列第一,现在我们的兄弟校友现在有浙大、科大、电力、川大,他们有的已经毕业,像我们一样在为建设现代的富强祖国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把中国制造变作中国创造,把中国产品变作中国品牌,把中国速度变为中国质量,为中国走向世界作出贡献,我们的学校后继有人!请 我们放心,管陶中学一定会办得更好!  </p><p class="ql-block"> 2020年我们母校管陶中学走出的学子,大水峧村的孙培博 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子孙后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大都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展示当代青年人的聪明和智慧,在理想的蓝天上空,自由翱翔,飞得更高,更远! </p><p class="ql-block"> 我们管陶高中的同学们不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但我们心中,一直有一个永远眷恋的地方,那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那就是我们的母校——管陶中学。</p> <p class="ql-block">  “ 流水不因石而阴,友谊不因远而疏”,同班同窗苦读,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让我们结下了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的血肉同学亲情。让我们在美篇中再次相聚,当作一个我们的大家园,重叙往日的友情,畅叙非凡的经历,倾诉生活的苦乐,互道别后的思念快乐平台,尽情地享受这重逢的喜悦吧!回想起在学校生活的一桩桩、一幕幕,依然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让人激动不已!尤其当我们步入社会,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的沉沉浮浮之后,才发觉学生时代的生活,就如同一杯陈年佳酿,如同一首饱满深情的歌,悠远而绵长;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一段割不断的情,是一份躲不开的缘,愈久愈纯正,愈久愈珍贵,愈久愈甘甜;多少欢笑、多少故事、多少点点滴滴的往事,多少次地出现在你我的梦里,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曾经疏于联络,可同学之间的情谊不会变,相互之间的祝福更不会变。</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终于在网上相聚了,我们为来参加聚会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并,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同学都在相念着他们!</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我们今日的网上聚会,有许多我们昔日的同窗好友,英年早逝,远离我们而去,我们为他们默哀以寄托我们对他们的深切哀思,愿他们在天堂安息!</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相识是因为我们有缘,今天的相聚也是因为我们有缘,就让我们在这个大家庭重逢里,倾情交谈,共诉衷肠;让我们共同分享快乐,一起分担苦恼和忧患。</p> <p class="ql-block">  回忆起在学校两年多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多么的纯真纯、多么的天真浪漫,多么的幸福,多么的美好,多么地值得我们永远想起!</p><p class="ql-block">  怎能忘记?同窗苦读,朝夕相处,高中时代生活的一幕幕、一桩桩仍然历历在目,让人激动不已!我们来到管陶上高中的时候,才十四五,十六七岁,还是不太懂事的孩子,当时的学习条件是多么的艰苦的,上、下站,冶陶、小店、六渠、车谷片的学习每天要往返十几里徒步走读;西川、上川、柏草坪片的同学才能住校。可记得,当年我们睡过的大通铺,我们一起分着吃家里带来的窝窝头、油饼、槟子、苹果?可记得半夜起来我们一起打过宿舍里老鼠;可记得,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为打上一碗三分钱的白萝卜汤,五分钱的高粱面窝窝头依然那么喜气扬扬?可记得,我们两张桌子并起来,一盏煤油灯下,上晚自己的情景,可记得我们学农时,到管陶南沟开荒种蓖麻的劳动场面,可记得我们修河槽时一起抬过的大箩筐,可记得我们学工时,到武安砖瓦厂拉土撒下的滴滴汗水,可记得我们在建校时,去龙井山上伐木砍椽的艰辛,可记得当年女生同学为男生同学打的一条条雪白的领衬,给住校男生洗过的一件件学生服。还有篮球场上拼搏;艺术节,文艺、音乐组的自编自演小品、三句半的节目。特定历史时期,使我们高中同学经历太多的磨练,我们被称为“七十年代的合金钢”。</p> <p class="ql-block">  高中两年的学习生活,我们每一天的拼搏与努力,每一步的辛酸与喜悦,都给我们的一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珍贵记忆,是我们成长不可缺少的阶梯。尽管当年我们还年轻,不懂人生,但我们充满理想,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憧憬未来,我们都是幸运的。