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治学的三重境界》(启仁)

启仁思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第一境界的学者,善于广读博览百家学说,了解具体学说发展的过程和脉络,善于取法前人,“修学储能,先博后渊”,以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这是治学的第一境,也是前提和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境界的学者,有了第一境的博学基础,开始思考、分辨、判断所学的理论。这个阶段中,会遇到许多瓶颈和困难,难免陷入迷惑,但不退缩,不放弃,纵然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坚持孜孜以求,苦思细虑,反复学习研究。坡公有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专注坚持,这是治学的第二境,也是关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达治学第三境界的学者,经过了苦思积想,反反复复的研究,通过知行合一,“千百度”地实践,“蓦然回首”,豁然贯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神合一,于是“满园春色关不住”,“采得百花酿成蜜”,有了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在江河纵横,峰峦林立的学界,一枝新树,终成一派,成了“大学问者”,有了“大事业”,这也是治学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国维先生“读书三境界”是针对学者和大学问者而言的。学者是指具有相当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 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他们在其学术领域具有一定造诣,其思想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可见成为学者并非易事,而要成为从事“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问者”更是难上难,是“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不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