高中时,我们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多么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今天的我们已经年过半百、饱经风霜、成家立业,我们用自己经过自己的努力写下了辉煌的人生,我们青春无愧!我们创业、我们拼搏、我们进取!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努力地工作着,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汗水和能力。经历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后,收获了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 </p><p class="ql-block"> 这次在网上,终于让阔别的老同学们,欢聚一堂,达到了相逢重温,回顾昨天,畅谈今天,展望明天……喜悦的笑容,激情的话语,说不完的同窗情,道不尽的别后情,从而达到了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加深友情,增进团结,互帮互助的目的。甜蜜的梦想,共同的期待,让我们尽情享受久别重逢,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共同的祝福,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记住青春老老的我们,在管陶中学度过的欢乐激情的时刻,让我们的友谊更长久!</p><p class="ql-block">  我们衷心感谢所有同学的参与和你们付出的心血做出的努力,给我们这个网上聚会提供全部珍贵影相和文这资料!作出的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并祝愿我们的母校越办越好,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在此,祝全体管陶高中校友身体健康,家兴业兴,万事如意,平安吉祥、工作顺利、家庭和美!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管陶乡位于太行山麓的武安市西部深山区,两省(河北、山西)三县(武安、涉县、左权)交界处,总面积188平方公里。 管陶乡辖38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人口两万左右,男女整半劳力11000个,耕地面积15477亩,其中水地3110亩,旱地12367亩,人均0.8亩。由于地下无资源,地上少企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山区于一体的典型乡,也是省重点贫困乡。 </p><p class="ql-block"> 管陶乡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先追队,梁沟兵工厂、荒庄太行新华日报社、列江白求恩医院、禅房抗日高校等就驻扎在本乡,武安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柏草坪村。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永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胞弟瞿坚白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在管陶的土地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 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别有洞天,是乡村旅游的理想乐园,著名景点有,朝阳沟风景区、朝阳湖、车谷湖峡、永宁寺、寺峪沟农家乐、大水峧民俗及苗家庄古迹址、禅房梅花谷、管陶九江圣母庙、郭家大院、万谷城明清古村落、岳飞庙、南北双峡谷,宋江岩、马渠水生态文明村、柏草坪龙凤山庄、西涧沟养生休闲谷、梁沟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坟峧奇峡谷、青崖寨登高、荒庄新华社旧址等。 </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我们管陶乡28个村没有一所村办完全小学,只有富有的人家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家佃有私塾。穷人的子弟根本没有学文化的权利。是共产党来了,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管陶乡的基础教育才开始逐步开始的。 </p><p class="ql-block"> 管陶乡的中、小学教事业是在几代坚守管陶山区的教育人,艰难创业 、终身坚守、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在市教育局和乡村“两委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才达到今天的水平。 </p><p class="ql-block"> 全乡中、小学教学均衡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校校校舍实现了标准化,师资水平达标化,全乡中 、小学生享受了跟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叶的建国初期,百废待举,国民经济薄弱,我乡各村基础教育更是举步为艰,全乡只有较大的下站、小店、管陶、小店、车谷、柏草坪等村中心村才办有小学,且村村没有固定教室,全部借民房或破旧庙宇上课,校舍常常换地方。没有课桌凳,一块木板用石头垫起当桌子,凳子全部由学生从自家带到学校用。中心村片上,就是现在的中心学区村才有高小,也叫完全小学。小村只有一个复式班,学生在本村上完一至四年级后,再到中心学校走读上高小,读五、六年级,因为当时农民家庭困难,真正能读完高小的农家孩子也只占30%,大部分孩子上个二、三年级就辍学了,完不成小学学业,失学率很高。当时村里教师多从外村聘任的临时代教师。 </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村民文盲率在90以上,识字的人少得可怜,有的虽然念过几个月的私塾,但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升。所以那时的老师白天教学生,晚上把教室当夜校,教农民识字。那时的教育是小学与扫盲并重。当年的乡村教师们为管陶的小学教育和农村扫盲教育做出了历史贡献。 </p><p class="ql-block"> 从1965年--198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全乡基础教育十分薄弱,全乡教职员工仅有四、五十之多,国办教师比例只占全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民办(代课)教师,教师队伍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严重地影响和制压着全乡教育质量的提高。 </p><p class="ql-block"> 因当年农村经济条件差,全乡28个行政村,没有初中,只有小学,学校没有固定教室,全部在村里的破旧古庙或者借用民房上课,学生自带桌凳,学校经费由村里负担。为了实现村村有小学,片片有初中,全乡建一所高中的目标。 </p><p class="ql-block"> 在县文教局、乡村两委和全乡人民的支持下,到七十年代初,全乡实现了片片有初中:柏草坪、车谷、管陶、六渠、小店、下站、长亭七所学校,并组建了管陶国办高中(招原列江乡初中毕业生)。实现了学生上学,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片,高中不出乡。 </p><p class="ql-block">  管陶高中是一九七O年开始招收首届高中生的,当时在农村推广高中教育,管陶公社列江公社合办一处高中,县文教组主要领导于秀荣(武安县文教局长)(于秋廷父亲)专门为管陶高中从武安一中、阳邑高中等学枚调来好校长(刘琪、安成龙),好老师(武安高中著名数学教师赵景富、语文教师张万仪、理化教师王从月 、历史教师徐务本、政治教师郭林风。这些教师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天津师大等)到管陶任教。 </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管陶高中破天荒考取大中专的学生有:袁国成(现任武安棉麻公司重经理)、韩天明(管陶中学教导主任、数学名师),以后又向邯郸师专师专输送了申海书(岩角村)、刘三周(野玉村)、刘平书(野玉村)、邢海元(上站村)优秀毕业生。为管陶、列江乡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如《河北日报》社记者杨双河,武安市纪委白国保、国家五三八仓库主任连海元、武安著名民营玉洲公司企业家郭玉良、白才用、武安市农工办主任陈李柱、武安市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刘三周、武安交警中队大队长袁振军、阳邑供销社主任郭保财、中铁十八局分局财务主管邢中东、武安保安公司总经理郭王拴、武安市正乡级领导刘何香、张志斌、袁同山、乡财政所长张何兴、张志、乡司法所长白书元、管陶信用社主任陈德林,事业成功人士白奇先、杜用祥等都毕业于管陶高中。 </p><p class="ql-block"> 管陶国办高中的筹建,是一次武安县教育史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行动,她是从建国后的一九五七年大跃进时代开始筹建的,选址管陶乡所在地的管陶村北,占地五亩,建成标准化教室四个,还有建有教师宿办室、师生食堂、师生食堂、学生宿舍等房屋。建筑设计是跟当年武安县城的学校质量一样高。 </p><p class="ql-block"> 学校建成后,由文化大革命,学校一直没有招生,被管陶公社借用,一占就是七、八年之久。 到一九七0年,管陶高中开始招收管陶、列江两个乡的初中生。第二年,公社才从大院搬出,归还学校。</p><p class="ql-block">  管陶乡始建高中,前五届每年只招一个班50名左右学额。到78年才扩招,每年招两个班,共130名左右学生。谁想读高中。自己说了不算。学校把名额每到村里后。由贫下中农委员会推荐。村干部、家庭出生好、跟干部说上话的孩子才能上。大部分农民的孩子能读了初中就算不错了。 </p><p class="ql-block">  管陶高中从一九七0年开始招生,1一5届单规,6一13届双规,14届单规,到年1982如何 停止招生,管陶高中并入阳邑高中,至此管陶中学改为初中建制,只招初中学生。学生毕业后,上高中要到武安、阳邑高中就读。</p> <p class="ql-block"> 这张相片是首届管陶高中毕业班同学们的全家福,她是反映管陶乡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进程非常珍贵的历史资科。管陶高中是在上世纪一九七零年春季创办的,她是在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富强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和国家为了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实现: “村村有小学,上学不出村,片片有初中,走读不住校,乡乡有高中,寄宿不进城”就近上学的目标创办起来的,是发生在管陶乡人民群众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p><p class="ql-block"> 管陶高中创办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期,老师们是从武安县第一中学和全县重点高中选派出来的优秀老师来我乡支教的。  </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校长刘琪、安成龙(阳邑西街人,他的儿子安林河曾任管陶乡校长);语文老师张万义(管陶乡磨盘峧村人,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第三任校长),武安理化名师老师王春月(全国名牌大学理科优秀毕业生,石家庄市人,高级知识分子);武安数学大王老师赵景富(武安城关镇人);历史老师徐务本(武安市伯延镇人,他的爱人靳秋荣管陶乡上站学校小学教师,是首届全国园丁奖获得者);政治老师郭林风(管陶乡车谷村人,曾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他的丈夫张玉芳时任管陶公社党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管陶国办高中成立后,在自家的土地上培养出了管陶川农家孩子的第一批高中生,在管陶乡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他们中间的佼佼者数都数不清: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高中毕业后,经乡、村“两委”推荐到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学有所成,知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也为武安市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国家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曲指可数的有:河北省著名民营企业家玉洲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郭玉良,武安市交警中队队长:袁振军,北医大毕业医师:杜花仲,武安中医院医师:于彩云,工程师:于魁林,建筑专家:于书未,白银会军校毕业转业铁路国企干部。阳邑供电所所长:袁书会,管陶乡副校长王子军,管陶中学校长刘秋何。 </p><p class="ql-block"> 中、小教师;陈国的、杨书廷、郭所琴、宋先云、李何方、郭书廷、张天柱。</p><p class="ql-block">  国家职工:牛桂花、赵增会、郝小所、刘书何、付会生,刘合的,韩晚香、郭花会、乔二科、牛爱莲。乡村医生:杨志平、乡村电工:郭拴林, </p><p class="ql-block"> 乡村干部:张虎林、刘华成、李丑三、姚海路、王考元等人,一生服务家乡贡献很大。  </p><p class="ql-block">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管陶高中第一至四届的同学们是最幸运的,因为教他们的老师是师范类大学本科毕业的全县最优秀的教师,从一九七五年开始,这些教师陆续调回县城重点高中工作。后来调入管陶高中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邯郸师专和武安地区师范的毕业生,虽然他们都很敬业,但他们的学识专业教学水平与首批执教管陶高中的优秀教师们不在一个水平。  </p><p class="ql-block"> 附:管陶国办高中首届毕业生合影留念名单:  </p><p class="ql-block">(注:从后面第一排左起为排序共五排) 1972年6 月8日 </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孙清宏 陈宝良 杨联香 姚海路 韩晚香 杨志平 孙合的 郭拴林 袁庆田 杨路线 郭三的 刘秋何 张虎林 刘华成;</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付会生 袁书会 刘青山 刘合的 岳文科 郭玉良 王考元 孙任何 赵增会 郝小所 陈国的 邢入义; </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杨书香 李何方 宋有良 于魁林 刘书何 张唯一 袁张锁 于书未 郭花会 李丑山 乔二科 孙有河; </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张天柱 白银会 赵丙义 赵金富 韩占华 陈庆安 安成龙 张万义 郭林风 徐务本; </p><p class="ql-block"> 第五排:于彩云 杨书廷 牛桂花 郭所琴 郭书廷 郭忠英 袁换林 宋先云 杜花仲。  </p><p class="ql-block"> 参加合影的师生共有57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9人,校长:安成龙,老师有:张万义 赵金富 徐务本 郭林风四人,还 有时任管陶公社书记:陈庆安,管陶公社校长:韩占华,学校炊事员:赵丙义。</p><p class="ql-block"> 没有上相册的教职员工有:第二任校长刘琦(贺进镇西梁庄村人),王春月理化老师(全国名牌大学理科优秀毕业生,高级知识分子,科技人才,因出身于资本家家庭,被分到到山区任教,有点大材小用。因他拿着自己的照相机给师生们合影,故全家福中没有他的尊容),郭和庆司务长(武安城南关街人),孙玉金大厨师(管陶乡车谷村人)李成香厨师(西峧乡人) </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是首届管陶国办高中的创始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铭记! </p><p class="ql-block"> 没有参加合影的同学有:韩书贵、石香河,牛爱莲、王子军两个同学肄业,他上高中时叫王兴才,后改叫王子军。  </p><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管陶高中全体教师们和所有的教职员工们,他们增养教育管陶乡人民的后代做出的历史贡献!  </p><p class="ql-block"> 此相片有关信息由高一班郭所琴、袁振军、刘合的、刘秋何四位同学提供,此文稿得还得到了许多管陶中学校友同学的热情关注和提出真诚建议才完善的,借此一并至谢!!</p> <p class="ql-block">不要往其他群里发。自己看看,每年正月13聚,已坚持快20年了。最少6个人最多20人,聚不齐啊。</p> <p class="ql-block">  这是管陶中学第四届同学的毕业照</p><p class="ql-block"> 四班有:王书元、月学、杨河香、張艮顺、杜书贵 李天书、温天顺,郭所柱、刘起何,杜天举,白花林,相有富。郑新亮。郑花方,刘河林,袁国成、袁桃林、刘广华,張有河,张金柱、姚云香,郭小会、郭云貴,王海平,王爱国;老师有:张万义,郭林风,赵金富,徐务本,王从月,校长是安成荣、司务长郭何林、做饭張車谷人宋玉金和西交人李成香。学生还有:l韩良林、邢学淼、白彩云,姚书琴、范翠萍,邢书风、李桂英,申忙生,申林生,申密书,国先珍,陈育亮、张有全,王改风,杜爱平,李先书、郭張何、刘万年、扬河香,白魅林、杨花娥,張利宾、靳何兴,刘社会、白云香、白海英、袁桃林,张正亭、張天书、張书太,袁清书、刘天海。此名录由四班同学由苏新田提供。</p> <p class="ql-block">  老师有:郭林风 张万义 赵景富 韩占华 X 孙玉金 李成香 郭和庆 王从月 徐务本</p> <h3>四班聚会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  管陶中学第四届高中生于2017.5.18日在母校举行第三次聚会合影留念。于2017.5.18日在母校举行第三次聚会合影留念。同学有:杜天举 牛同宝 袁勤书 白才有等同学</p> <h3>这是高四班同学再次聚会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  这张相片是1976年12月管陶中学高五班时,在管陶中学原大门前的高四班、五班两届全体团的合影,旧校门承载着管陶中学变迁的信息,团书记:郭林风老师,两个班主任:徐务本、李中央。  我是学校团支部委员,我还任过一届管陶公社团委委员,时任管陶公社团委书记是张全昌,后来他调武安税务局任职了。 我能认出的师生有:樊翠苹 刘春叶 王林云 国先珍 李桂英 邢书风 王改风 郑新亮 郭常生 郭王拴 李中央(老师) 郭林风 (老师) 陈育亮 白花林姚云香 杜书贵 白书元徐务本(老师) 郭天恒 郭天恒 韩太平 王海平 郭五钢 袁同山 刘小芳 杜天举王新国 于牛军 袁国成 张天书 张志斌</p> <p class="ql-block">  这张相片是我们管陶高中76届五班同学的毕业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我们高中第五届学生是最生不逢时的一届,也是管陶高中办学以来命运最差的一个班。我们入学后,就遇上数学大王赵景富老师被调回武安一中。教我们班数学教师是裴老师,本人由于身体多病,高中两年,就休了一年的假,我们的数学课,好长时间没有人给上课,后来才让任玉新老师带上。天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张万义老师只给我们上了一节反映我国石油工人战天斗地挖石油的记实文学报告《不尽原油滚滚来》,就升任校长,不再给我们上语文课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也先后换了三茬。</p><p class="ql-block"> 最不幸的是我们又赶上,全国掀起了反击“右倾”反案风运动,全国教育中小学学校一片混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错误思潮指导下,教师不能正常上课,学生不能正常学习文化知识。轻文重政治思想灌输,大量的学习文化时间,被用来“兼学别样”了,全校师生每个星期都去管陶村参加村上的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五班的同学,修过阳邑至管陶的乡间公路,挖过公社的养鱼池,盖过学校的新校舍,拉过人力板车,抬过大石头筐,拿镢头,握过镰刀,去管陶村的生产队锄过地,间过草,河滩垫过地,上山开过荒,种过蓖麻,去山上割过荆条,砍过椽,扛过檩,去武安县砖瓦厂搞过一个月的勤工俭学,去管陶医院学过针灸,到过西川部队驻地学过军事,学农学工学军都学了个遍,只有文化知识没有学到家。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取消了高中学生毕业后,升学上大中专的贫下中农推荐保送制,我们班所有参加高考的同学全部名落孙山。我们班没有赶上文革结束教育拨乱反正的好时机,成为中国教育历史悲剧的牺牲品和无辜受害者。如果没有这次运动,我们班60多名同学,智商并不低,脑筋一点也不差,按10%估算。至少也会有十几名同学考上大学本科,二十多名同学考上专科。实际是我们班一个人也没有登上大学学堂,留下终身的遗憾。我们心中的苦水,无处倾吐,只有往肚里咽。</p><p class="ql-block"> 但天无绝人之路,我们毕业后,同学们有的靠机遇,有的靠拼搏,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有的参军当兵,有的到乡镇工作,有的被招工,有的在乡下当代课教师,更多的男生同学在家务农,女同学嫁夫生子勤俭持家做了家庭主妇。 不服输是我们五班人最显著的性格和特点,我们敢于与命运抗争,与困难挑战。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上进好学,自学成才,奋发图强。表现最优秀的是我们的老班长郭王拴;在部队立功、受奖、提干,转业后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公安干警晋升为武安市保安公司总经理,市公安局党委成员,张志斌、袁同山两位同学从公社临时工奋斗转为国家公务员,并晋升为乡镇领导干部:;还出了财政所长张何兴、保险公司部门主管袁文举。河北省农村基层优秀党总支书记王海军,郭保成、王新国、姚海平 王林云四位同学由民办教师,经过函授自修大学,转为正式国办教师,并取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p><p class="ql-block"> 幸福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靠勤奋的血汗换来的,我们以上在行政事业企业等单位有作为的成功者,比正常大中专学校毕业生不知要付出比他们多少倍的努力,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只有自己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文艺大咖,剧团头把二胡艺人孙刘柱,古庙油彩画家韩太平,木工油漆工匠靳和生、郭银何,周易先生王文会,阴阳师郝云书,六个电力工作者:韩徐林、陈国何、郭祥庆、霍桃何、刘小芳,袁二何。在供销商业部门工作的有:郑希望、王海军、于牛军;郭天恒,郭琴英,公交部门工作者郑希望;运输专业户郭武刚。其中八位同学参加解放军将美丽青春献给保卫祖国的国防事业:(郭王拴、杨文元、韩徐林、王来元、郑希望、张何兴、杜新会、郭武刚)。郭王拴同学提干,杨文元、韩徐林、王来元三位同学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当企业正式职工的有:、姚路饯、杨路先、白小婷,申富强,于刘恩,杜彦平,刘太的,孙恩会,杜何根……。 还出了精通经商之道的生意人:赵广河、于牛军、韩学勤、王秀英、袁林何,王来所、白香书等人。 </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与兄弟班的同学相比,真感到羞愧难当,差距明显,虽然我们班的同学时运不济,但我们都自立自强,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家人,无愧于自己,我们虽然是平常百姓人家,我们和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乐在其中,这也是我们班同学最大的释怀!</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先后有:张五林,郭琴英,杜兴会,王来元,王来所,田海林,郝云书,郭武刚,郭付何,郭云太,郭书霞,霍桃何,乔九莲13位同学因意外事故和疾病过早地去世,还有郭林风老师,徐务本老师,我们永远怀念他们。</p> <p class="ql-block"> 高中五班同学合影名单 1976.12</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袁春林 张海云 姚月书 韩年仲 郭书琴 白小婷 乔九莲 刘春叶 赵文华 王林云 郭淑霞 王秀英</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古庆元(老师) 刘秋何(老师) 任玉新(老师)张万义(校长) 付三成(贫管会主任) 郭林风(老师)赵全举(老师)郭何庆(司务长) 申何林(老师)张天书 (炊事员) 李成香(炊事员)</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起:徐务本(老师) 韩学勤 郭王拴 郭宝成 郭天恒 韩徐林 田珍柱 姚路线 王文会 韩太平郭长生 刘云海(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左起:张何兴 白国的 霍桃河 姚海平 王来所 郑喜旺 孙刘柱 郭武刚 陈国河 张五林 袁文举 郭琴英</p><p class="ql-block"> 第五排左起:田海林 赵广河 王新国 郭祥庆 杨文元 王来元 刘太的 袁林何 杜河根 于牛军 刘小芳 郭海堂</p><p class="ql-block"> 第六排左起:靳和生 白香书 陈林三 袁同山 郭云太 郭银河 杜新会 袁林书 张志斌 袁二何 连付太</p><p class="ql-block">  没有参加合影的老师:李中央、裴先廷 没有参加合影的职工:孙玉金(炊事员)未参加合影学生;8人名。</p><p class="ql-block">  没有参加合影的同学是:王海军 (高二转学到涉县木井乡就读)邢林的 申富强 杜彦平 于刘恩 郝云书(辍学) 孙恩会(招工) 杨路先(辍学)。参加合影学生;58人,参加合影教职工13人共计61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师生共有72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高五班同学四十年后在武安蓝天宾馆第一次聚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高五班部分同学秋游青塔湖</p> <p class="ql-block">这是七八届七班毕业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七九届六、七班毕业班时两个班团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七九届六班毕业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七班部分武安同学到禅房梅花谷春游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春游 这是高七班武安两位女生同学和男生同学一起到禅房梅花谷春游的合影,景美,人更美,青春永住,永远是年轻!</p> <h3>七班同学</h3>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高中十班同学邀请老师们重回阔别四十年的管陶中学,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岁月。</p> <h3>管陶乡老一代教育人集体留念</h3> 这是管陶中学大厨师张为民,他从十八岁,来到管聊中学为师生掌勺做饭,一直没有离开过一天,一做就是一辈子,一直到去年退休。他是管陶中学幕后的功臣。师生们都记着他。 <p class="ql-block">  向为培养管陶乡人民子弟做出贡献的管陶高中全体教职员工致敬!</p><p class="ql-block">管陶中学历任校长: </p><p class="ql-block"> (高中部):(1970-1982)刘琪、安成龙、张万仪、张忠良;</p><p class="ql-block"> 管陶高中学历届副校长教导主任:张万仪、郭林风</p><p class="ql-block">管陶高中全体教职员工名录:</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任课教师: 从武安一中,阳邑同中谳入的优秀老师有:</p><p class="ql-block"> 校长:刘琦 安成龙, 全国重本毕业的理化名师王从月,武安一中高中数学王牌老师教师:赵景富,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的语文教师:张万义,师范本科毕业的历史地理教师:徐务本,师范本科毕业的政治教师郭林风。</p><p class="ql-block"> 第二批:任课教师: 邯郸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李中央 裴先廷、任玉新、赵全举等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三批任课教师:武安地区师范毕业的:刘秋何、刘云海、古庆元 申何林等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四批任课教师:高中毕业的任课教师:申书生 姚来顺 袁小会 张幸福 韩乃顺等老师;</p><p class="ql-block"> 后勤工作人员有:司务长:郭和庆、宋守荣;</p><p class="ql-block"> 炊事员:赵丙义 李成香 孙玉金 张天书</p> <p class="ql-block">  向为培养管陶乡人民子弟做出贡献的管陶中学全体教职员工致敬!</p><p class="ql-block"> 管陶中学(初中部)</p><p class="ql-block"> 校长:(1983-今):郭锦秀、刘清堂、刘三周、刘秋河、武志芳、郭海平、韩拴柱、宋志刚、张燕江;</p><p class="ql-block"> 副校长教导主任:刘三周、刘秋河、王书琴、韩天明、曹燕祥、郭振宇、段万强、刘震、张燕江、邢军琦、韩晓英、郑晓方</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开拓者骨干教师:刘秋何 王书琴 王书何 康正勇 程土相 郭何田 陈育才</p><p class="ql-block">还有历届骨干教师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韩学芳 牛同宝 韩天明 赵会英 韩拴柱 武志芳 郭智强 郭花云 刘成云 张书云 曹延祥 安云良 李相全 赵喜林 郭军化 郭振宇 宋志刚 刘俊峰 邢军琦 韩晓英 智晓英 冯国庆 李立军 陈里柱 郭宝成 郭月平 郑小芳老师等</p><p class="ql-block">后勤工作人员有:</p><p class="ql-block">司务长:张文道 张耀兵、宋守荣 宋社会</p><p class="ql-block"> 炊事员:张为民 杨有顺等</p><p class="ql-block"> </p> <h3> 这是与世俱进,幸福美丽的管陶乡中心学校的新校址。</h3> <p class="ql-block">  从管陶中心学校走出大山的村童考取北京大学。</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管陶中学的广大教职员工们,为普及乡村基础教育,承载管陶人的使命与担当,不忘初衷,砥砺前行!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们在幸福快乐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和老同学袁同山来武安第一村白沙村学习参观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和本文作者管陶中学第一届校友,管陶中学校长刘秋何在武安九龙山公园游玩时的合影留念 </p><p class="ql-block"> 管陶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回忆录 </p><p class="ql-block"> 刘秋河 </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生涯 </p><p class="ql-block">回忆当年上高中,心情不由难平静。 </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九七零年,管陶要办一高中。 </p><p class="ql-block">报到一看啥没有,没有课桌没有凳。 </p><p class="ql-block">学校选在郭家院,借用民房来安身。 </p><p class="ql-block">旁边有一方三丈, 粮占仓库被腾空。 </p><p class="ql-block">房子不小很宽畅,当作教室来使用。 </p><p class="ql-block">两根柱子顶着梁, 摇摇晃晃透着风。</p><p class="ql-block">老师布置抗石头,又当桌子又当凳。 </p><p class="ql-block">后来各村筹桌椅,没斗缺腿桌面坑。 </p><p class="ql-block">学校总算开了学,成为一届高中生。 </p><p class="ql-block">学生上学没有钱,要想买啥买不成。 </p><p class="ql-block">虽然不交学杂费,买书买本负担重。</p><p class="ql-block"> 沾笔三分写作业, 钢笔成为吝啬品。 </p><p class="ql-block">吃的东西没油水,窝头箩卜填腹中。 </p><p class="ql-block">大米一年见不着, 白面一周吃一顿。 </p><p class="ql-block"> 肚子常饿咕咕叫,喝点凉水点点心。 </p><p class="ql-block">一天上课很紧张,上学下学都步行。 </p><p class="ql-block"> 十里八里不觉累, 同学撘帮一路行。</p><p class="ql-block"> 晚上小学上自习,一天作业都完成。 </p><p class="ql-block">当时农村没有电, 照明点着煤油灯。 </p><p class="ql-block">灯光暗淡很不亮, 灯头冒烟把人熏。 </p><p class="ql-block">买点煤油要用钱, 卖点力气把钱挣。 </p><p class="ql-block">往回担上酱油醋,一担也有七十斤。 </p><p class="ql-block">一担能挣五毛钱, 挣的零钱够点灯。 </p><p class="ql-block"> 品德教育时常有,号召学生学雷锋。 </p><p class="ql-block">好人好事大家做,人人争着当先进。</p><p class="ql-block">上学下学不空着,来回路上拾驴粪。 </p><p class="ql-block">一肩背着书包包,一肩挑着一箩粪。 </p><p class="ql-block">把粪倒在集体地,流了汗水不留名。 </p><p class="ql-block">现在觉得很幼稚, 当时社会正流行。 </p><p class="ql-block">上课还是很正规,老师管的也很紧。 </p><p class="ql-block">小平上台抓教育, 教学质量往上升。 </p><p class="ql-block">几年小平被打倒, 污蔑他刮翻案风。 </p><p class="ql-block"> 一周一天劳动日, 割条编筐换现金。 </p><p class="ql-block">拉土垫地两三亩,谷子玉米土豆种。 </p><p class="ql-block">劳动观念要增强,改善伙食费用省。 </p><p class="ql-block">校长刘琦严管理, 兼管事务帐码清。 </p><p class="ql-block">语文老师张万义,史地老师徐务本。 </p><p class="ql-block">数学大王赵金富,京胡拉的特好听。 </p><p class="ql-block">物理教师王丛月,化学科目也精通。 </p><p class="ql-block">都是本科好老师,沾光陆区于秀荣。 </p><p class="ql-block">秀荣县局任局长,老师选派县一中。 </p><p class="ql-block">恩师永远忘不了,人才辈出建奇功。 </p><p class="ql-block">玉良成为大老板,煤化公司是老总。 </p><p class="ql-block">开发旅游朝阳沟,它在全国都出名。 </p><p class="ql-block">陆区同学袁小会,当过教师教过生。 </p><p class="ql-block">阳邑区片电管站,电管站长有名声。 </p><p class="ql-block">交通中队中队长, 陆渠同学袁振军。 </p><p class="ql-block">工作认真又负责,武安交通保安宁。 </p><p class="ql-block">毕业学生都成才,不同岗位建功勋。 </p><p class="ql-block">高中二年没白上, 掌握知识改命运。 </p><p class="ql-block"> 如今过去五十年,当年学生变老翁。 </p><p class="ql-block">个别已经先逝去,留的都是命大人。 </p><p class="ql-block">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八十到处奔。 </p><p class="ql-block">保重身体最重要, 目标超百不是梦。 辛丑年 秋天(笔名)</p> <p class="ql-block">  亲:首先感谢前期为本文集提供珍贵各届毕业班合影留念相片和提供各种我们管陶中学珍贵的文史资料的校友同学,他们是:郭所琴、袁振军、刘合的、刘秋何、陈育亮、苏新田、牛同宝、申书生、袁同山、张志、白书元、韩乃顺、张改风等。 亲爱的校友同学,如果你是管陶中学一至十四校友的原始或重逢相片,请你把你们毕业班的合影留念发给我,把你写的高中学涯回忆录发给我,我帮大家整理成我们大文集,回首我们热情奔放,憧憬未来激情似火的峥嵘岁月! 同学、校友是兄弟姐妹,我们友谊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